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言詠/文 一個生而殘障的孩子,希望與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在融合環境中成長或特許以幫助他或她沖破自身障礙,擁有更具想象力的未來。這是一個龐大的人群——2021年釋出的【中國心智障礙者保障狀況藍皮書】顯示,中國目前有2580萬心智障礙者。
一位年輕的媽媽辭職生下第二個孩子。當孩子上了幼稚園,她滿懷信心重新求職的時候,現實很可能讓她無所適從。「母職懲罰」這四個字殘酷而生動地照進了她的人生。
當長壽時代來臨,該如何安放漫長的老年時光?如果那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已經不能自由地出門遛彎,去超市買菜,即使身在家中,也無力起身為自己倒一杯水,如何幫他們一把?當他或者她即將走到生命的終點,如何能夠有一場體面的告別,讓家人的記憶被愛包圍,而非永久的傷痛?
……
此時此刻,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細微的日常,傾聽人們樸素的關切。生老病死,就是人的一生啊。生有所養、病有所醫、老有所扶、困有所助。正因如此,在宏闊的國家視野之外,我們關註每一個具體而微的人,每一個燈火可親的家庭。來自億萬普通人的樸素不過的期望,匯聚成了國家願景。而所有的國家藍圖最終的指向,無非是讓每個人過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撫養教育,年輕人的就業成才,老年人的就醫養老,這些心心念念決定了好日子的底色。
這是家事,也是國事。家國相連就體現在這些細微的日常中。3月,中國進入全國兩會時間。這是懷著敬畏之心俯身傾聽的時刻,尊重每一個個體和家庭的訴求與意願,讓每一個人付出的努力都能得到回響;這是回應民之所盼、民之所願的時刻,每一次聽見和看見都可能帶來改變,都意味著新的獲得感。2023年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1.29億人次、減少群眾墊付1536.74億元,這組數據背後就是民生政策對異地就醫報銷難的回應,惠澤了上億人。具體到個體,或許就解決了那些為子女帶孩子而背井離鄉的老人的燃眉之急,解決了這些家庭的後顧之憂。
為了過上好日子,這個國家的人民如同頑強的嫩芽,一直在堅韌地向上生長著。人們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生命尊嚴的衛護,那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是這樣一種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奮鬥,構成了一輩又一輩的家國敘事。但有的時候,面對有些問題,單獨的個體力所不及,需要國家在更高層面的支持。這是家國相連更深層的含義所在。
家國相連,還意味著民間與國家的同頻共振。就說那些生而有心智障礙的孩子吧,他們的父母為了解決自身困境,抱團取暖成立機構,探索「支持性就業」的模式,最後不僅幫助了自己的孩子,還幫助很多其他心智障礙的青年實作就業的夢想——可能是咖啡館服務員、超市收銀員或者企業保潔員——這也是對他們人生邊界的極大拓展。
當視線轉向民間,我們很容易看到行動的智慧和勇氣。正是那些平凡的人們一直在富有創造力地解決他們所遇到、看到的困難。他們很多是困難的親歷者。這種智慧和勇氣不僅來自公益組織,也來自商業機構——那是市場的力量。比如公建民營養老院在農村的嘗試,讓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有了新解;比如那些推動適老化改造的企業,在馬桶邊加裝個扶手、在淋浴房添置把洗澡椅,居家老人或許又能行動自主地度過很多年——對於老人來說,「我能行」是一種極大的精神力量;當人生最後的樂曲奏響,帶老人回家,在專業醫護團隊的協助下,在那個最熟悉溫暖的地方安寧地告別至親至愛,或許是更好的安排。
它們補全了國家的力所不及,由於生於草根,往往對現實痛點更敏銳,應對也更靈敏。這是一種更為珍貴的家國相連,小心呵護這樣的力量,給予它們自由生長的空間,讓政府、民間和市場的能力同頻,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可能。
當每個家庭都安心身處當下,樂觀面對未來,中年人不再憂心孩子和老人,因為他們已經得到妥善的照護,人們將懷抱著更大的信心和動力去經營自己的日子,同時也是為國家願景的實作添磚加瓦。在細微的日常之間,讓家國緊密相連,迸發出巨大的力量。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但每一寸前行都向著那明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