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速凍「老三樣」賣不動,三全食品急了

2024-05-22財經

5月21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在三全食品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問及2023年水餃、湯圓、粽子品類收入下滑的情況,三全食品表示將透過多種措施力爭實作該類產品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作為主要營收來源,水餃、湯圓、粽子收入下滑直接影響到三全食品業績表現,2023年,三全食品營業收入為70.56億元,同比減少5.09%;凈利潤為7.49億元,同比減少6.55%。值得註意的是,這是三全食品自2008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營收下滑。在速凍行業需求放緩、產品創新內卷嚴重的節點下,如何拉動「老三樣」的銷售增長成為三全食品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速凍「老三樣」銷量下滑

速凍傳統老三樣(水餃、湯圓、粽子)為主的速凍面米制品業務,一直是三全食品主要營收來源,營收占比達到八成以上。三全食品釋出的2023年財報顯示,2023年速凍面米制品營業收入同比下降9.46%,銷售量同比減少6.14%,「湯圓、水餃、粽子」產品收入下滑15.74%。

水餃、湯圓、粽子品類的下滑直接影響了三全食品整體業績。2023年,三全食品營業收入為70.56億元,同比減少5.09%;凈利潤為7.49億元,同比減少6.55%。在安井食品、三全食品、千味央廚、立高食品、海欣食品、惠發食品六家A股速凍食品公司中,三全食品是唯一一家2023年營收出現下滑的公司。

「老三樣」品類下滑的情況引起了投資者與業內的關註。在業績說明會上,投資者提出「2023年水餃湯圓粽子品類收入下滑很多」「2023年水餃湯圓粽子收入已經低於2019年」等問題。對此,三全食品方面給出的解釋為,2023年度水餃類產品收入?下滑主要是由於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加之水餃等包餡類產品的銷量與豬肉價格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豬肉價格的長期不振對於此類產品的銷量存在負向影響,水餃品類面臨量與價雙向承壓的狀態;湯圓類產品主要是由於春節後延影響所致。

同時,三全食品表示,將透過深入研究消費者需求偏好以及渠道場景的變化、創新開發產品、聚焦消費者對健康食材的需求、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等措施,力爭實作該類產品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

從行業數據來看,三全食品提及的產品「量與價雙向承壓」的情況不是個例,當前「老三樣」速凍食品市場的增長相對乏力。據馬上贏品牌CT數據顯示,2022年5月-2024年4月,除2023年6月出現一次正增長外,速凍食品銷售額與銷售量增長率持續為負,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表示,速凍食品銷量下滑也與預制菜、自熱食品等其他品類的選擇日益豐富有一定關系。「預制菜等更方便的選擇出現,讓速凍食品的快速便捷性不再突出,對年輕消費者的吸重力下降,故此導致速凍產品銷量不振。」

研發費用下降近三成

當下,速凍面米制品市場已趨於成熟,市場規模增速逐漸趨緩,如何打造差異化創新實作新增長成為企業思考的問題。然而,在速凍行業產品差異化創新競爭節點,三全食品研發費用卻出現較大振幅下滑。數據顯示,2023年,三全食品研發費用同比下滑28.97 %。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三全食品存在品牌老化、產品老化、營運系統老化等問題,對公司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制約,並且創新升級叠代提速落後,沒有跟得上整個消費變化的節奏,這在一定程度導致其業績下滑。

在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看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者對於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和個人化。而三全食品的傳統產品未能及時跟上這一變化,導致消費者對於其產品興趣減弱。此外,當前速凍食品市場產品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三全食品需要加大研發創新力度,透過研發新產品、改良現有產品口感和營養成分等方式,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三全食品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面對零售市場目前的階段性壓力,公司將更加重視產品的創新,提高對市場的研究和洞察,不斷推出符合消費趨勢變化和真正解決消費者需求痛點的產品集群。

據了解,在新品研發方面,三全食品也在尋求突破,例如針對年輕消費者開發了波浪外形、餡含量超過70%的餃子王產品;針對消費者對健康食材的需求開發了糯玉米湯圓和大麥苗青汁湯圓;在即將到來的端午節,三全食品將推出嘉興風味粽、甜心粽、霸王粽等創新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江瀚認為,三全食品可以針對年輕消費者推出更加健康、美味的速凍食品,或者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速凍面米制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關註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市場趨勢的發展,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和經營策略,推出更加健康、營養的速凍食品;或者關註消費者對方便快捷的需求,最佳化產品包裝和配送服務,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此外,三全食品需要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透過提升品牌形象、加強廣告宣傳、開展線上線下促銷活動等方式,提高消費者對三全食品的認知度和購買意願,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市場覆蓋率。

針對上述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三全食品官方郵箱發送了采訪郵件,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北京商報記者 郭秀娟 張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