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看起來好像只有中午和晚上在炒菜,其實常常是一整天都在忙碌,我因為從小很少幹活,剛當廚師的時候,20天累瘦了12斤,腳上全磨出泡,也不知道那些天是怎麽過來的,不過過了那一陣子,也就習慣了。
最早的事情是買菜,有些餐廳有專門的采購人員,像我之前工作的餐廳,買的菜多,就是讓廚師去買菜。
買菜很辛苦,一般大型農貿市場最熱鬧的時候是淩晨四五點鐘,而且這些農貿市場通常都離市區較遠,比如在成都,最大的農貿市場就在成都市雙流縣白家鎮,一聽就知道是個離市區很遠的地方,是吧。那麽,參與采購的廚師們,就得兩三點鐘爬起床,去集貿市場買兩三車各種菜,然後七點鐘左右能回來,補上一兩個小時的覺。
早上上班的時間一般是9點。
廚房裏最主要的工種有3個,分別是爐竈、墩子和打荷,通常是一個爐竈,搭配一個打荷和一個墩子。
所謂打荷,通俗來說,就是打雜啦,打雜的活比較瑣碎。
首先是準備好小料,比如剁姜蒜末,切蔥花,餐廳裏用到的小料是比較多的,比如光大蒜,就可能要求蒜末、蒜片、蒜粒、蒜瓣幾種。
準備好小料,要給爐竈師傅添調料,看看師傅的調料缸裏什麽調料不多了,就趕緊去倉庫拿些來給填滿。
然後還要吧洗碗間的盤子端回來,放進爐竈後面的櫥櫃裏準備著。
一些其他的雜活也要做,比如準備盤飾、解凍原料之類,也是要做的。
另外,給師傅倒茶不是必須的活兒,但做一下肯定比不做好。如果還能給師傅及時遞上煙,那就更是可培養的人才了。但這些也不能算拍馬屁,其他職業可能不需要,但在廚房裏,這就是表達尊敬的最基本的方式。幹完這些,如果還沒有客人來,就可以去找服務員們打情罵俏啦。
做打荷呢,最需要有眼力見了,師傅需要什麽,想幹什麽。一個眼神,嗖的一下就明白了。我就屬於特別沒有眼力見兒的那種家夥,經常被師傅罵,於是後來就讓我去做墩子了。
所謂墩子,就是切菜啦。
通常來說,大多數原料都是要提前切好的,如果客人點了一份菜,墩子才去現切,那就來不及了。這些菜一般要在11點半之前準備好。
切菜相對工作單一一些,但的確是很辛苦的,我負責的菜肴裏,有一道是幹燒海參,這個菜很變態,是用洋蔥粒、香菇粒、筍子粒、小米辣椒粒、姜粒、肥肉粒,再加上海參一起燒制而成。這麽多種顆粒,而且每份菜肴裏各種顆粒的總重量達到1斤左右。有時候有婚宴、壽宴,一中午幾十上百份幹燒海參,原料要稱筐成筐的切,尤其是洋蔥,幾十斤洋蔥顆粒切出來,實在是感人至深,淚灑廚房。當然,也有比較輕松的時候,那就可以早點準備完,然後去找服務員們打情罵俏啦。
爐竈師傅,也就是炒菜師傅啦。在炒菜之前,也有一些準備工作需要做好。
比如肉類原料的腌制碼味,一些醬汁的調兌,半成品原料的制作(比如炸酥肉、煮白肉)之類。相對來說,爐竈師傅的準備工作是比較少的,剩下的時間,就可以罵一罵自己的徒弟,以及和大堂經理打情罵俏啦。
以上呢,就是大家的準備工作,這些工作做完,大概就到了用餐時間,就要開始忙碌了。師傅要炒菜,墩子要補菜,打荷要喊單子、端盤子。題目是廚師不做飯的時候做些什麽,所以我們就不具體講這一部份了。
過了下午1點半左右,基本上就沒有多少客人了,這個時候就要打掃衛生了。
洗碼鬥(調味碗,客人用的餐具一般由清潔阿姨洗,不需要廚師動手)、擦桌子、刷鍋、拖地、清理櫥櫃,原料收冰箱,大家搞完,差不多就2點了,然後大家去吃員工餐。廚師的員工餐,也並不會特別好,像我們廚房裏三個菜一個湯的,算不錯了,我的一些同學所在的餐廳,可能就一個大鍋菜,大家圍著吃。
兩點半下班,大多數廚師會留在餐廳裏打鬥地主、玩手機,或者拼幾把凳子睡覺,或者找服務員打情罵俏,當然出門晃一圈也是可以的。我那時還比較喜歡裝逼,就拿了本【資本論】在那看,結果發現大家並沒有特別崇拜我,而是用同情的目光看我,於是我就乖乖的睡覺去了。
下午四點半又上班,和上午一樣,依然是準備工作。如果沒啥可準備的,就可以繼續找服務員打情罵俏,如果服務員們在忙,還可以再罵罵徒弟什麽的,相對來說,是一天中比較輕松的一段時間。
五六點就開始有用餐的客人來了,然後大家開始忙碌。
到了晚上8點左右,新客人就比較少了。師傅們一般會跑去抽幾根煙,這時候就是給打荷和墩子留下的機會了。如果這時候有客人點單,徒弟就去喊師傅炒菜,難度不大的菜肴,師傅就會讓徒弟去炒,心情好的時候,就擺擺手,笑嘻嘻的說,讓你這瓜娃子去練一下手,心情不好的話,就瞪一眼,意思就是這點屁事也來煩我。於是,徒弟們就可以屁顛屁顛地裝大廚啦。
到了8點半左右,客人就更少了,就開始打掃衛生。晚上要比中午的那次更細致一些,地板要整體沖一遍。
另外,就需要為第二天的工作做一些準備,比如說幹貨的泡發、羊肉泡水裏去汙去腥、凍貨的解凍之類。
以及一些日常工作,比如毛巾煮一煮消消毒,磨磨菜刀啥的,勤奮一點的,還會拿幾個爛薯仔來練一練刀工。
9點到9點半下班,吃員工餐,吃完脫掉工作服送去洗,然後就可以默默的離開燈光明亮的餐廳,消失於黑夜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