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滬上首個街道民政服務站跨條線「會診」,讓民生服務精準觸達

2024-12-07社會
年近八旬的李雄,高齡獨居、身體還算健朗,日常有家政人員幫忙料理家務。涉及老年人的種種政策和福利,自己能否享受?昨天,在市民政部門支持下,黃浦區五裏橋街道掛牌成立全市首個街道民政服務站。路過這裏的李老伯試探著走了進來。沒有具體事項要申請的他,與輪值接待人員一番閑聊。沒想到聊出了一套「量身客製」的養老方案,在視窗服務人員的進一步指導下,李老伯很快能完成相應申請,享受相關政策。
據介紹,新成立的服務站點歸集了老齡、兒童福利、慈善、社會救助等原本分散於社區各條馬路上的服務視窗。比如,以往,要申請養老類相關事項的居民,需要趕到位於蒙自路上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要咨詢涉及殘障人士相關政策的居民,則要到瞿溪路上的街道殘疾人聯合會。殊不知,這兩類人群中偶爾還有交集。有了民政服務站點,不只是空間集納,更是服務資源的聚合,實作一窗受理。不同民政業務條線的工作人員在此輪番接待居民,為那些「不知道需要啥」,「不知道能否享受政策」的居民提供跨條線「會診」,讓民生服務精準觸達。
回看李老伯的情況。根據他的生活需求,工作人員從他可享受的政策中組合了養老服務包——上門助浴和24小時應急響應服務。工作人員推薦了一家可提供便攜式浴缸的服務商,幹凈衛生,減少老人獨自洗浴的風險。24小時應急響應服務是街道「上新」不久的新專案,借助於智慧感應器材,一旦老人夜間發生意外情況,有專業服務團隊第一時間響應,及時跟進處置。
以民政服務站設立為契機,養老顧問秦秋燕的「咨詢台」從深嵌社區的居委會辦公室搬至服務站,將最新、最全的養老服務政策「推播」至老人面前。
民政服務站的設立還有望解決相關條線工作人員服務能力,讓那些「全崗通」工作人員透過培訓,掌握了解某項政策的覆蓋範圍、受益人群。
秦秋燕說,尤其是那些關涉到老年居民的政策解釋,視窗接待不能幹巴巴地回答「能或不能」,要向他們詳細地講清來由,講明政策制定的原委、何種情況下無法享受、是否有其他代替解決路徑等,助力他們從「使用者視角」給出更有溫度的回復。
五裏橋街道服務辦工作人員周奕進一步介紹,在設立民政服務站的基礎上,明年還計劃根據不同片區高頻需求因地制宜設立「片區版民政服務站」。
作者:王嘉旖
文:王嘉旖圖:王嘉旖編輯:周辰責任編輯:蘇展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