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馬自達曾宣布,未來幾年除電動車外,不會有任何的全新車型釋出。而這個品牌,在過去百年的造車歷程當中,有數次靠其他品牌註資才挺過了難關的經歷;但在造車這件事上,它從不隨波逐流。哪怕市占率不足兩位數,但它卻從未想過成為造普通車的豐田、大眾,從力扛各種V6、V8的轉子47壯士,到主宰彎道的人馬一體,彼時馬自達帶著它的執念,帶著它對小而美的追求,為電動化時代而閉關。
而隨著EZ-6的下線,馬自達帶著它的首款電動化車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只不過,馬自達從來都是要到賽道、山路上久經廝殺才能見其精髓;而為了讓快節奏的中國市場,真正了解它在電動化時代的變與不變,馬自達邀請它在中國的使用者,從南京工廠出發去到廣島總部,來看看十年的設計大師,二十載的模範工廠,還有百年的彎道經驗,覺醒出了怎樣的EZ-6。
沒人能改變馬自達的基因,新能源只讓它更加純粹
對於電動化的馬自達,很多人最擔心的是它的精髓會變味。尤其在這個既要卷價格,又要拼進度的時代,面對配置越來越豐富卻不見樂趣的堆料車,人們既盼望馬自達能快一點下場,又害怕抱憾而歸。
而在馬自達廣島總部,這裏陳列著的利曼787B、RX-7等經典車型提醒著每一位工程師:馬自達造車永遠不會應付了事,這個為了樂趣而生的品牌,在新能源時代找到了知音,也因此呈現出更加原汁原味的操控基因。因為在很多粉絲看來,最原汁原味的馬自達,既是彎道之王,更有著澎湃的動力,可從日本君子協定到石油危機,馬自達的效能被一步步封印;但被長安賦予了新能源體魄,也被馬自達工程團隊賦予人馬一體操控的EZ-6,卻實作了傳承與進階。
正是由於新能源車既需要馴服更為強悍的效能,也需要在舒適和操控中重新找到平衡,馬自達再次將車和人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開發。比如對於加速、減速、轉向,EZ-6把所有影響了操控和舒適體驗的車輛橫擺角線性度、側傾、側向加速度參數都納入了開發目標,最終讓車輛既能滿足駕駛者的精確掌控,也能抑制晃動、減輕不適感。電感和人馬一體,已在無數的彎道中重新封王。
不得不說的是,在這個代步需求早已被滿足,感性需求/情緒價值逐漸成為買車核心要素的年代,顏值已經成為了第一生產力。只不過,如今汽車設計有些「青黃不接」:喬治亞羅等大師級人物已經隱退,新一代設計師則很少拿出過超越經典的作品。而馬自達的魂動,和自家的設計師相互成就,任職超過10年的首席設計師的巖內義人,帶領團隊從每一條線、每一個角度去扣數據,最終成就了低風阻與美感、科技感高度結合的EZ-6。
正如那句「我們如此熱愛汽車,堅持自由馳騁的駕駛愉悅」。百年來無論是能源、經濟危機,還是市場格局變化,馬自達原汁原味的基因始終如一。而在EZ-6身上,變的是新能源和科技的主題,讓馬自達的魂動設計和人馬一體走向更高的境界,而馬自達從視覺到觸覺多位一體的駕駛愉悅,卻從未改變。
適度領先和體驗優先的智能化
除了操控和顏值,馬自達和EZ-6還得面對另一個新主題——智能化。對於這個領域,馬自達的態度是,不追求硬件上的極致堆料,但也要保證技術適度領先;杜絕各種功能的簡單整合,力求客戶體驗到的每一項功能都是大廠出品。
在這樣的理念下,EZ-6對於智駕並不滿足於常規的L2,而是擁有了自動變道、支持垂直、水平、斜向、無車位等150種場景的自動泊車;對於車機,車內前後排搭載4顆獨立麥克風,實作了車輛、導航、音樂等300多項功能的控制,且強大的聲源定位,對主副駕和後排四個位置的指令均可做出準確反應;同時EZ-6還能透過智慧駕控i-DM系統,對駕駛者的平穩、順滑度進行打分,幫助車主快速成為人車合一的老司機。
而無論是EZ-6本身的科技表現,還是馬自達的科技理念。它率先達成了如今消費者最想要的那種既要又要還要:既有硬件、技術上的優勢;適度的超前又保證了技術穩定性和前瞻性的平衡;最終體驗的提升,更是把科技便利性落到了實處。
想成為合資新能源第一,既要帶電更要原汁原味
在EZ-6之外,馬自達在這幾年的閉關,其實更多在思考該如何解決「傳承與創新」之間的矛盾。這是所有合資品牌在變革中要共同面對的難題,也是一個讓所有從業者、發燒友關註的有趣話題。
而就如開頭所說,馬自達的性格,就是寧可面臨低市占率、財務危機,也不肯改變它的品牌核心DNA。除非,這種改變能讓它在百年中積累的魂動設計、人馬一體駕控、品質優勢變得更加強大。同理,中國品牌在新能源大潮中獲得技術優勢之後,也想透過更好的調校、品控,打造出真正的精品。
於是,從EZ-6身上就可以看到,馬自達的設計和操控,成為了它的魂;長安的新能源硬件,則鑄造了它的體魄。就像彎道之王的操控,配合更加迅猛和節能的動力,會讓駕駛更加帶感;技術適當領先,且必須是大廠出品的科技,則保證了各項新功能可以同時兼顧體驗和品質;再加上擁有超千位十年以上資深制造工程師,且突破了1470Mpa世界最高強度冷軋鋼工藝的南京工廠,鑄就了EZ-6這款既帶電,也依然原汁原味的馬自達。
這意味著,人們雖然已經聽過無數遍某某合資要轉型,要和中國品牌強強聯合的官宣,但卻只有長安馬自達真正做到了。這兩家母公司,或許跟別的合資一樣,都有外方擅長調校和品質,中方擅長科技和新能源的優勢;但在優勢之外,中外品牌常常在文化、制度、理念上有著難以融合的矛盾,甚至在核心技術上互相防備,這導致結果往往不如人意。而馬自達對造精品車的執念,長安對於強強聯合的渴望,卻打破了這種桎梏,最終真正以自身特長,以1+1>2的合作模式,占位「合資新能源第一品牌」。
小結:
眼下,很多人都看到了國產品牌在新能源賽道上的勢如破竹;此時如果加上海外品牌擅長的調校和質素,新時代的合資只會更加的所向披靡。可從種種案例來看,這種期待長期未能實作,或許因為合作雙方實力不對等;或許因為外方難以適應內卷;也或許是在「傳承和創新」這個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諸多所謂的新合資,終究沒能造出讓人眼前一亮產品。
但把造精品車當成是最高追求的馬自達,跟在新能源、智能化領域有所成就後渴望再度突破的長安,終於是深度融合。用既帶電也更加原汁原味的造車理念,真正開啟了它的合資2.0時代;而電動時代的彎道王EZ-6,也即將開啟它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