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首歌有一句歌詞特別火:「我擁有的都是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而這首歌的名字恰好就叫做「關於我愛你」。
這是題主說到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因為這種效應是講原本戀愛的雙方由於外部力量所阻礙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因此加強了。這體現的是人的一種普遍逆反心理。就像我舅舅在表哥小時候讓他做家務事常用的一個招數:「你千萬不要把桌子擦幹凈了」「你千萬不要把那把椅子搬過來」。這種心理不僅僅在兒童期存在,成年人依然會有。
而這種逆反在一段成人的感情得不到家人長輩的祝福、甚至強烈反對和阻撓時便出現了。所以很多驚世動人的愛情故事不是因為男女主角多麽相配相知而聞名,而是由於其愛情旅程多麽坎坷多舛,有各方阻礙,最終修成正果或無疾而終而聞名。
但這種情況僅僅說明了重要他人(常常為父母)不支持,甚至嚴厲阻礙的時候,這種得不到反而更喜歡。但是,我相信我們更想知道「愛我的人為我癡心不悔,我卻為我愛的人流淚狂亂心碎」是為何。
我們對「得不到」之人十分喜歡、難以忘懷,這種感受往往在我們處於單身、失戀、或者和現任關系出現矛盾和僵局的時候變得愈發清晰和強烈。因為每當這個時候,我們會幻想,如果能得到那「得不到」之人,會有怎樣的完美結局。我們會堅持相信,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現在的不幸就是因為沒有得到他啊。
所以,你明白了沒有,「得不到」的人並非真的如此那般完美, 僅僅源於你沒得到,所以你寧願相信「得不到」的人是完美的,那樣可以緩解你現在過得並不好的情緒——透過幻想。 就像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白馬王子和女神一樣,它滿足我們對一個完美物件的所有幻想,讓我們在現實中遇到諸多不順的時,有那麽一個幻想空間去與那個完美相遇相知。
有些人會明白,那個完美是自己的幻想;但有些人,可能難以認識到,因而他們會過分地癡迷於那個「得不到」的他。不論以後再遇到誰,都會將他們的缺點與「得不到」之人的優點來比較,甚至自己就開始創造出那人的諸多優點,然後感嘆命運如此不公,自己永遠得不到最好的。
「我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當一個人持有這樣的信念的時候,他們便會一遍遍收集不被愛的資訊,而忽略被愛的資訊。所以,那些愛他的、「得到」的就「廉價」了,而不愛他的、「得不到」的就「珍貴」了。在這種惡性迴圈中,這種自我貶低的不合理信念就越來越鞏固了。
在關註點長久地停留在「得不到」的人身上的時候,一切創造幸福的權利和責任都不由自己了,這讓人悲傷,也讓人「輕松」。因為幸福的權利被「剝奪」的時候,連同要努力去創造的責任也交付給了他人,那麽他便可以一個人「輕松」地去悲傷了。
other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