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網傳比亞迪要求供應商 2025 年起降價 10%,相關人員回應稱「年度議價是行業慣例」,如何看待此事?

2024-11-27汽車

我身邊有好幾個案例可以分享:

先說個2017年某國內頭部車企的真實案例,反正已經過去很久了,車型也停產了,這個頭部車企自從不是頭部後,也改正了,所以可以拿來說一說。

上汽旗下歷來有很多零部件供應商,給國內各家車企供貨,2015年以前上汽大眾上汽通用降本要求當年都是3-4%,5%都是要用戰略合作來換取的(比如新專案該供應商可以優先選擇自己要做的零部件,挑剩下的再給其他供應商),這種方式的VAVE是不會對產品質素產生傷害的,畢竟定點時候就對自己有利。

2017年那個事情,上汽的零部件供應商T1給這家國內頭部OEM供貨,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應對當時的2018年燃油車飽的寒冬,該OEM突然要求旗下某座艙產品降本10%以上,雖然是不是什麽高利潤的零部件,而且當年環境還不錯的,上汽旗下T1的基本待遇也完全可以比肩如今的比亞迪,但突降10%+,也直接導致了T1將壓力直接轉嫁給下遊T2(T1負責研發和組裝,T2負責子零件制造),T2也是業內能力出眾的供應商,哪裏受得了這種氣,雖然沒有發下面這樣的硬氣郵件來回復,但也直接拒絕:

我司不供了!

此次比亞迪降價事件,寒冬大背景下,該供應商的回復,有理有情,對應工整

剛才說了,好在T1的這個件技術門檻不高,所以很快找到了另一家願意降本10%並且自身還有利潤可以完成明年降本指標的供應商來供貨(我們暫且稱他T2-2),T2-2拿到零件的原材料和模具後就開始生產,結果供貨一個月,剛交出去4000台,產品就在OEM的停車場發生批次脫膠問題。

此時T1和OEM都慌了,SQE第一時間駐廠,結果OEM的SQE也不是很懂T1研發的產品,看不出門道,除了天天把工廠老板關在小黑屋裏面也沒別的辦法,工廠老板麽知道門道,但不知道怎麽在抱住降本10%不虧的情況下,解決這個問題。

最終只能T1派專家下場,T1也是派了兩名專家才想出對策:

因為原來的T2可以保質保量完成產品是整個產品按照TDS標準工藝,標準用量,正面噴塗來保障壽命和效能的,但降本後T2-2直接取消了整個面的膠水來實作降本,那麽現在問題來了。

膠水噴塗加回去會導致成本上升

材料更改成不需要膠水的也會導致成本上升

人員工藝最佳化還是會導致成本上升

產品造型和結構更改不僅不現實而且重開模具費用更貴

人,器材,材料,工藝,環境所有方案都繞不開成本 你要知道在零部件大幅降本下:絕不可能依靠科學實作效能合格的目標,只有把表面做過去,年度實驗裏面去掉產品開發時候的嚴苛實驗專案,後續就靠玄學了——但願少出事。

於是,拆東墻補西墻

最後只能降低其他原材料的成本,犧牲部份其他結構的效能,然後把這個零件局部膠水加回去,同時再補貼部份給材料選擇了一款對膠水依賴不大的面料,以達成即便發生脫膠也客戶目視不可見的水平。

但即便如此,後續5年生命周期裏,還是陸陸續續發生了多起脫膠、一部份被4S店以客戶使用不當為由推脫了,一部份堅定的消費者得到了換件的補償,但我們都知道,高分子材料做的面料就和出租車上廉價座椅大面一樣,時間長了總會松的,只不過過了3年質保期,客戶只能自費更換了。

這是當年速騰的一起批次質素事件,事件多了後我們內部份析發現是產品設計和材料組合都發生了錯誤導致,當時加之別克一款車也發生了問題,後來就促成了泛亞建立了自己的膠黏劑材料組合管理庫。但消費者對此並不知情,很多覺得用久了就這樣,不是自費更換就是自己打膠DIY,最終損失和承受痛苦的都是消費者

再說個最近的

最近開發新車型時候我發現內飾真皮材料實驗大綱裏,國內很多車企都沒有針對六價鉻的測試要求(技術背景:80%的車用真皮都是鉻鞣皮,采用無毒的三價鉻作為絡合劑,但是在長期使用種三價格會氧化成有毒且致癌的六價鉻),而歐盟對此有對應要求,我翻閱了凱迪拉克,PSA和沃爾沃的對應要求,給到供應商要求供應商測試並執行。

結果供應商給我來一句:「X專,如今國內誰管這個,有哪家車企懂這個,他們只知道頭層皮,連真假nappa都分不清,消費者更是只知道配置有真皮就是好,你糾結這些國內99%沒人管,我們還要增加成本改前進演化料的東西幹什麽。」

我的回答,「沒人管因為沒人懂,要麽後續我們出口車型我找采購以此為由換供應商供,但我更希望你可以自己以此和采購談價格,減年降,但我保證標準大家都一致,我要對此負責的。」

註意,這非車規標準,而且只是測量方式,裏面沒有限值

這些案例和成本相關,更是和車企研發的知識水平相關,不要覺得車企會比T1供應商和原材料供應商更懂,車企costing部門做的所謂摸清供應商邊界成本,都是基於與劣幣對標和不了解產品細節差異,而coasting如果真什麽都懂而評估價格,那每年降本KPI就完成不了,能力和目標本身就是矛盾的。

搞了這麽多年研發,有一條鐵一般的定律: 永遠不要去拿市場份額去考驗車企的良心,能約束車企良心的只有國家法規,如果車企有問題國家不強制召回,那其他車企除了跟風別無他法,承擔後果的都是最基層的百姓,因為10-20萬的市場體量最大,成本競爭也最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