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在粵北鄉村尋找左聯星火:相關文獻展暨學術交流活動在韶關樂昌舉行

2024-03-02社會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善茵 通訊員 黃智穎

圖/彭劍波 熊燦堅(除署名外)

今年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下簡稱「左聯」)成立94周年。

3月1日,【從多倫路到管埠村——在粵北的鄉野尋找「左聯」的星火】文獻展(以下簡稱「文獻展」)開幕式暨「左聯」代表人物學術交流活動在韶關樂昌市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舉行。

「三師」(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誌願下鄉服務)發起人、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許瑞生,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淩鋒,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黃斌,省政協副秘書長洪曉龍,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總工程師朱國鳴,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林晨,韶關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少榮,韶關市政協主席胡海運,韶關學院黨委書記孔雲龍,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誌願者(以下簡稱「三師」專業誌願者)協會會長杜黎宏及「三師」誌願者代表、「左聯」後人及學者出席活動。

重拾烽火中的「左聯」記憶

在展覽開幕式上,金雞小學學生朗誦了曾執教於國立中山大學的「左聯」代表人物洪深、穆木天、許幸之等人的作品;女高音歌唱家、廣東省政協常委崔崢嶸現場演唱了由許幸之作詞的名曲【鐵蹄下的歌女】,深沈旋律流淌出愛國的熱忱。

隨後,許瑞生等領導為文獻展揭幕。

展覽設在韶關樂昌坪石鎮管埠村的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辦學舊址,這裏存續著一段八十年前的烽火歲月:上世紀40年代,全面抗戰爆發之後,眾多南粵高校為維系民族教育不墮,遷徙粵北艱苦辦學,師生們以茅椽蓬牖為校、瓦竈繩床為家,賡續中華文明之火種。

在此階段,多位左翼文化人士執教於此,用進步文藝觀念影響青年學子的精神世界,驅散前路多艱的陰霾,投身愛國救國的道路。

據「三師」專業誌願者、廣東省古跡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張羽介紹,展覽分為「序言」「舞台上的救亡激情」「詩以言誌 歌以詠懷」「畫筆與刻刀下的戰火烽煙」「中師與‘三師’」五大部份。

展覽以翔實的文獻史料重現抗戰時期戲劇家洪深,導演、畫家許幸之,現代詩人穆木天,轉譯家彭慧,畫家符羅飛,雕刻家唐英偉等「左聯」代表人物在粵北坪石任教的歷史場景。

「在華南研學基地的建設過程中,誌願者們從‘左聯’人物生平、貢獻等方面擴大閱讀,梳理出可用於展覽呈現的檔案、手稿及作品等史料。」張羽說。

首次系統梳理「左聯」代表人物的「粵北年譜」

活動當天的學術交流活動上,許瑞生表示,他經過長期研究,初步形成了【從多倫路、香港到管埠村:左翼文化人抗日戰爭時期在粵北教學和藝術活動檔案】等學術成果。

「粵北抗戰時期的教育歷史與上海、廣州、香港淪陷等重大歷史事件有關。」他發現,抗戰時上海、廣州淪陷,不少左翼文化人避難香港或重慶、桂林。香港失守後,部份左翼文化人輾轉至粵北偏僻的鄉村,繼續教書育人。

為了更準確地再現歷史時空,許瑞生收集檔案、書信、回憶錄等大量史料,首次系統梳理出唐英偉、彭慧、洪深、許幸之等多位「左聯」代表人物在粵北的年譜及在此期間誕生的文藝成果,在宏觀層面構建起「左聯」與抗戰時期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的關聯,從而填補了國內學術研究空白,並為後續的研究提供方向與視角。

他還透過今天仍能尋找到的大量當年粵北植物標本,結合上述代表人物的文字、畫作等,還原歷史情景,為歷史文脈的挖掘整理以及當代「綠美廣東」建設提供學術支持。

例如,最早參加「左聯」的49位盟員之一的許幸之,在粵北任教時受聘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劇社編導委員,馬思聰是他的同事。

1943年1月28日,許、馬二人一起在管埠的鄉野散步,兩人非常默契地討論歐洲文學、繪畫和對音樂的理解。看到四周紅葉的景色,有所感觸,覺得不如就把住的村叫「紅葉村」……後來,許幸之留下了寫生畫作【紅葉山村】。

許瑞生透過分析保存至今的、1942年至1943年在中大管埠校址采集的200多號植物標本,推斷許幸之畫作的「紅葉」,應該是生長在草林間的野漆與烏桕,是粵北常見的變色樹種。

「左聯」群英後人發來感言

許幸之後人、中央美術學院燕郊校區圖書館原館長許國慶,上海市虹口區文物遺址史料館副研究館員俞寬宏,著名導演張前,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原副研究館員王堅,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副教授蔡濤,韶關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謝筱珣、文學院林磊等專家學者參與研討。

省「三師」專業誌願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主持學術交流活動。

該活動得到了多位當年「左聯」代表人物後代們的積極回應和支持。

許國慶從父親在中華藝術大學執教繪畫科、加入「左聯」的經歷講起,梳理許幸之在中山大學的執教生涯。許幸之曾在此參與排演戲劇【妙峰山】【寄生草】【戲劇春秋】,並行表大量詩歌、散文、小說。

他說:「我父親在坪石有兩大收獲,一個是和馬思聰結識為好友,他們在林間小道漫步,談音樂、詩歌與戲劇;另一個是認識了我母親,二位於1944年舉行婚禮。」

洪深之女洪鈐,唐英偉的侄女唐玲玲都致信祝賀。

洪鈐在信中寫道:「我是1941年父親在國立中山大學任職時,在廣東坪石出生的,那是我此生‘心往之’的地方。」她認為,舉辦這個活動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尊重和珍惜,意義很大。

唐玲玲則表示,廣東曾有眾多學校在烽火中堅持辦學,這樣的活動能把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挖掘且講述出來,讓更多人了解革命前輩的故事。

「三師」專業誌願者協會會長杜黎宏表示:「此次活動構建起‘左聯’與抗戰時期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的關聯,延伸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內涵,賦能粵北紅色文旅的高質素發展。」

為「百千萬工程」註入新勢能

寒風料峭,蒙蒙凍雨難掩人們緬懷先烈的愛國熱情。在廣東韶關樂昌坪石鎮的新村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舊址內,許瑞生等一行為衛梓松雕像獻上鮮花,紀念這位在抗戰中不屈殉國的「坪石先師」。

在韶關樂昌坪石一帶,「左聯」星火投映粵北的歷史記憶正被慢慢喚醒。塑像小廣場旁邊,還保留有「新村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辦事處舊址」。

舊址特意將建築的斷壁殘垣保存下來,遊人從布滿青苔的門檻、台階及兩處凹陷,不難推測該建築應為兩居室。最新研究發現,畫家符羅飛在任職該學院期間,在信件中填寫的住址便是此處。

2019年6月,「三師」誌願者在此發現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等院校辦學的歷史遺址遺跡,從而啟動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考古發掘、歷史研究、遺址遺跡和歷史場景修復的規劃建設等一系列研究和活化利用。

近年來,省政府、省政協立足帶動鄉村振興發展,明確華南研學基地是鮮活的思政課堂、統一戰線的教育基地及中國乃至世界學科史的溯源地;把建設華南研學基地作為我省推進教育、文化、旅遊、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據悉,韶關樂昌坪石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已發掘保護了天文台舊址、廣同會館等120多處歷史遺址,接待來自包括粵港澳及國際遊客在內的研學者超30萬人次。

此外,基地還將與古驛道、綠道、碧道等體系聯動,實作遺址與古驛道和其他歷史文化遊徑之間的有機結合。在新村古碼頭的對岸,從前革命師生在渡頭往來的身影化作滔滔江水,一幢四層的民宿小樓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