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情緒化,即時滿足,狀態導向,為了做題而做題。
死路一條。
我只有準備好了才能開始學。
睡好了,精神好了,環境安靜,無人打擾。
情緒準備好了,方法準備好了,最好還有人能夠告訴我——我的努力也是能夠帶來確定的結果的。
如果這樣,你的大多數時間都會被浪費。
完美主義,是跟自己過不去。
沒有萬無一失的努力,完美的狀態也只有極少極少的時間,大多數人都是漸入佳境。
努力的要求太嚴格了,又喜歡給自己定目標,這樣真的很難堅持下去。
努力的要求太嚴格①努力要求太嚴格,我必須要能夠及時看到努力的效果,我必須要馬上就有正反饋的事情。
要知道, 為什麽那麽多人不願意學習,就是因為學習正反饋太少了。
看書閱讀學習,都是低多巴胺分泌的事情,註定不刺激,註定沒有那麽有意思。
急於看到反饋,對應的狀態就是短視,心理學上就是傾向於「即時滿足」
一個人如果說沒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大概率這輩子都要跟遊戲,跟電視劇,跟小說,跟短影片,跟後悔做好朋友了。
因為這些東西,就是在慢慢剝奪你們的延遲滿足能力,讓你越來越來短視的。
②我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好的狀態,我得有一套好的學習工具,好的方法,好的課程,好的環境。
用一個名詞去概括,這就是完美主義。
我需要準備得足夠好,或者說我必須相信我能夠做好的時候我才會去做。
與之相反的是,完善主義,也就是成長型思維,我正是因為現在不夠好,所以我要透過做這個事情慢慢變得更好。
做了,再說。
人其實真的就是很容易自我欺騙的生物。
我相信什麽,那就是什麽。
我認為我敏感, 我就去找各種各樣的證據去強化我敏感的觀點。
我認為別人對我有意見, 那我就會忽略別人的所有善意,盯著那些我認為的惡意去深入反芻,去想去思考。
我認為我自己是個廢物, 那我就會找到我是廢物的蛛絲馬跡,我今天早起沒起,我定下的任務沒做,我想要實作的目標完不成。
那如果說我們一開始相信的是好的東西。
我認為我堅強, 我認為我有自我意識,那我就可以不用那麽在意別人的看法,那我就可以堅持我自己,那我就可以說服自己相信。
我認為大家都是好意, 那我就會想,別人不好的表達是否沒有那個意思,是不是別人的表達能力不夠或者大大咧咧其實麽有那個意思。
那如果說我就是覺得老子可以, 老子行,老子就是黑馬黑不拉幾,那我就能夠去做到,那我就願意傾向於去嘗試,就算遇到了沒做好的事情,我也會很快調整,我會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那些我在慢慢變好的地方。
這是自我暗示,這是自我催眠,因為人,就是這樣的。
你相信什麽,你喜歡什麽,你熱愛什麽,你就成為什麽。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自證預言。
喜歡給自己定目標:我明天要6點起床學習,結果6點半才起來,跟自己說今天的計劃破產了,巨大的失望會直接破罐子破摔。
你說要理性看待,還能夠亡羊補牢,對不起,我是完美主義,我覺得沒有辦法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了,那我還不如不做。
這個時候,完全是情緒導向的,破罐子破摔的時候是這樣,窗戶紙越破越大的時候是這樣。
我打算在假期裏面每天學8個小時,我要在4天把作業做完,然後自己查漏補缺。
結果是什麽?當然是一開始就學不了那麽久,當然是發現自己計劃又破產了,然後對自己失望,然後情緒化不想做。
你會發現,這樣的目標其實是有問題的,學多少時間只是一個手段而已,我們最終最核心的目標是什麽,是有收獲。
當我們把手段看得比目標還重的時候,會發生什麽?
主次顛倒,本末倒置,低效。
透過完成一些機械的無用的任務,滿足自己給自己設定的「線」,讓自己能夠自我肯定,讓自己能夠自我滿足,最後讓自己自我感動。
沈浸在,我做了多久的東西,我做了多少的任務。
不只是在假期目標裏面。
包括很多人,為了做題而做題。我今天一定要做完2個章節的題目,為了完成目標去逼迫自己快速完成,甚至不擇手段自我欺騙都要完成, 亂選一個。
不思考,用一些奇巧淫技去把題目做出來,算出來。
最後對答案的時候,五分鐘就對完了,後續的思考過程能夠多簡略就多簡略,能少花時間就少花時間。
甚至能不思考就不思考。
對了開心維持不了多久,但是錯了就特別煩。
「唉,我這部份又沒有學好;我怎麽這一次還是錯這麽多,到底是怎麽回事啊?!甚至嚴重的直接自我懷疑,我是不是不配考好,我是不是個廢物。」
但問題到底是什麽?你平時做題到底是為了做什麽?
你不就是為了訓練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嗎?不就是鍛煉自己思維邏輯能力嘛,不就是透過做題這種輸出的形式,去最佳化對知識的內化,以至於搭建出來自己的知識體系嗎?所以,錯了不應該開心才對嗎,沒有掌握得足夠好,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有在高考前查漏補缺的可能性。
如果做對了,發揮你的原始本能就好了,該開心就開心,該自我肯定就自我肯定。
但是,要知道,做題的目的。
就算你做對了,你也許還可以思考的是,我怎麽能夠做得更快,我能不能更快速地計算,我能不能更快地梳理出來步驟,我能不能更快速地反應出知識點。
對這些題目能不能整理出題型,能不能整理出背後知識點的考法啊,能不能去完善自己的知識的體系。
我再說一下,什麽是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是一個以點帶面的東西,什麽是以點帶面?
往下看。橫著看。
往上看。
比如說我做了一道三角函數的題目。
它背後考察的其實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積公式。
我往下看看什麽?
細化理解。
這些概念的定義是什麽,題目中使用的註意點是什麽,在題目中使用他們的提示是什麽?(我怎麽知道要用這個知識點,題目是怎麽暗示的)
橫著看是什麽?
看聯系,看組合。
跟這些知識點有關的還有什麽,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積公式,誘導公式,倍角半形公式,輔助角公式,基本不等式。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麽,他們是怎麽搭配著出題的。
比如說:余弦定理+面積公式+基本不等式=求面積最大值,求周長最大值。
當然,這些東西是需要你們積累和反應的。
你一定要知道,高考的出題樣版,不是先有題,再去填知識點。
而是先有知識點,透過知識點的組合去出的題。
那往上看是什麽?
看本質,看核心,看線索。
這些知識點屬於的三角函數,三角函數解三角形主要講的是什麽?
講的就是三角形三邊和三角的關系。
你看看正弦定理,說的不就是對邊和對角的比例關系嗎?你看看余弦定理,說的不就是一角和三邊的數量關系嗎?
你看看面積公式,說的不是就面積和一角兩鄰邊的關系嗎?
後面就比較單一了,就是角的關系。
你再看看誘導公式,講的就是角的關系, sin(π-α)=sinα,sin(π/2-α)=cosα倍角半形公式,就是把一倍角二倍角換來換去。
輔助角公式,把同一個角的sin、cos合在一起。
這就叫以點帶面。
有人馬上就說。
啊這,帶個錘子啊,根本帶不動啊。
是你一開始肯定帶不動,你也不可能一次性把這些東西都能夠展開,能夠很好的回答。
但是如果你連這樣的意識都從來不沒有,所以你對核心知識點,基礎的知識點的掌握,一直都不太好。
一旦高考題有變形,一旦出了像八省聯考這樣的題,一旦題目開始考察邏輯能力。
你就只有幹瞪臉,你就只有暴斃。
你之前的學習方式,你像原來那樣做題。
有用嗎?只要學習了當然就有用。
但是不夠有用,如果你真的想要逆襲,
你希望高考能夠更加穩定,你不希望搞不好因為心態,因為知識點掌握不夠好,比平時滑鐵盧五十分六十分。
那你就用這樣的方式做題。
把這個框架放在腦子裏面就可以了。
相當於帶著問題,去做題,去學習。目標明確的時候效率是最高的。
就像我們做閱讀理解,我們做小說閱讀,先看問題再去讀文章,做題的效率會就會更高。
你想想一個場景就知道了,一張白紙上有N個小黑點,這個小黑點是不是就特別紮眼,特別醒目。
把我們做題學習的過程當成這張白紙的話,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些黑點。
只有我們聚焦了,我們的思考才會最大限度地被帶動。
關於構建體系為什麽困難?
這個概念對你來說是新概念,這個方法對你來說是新方法,它確實會讓你思考更多,確實給你思維負擔增加。
大腦是不喜歡陌生的。
尤其是在這個陌生,會帶來困難,會要求它改變以前的輕松的狀態的時候。
它會天然抵抗,因為大腦有個原則叫, 能量損耗最小原則。
對它來說,能量消耗最小的,就是最安逸的,最舒服的,因為思考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這是刻在我們基因裏面的東西, 距今幾十萬年前,古代人們要想能夠更長更好更久的活著,就必須要面對「今天吃了明天不一定有」的現實。
所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不思考,就成了大腦的首選,並同時大腦長期保持某種狀態。
就會有「路徑依賴」,也就是當然需要選擇「高效思考,累」「低效混子,輕松」的時候,會選擇後者。
但是,大人。
你的基因還沒有得及改變,但是時代已經變了。
這個時代,就要你深度思考,就要你高效學習,就要你的大腦使勁消耗能量,就要你越愛動腦越好。
要真的想逆襲,要考高分,你就抵抗天性。
要去彌補跟別人的巨大差距,大家的時間都是一樣。
所以需要對自己狠一點,要用一些手段去引導自己思考,要讓自己有建立好習慣的意思。
比如說,讀文章,真正讀那些邏輯清晰的,能讓人有思考的,而不是只是站隊渲染情緒的,空洞的道理沒有邏輯的文字。
比如說,學習的時候,不機械的記憶筆記,不要老師說什麽你寫什麽,那是復讀機,你需要內化,你需要整理再輸出。
篩選自己的資訊流,我們可以懶,可以別人給我們推什麽就看什麽,但是我必須保證推給我們的東西有人把關。
所以,我是樹林。
高考公眾號:樹成林
這一整年,我們會提供包含情緒管理,考試心態,學科思維,時間規劃,自律一整套學習理論。「學習問題不只是學習的問題,而是整個心理系統的問題」,我們會帶你打造好這個系統。
大學公眾號:萬木行
在這裏,我們會幫你成為最牛逼的大學生,在你們進入大學之前也許就可以基本熟悉大學的所有規則。
記住:
要,學會延遲滿足。
不要以狀態導向,不要情緒化,以行動為導向,做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