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請題主先思考以下這些問題:
當我們想要幫助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去了解孩子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如果不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或動機是什麽,我們是很難給予孩子恰當地回應和幫助的。
題主的孩子12歲,正處於邁入青春期的年齡。在青少年時期,孩子最重要的心理任務是「我要成為一個和父母不一樣的人」,所以會出現家長眼中的「叛逆」行為,但這些行為在孩子的這個年齡階段卻是非常正常的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艾歷森把青少年時期的心理沖突稱為 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青少年在這一時期會經歷同一性危機,這是青少年在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之前進行嘗試的一段痛苦的時期。他們要 對心靈進行探索,重新審視童年時形成的自我,把它與新形成的特點、能力和誌向相結合。 然後,把這些東西塑造成一個牢固的內核,這個內核將提供一個成熟的同一性,即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承擔什麽角色時都具有一種自我連續感。
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認識經常在兩極中擺蕩,例如,既「厲害」,又「愚蠢」,既「害羞」,又「外向」,情緒起伏很大,也會非常敏感,對家長和老師說的話很在意,因此很容易在家庭或學校,跟家長或老師產生沖突。所以,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家長和老師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接納、包容。
回到問題本身,從題主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得到題主對孩子的愛意和關心、焦慮和擔心。但如果想要幫助到孩子,我們家長最先要處理的是自己的焦慮和擔心,只有家長先把自己照顧好,我們才能更好地去幫助孩子。首先,建議題主先透過正念練習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更好地關懷自己。
其次, 題主可以結合開始所要思考的那些問題以及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來分析找出孩子的行為產生的原因,然後試著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給予孩子更好的回應和幫助。
最後,心理學家透過對男孩人格形成的研究中發現,兒子越長大媽媽越要遠離,而爸爸卻要越親近,爸爸的身份有助於他人格獨立的養成。所以如果題主是位媽媽的話,建議媽媽可以在心理上遠離孩子,讓爸爸有更多的機會去陪伴孩子,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