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城市在推進車路雲時有很多顧慮,比如技術路線分歧、比如我們感到最大的問題是,城市參與程度越來越深,但車企參與度卻比較淺,沒有車企參與的車路雲就使得產業功能出現了短板。同時,城市在試點推進過程中遇到很大的阻力,即在有車、有路、有雲跨行業跨領域試點中,體現了協調和組織的難度。」【中國經營報】記者在第四屆沈陽智能網聯汽車大會現場了解到,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分享了關於車路雲一體化方面的思考。
如何形成商業閉環、探索建設良性的投融資模式成為當前的焦點問題。「做單項的事情相對容易,做一個系統的工程就變得非常困難,所以在試點工作中必須要解決對車路雲認識的落差問題,必須解決推進這樣一個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的體制機制問題。」張永偉表示。
堅持分級分類的基本思路
對於車路雲如何定位?張永偉認為,車路雲是汽車領域智能化的路線,所以將其歸入汽車產業範疇,這樣的定位就讓車路雲的建設在探索投資模式、商業模式的時候存在種種制約。「我們嘗試寬泛一點來理解車路雲的定位,比如車路雲是一個基礎設施體系,可以將其稱之為新型基礎設施體系。這個基礎設施可以和不同的領域進行連結,車路雲的技術體系和汽車連結,就會形成汽車領域自己的基礎路線;車路雲的體系與交通進行連結,可以賦能交通,會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智慧交通方案;和城市的管理進行連結,也可以推動城市管理的智慧化和數碼化變革。」
張永偉認為,車路雲的內容決定了未來的投資模式。「車路雲不應該專屬於汽車,應該和不同的領域進行連結,支持不同領域形成有車路雲支撐的解決方案,這樣車路雲的定義就變得更加寬泛,就不會為汽車過早地背上一些屬於基礎設施投資的包袱,這也是對汽車智能化路線的解放。」
那麽該怎麽建設這套基礎設施體系呢?對此,張永偉認為,要堅持分級分類的基本思路推進車路雲一體化設施建設。
張永偉表示:「過去的建設是以試點為主,新一輪建設最基本的要求是實作城市的全域覆蓋,可以分階段來建設,但是最終目標必須是全域覆蓋,甚至是跨域互聯互通。單片建設對現在來講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城市可以分級建設,但是應該有一個全域的目標,這就對城市的車路雲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落地建設時可以進行分類,有些地方可以高配建設,把路口裝得非常智能,但是絕大部份場景可以低配置建設。如果進行分類建設,整體投資不會太高;不分類就會出現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配置過高,但是使用率過低,為未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張永偉說道。
那麽如何建立良好的投融資機制?「錢從哪裏來,過去主要依靠政府,透過政府財政或者平台公司投資承擔車路雲的費用,如果進行大規模建設,這種完全依靠政府出資的模式一定不可持續,所以就需要拓展投資和融資渠道,拓展的基本前提是對投資內容進行再分類。」張永偉表示。
對此,張永偉大致對車路雲的投資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基礎建設專案,應該由政府來投資;第二類是網絡,基礎網絡是營運商的責任;第三類是路側算力、智能化的器材,這些則可以進行社會化融資。」
「模式設計上,過去最成功的模式就是高速公路,借錢修路,收費還貸;現在車路雲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采取類似的方式,這樣一來,車路雲的投融資機制是可以跑通的。」張永偉表示。
數據是車路雲可持續商業化營運的關鍵
那麽,該如何深入開展車路雲一體化規模化套用?如何實作可持續化商業營運?對此,張永偉也給出了解答。「過去我們的誤區是把高配的基礎設施建設專門服務於極少量的高等級無人駕駛,由於無人駕駛車輛很少,器材的利用率就偏低,因此車路雲試點套用的重點是賦能有人駕駛的汽車。」
「所以整個車路雲跑通商業模式一定是從有人駕駛包括過去海量保有的汽車當中,來探尋對汽車的套用。目前,用車路雲來改善出行服務已經深受歡迎,尤其車路雲在車輛行駛安全、效率提升、能耗減低、舒適性提高的賦能體驗,得到了消費者、駕駛員的歡迎,所以有人用,就一定會有人付費。」他進一步說到。
此外,張永偉強調,數據是車路雲一體化可持續商業化營運的關鍵。「雲的核心不只是傳輸,要解決的還有數據問題,有了數據就有了車路雲可持續商業化營運的基礎,所以無論是對政府提供服務、對車企提供服務、對交通交管和城市提供賦能,關鍵就是數據。因此車路雲能不能透過這樣的建設讓數據進一步匯聚,讓數據變成資產,讓數據得到分級分類的挖掘和營運,這是車路雲一體化實作商業回報的關鍵。」
「另外,在交通上,車路雲一定要賦能交通。在很大程度上,這套技術體系很可能帶來交通交管領域的深度變革,形成智慧交管‘中國方案’。」他提到。
「針對城市管理當中的巨大痛點,如交通擁堵、交通安全、停車服務,如果用車路雲的方案,解決過去一直想解決而解決不好的問題,這也能夠加快車路雲被全社會認同。」張永偉說道。
值得關註的是,配套政策標準是車路雲一體化落地及廣域規模化套用的重要保障。「要跑通車路雲一體化這條路,政策和標準很關鍵,既需要國家部委制定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圍繞車路雲眾多的場景,比如公交場景、市政場景、高等級車輛上路的場景,由地方來推進政策、標準和法規的創新。所以,一個城市能不能跑通車路雲這條路,生產關系、制度創新的建設也必不可少,多方共同發力才能夠在新質產業領域行穩致遠。」張永偉進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