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1知識 謹以這個回答做為九年來生活與工作的一個小結—— 本人,男,廚師,2006年的8月1日,時年29歲的我開了自己生平的一個小店,當時心中沒有別的念想,只有陶淵明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我終於可以安排自己的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這九年來的每一天,基本上是這樣安排的。 6:00——8:00 :在書房整理專業資料,是將所能找到的各種和飲食有關的資料,分門別類的進行分檔保存。形成自己特有的一個數據庫,以便於檢索查閱。主要分為八個大類【動物、植物、調輔、雜類、文史科技、圖書、公開課與紀錄片、影視、餐飲管理與配方】,每一類下又包含若幹小類,層層細分,以做到,但凡說到一種原料或一種文化現象,就可以找到相對應的菜譜或者文獻。這也是我打算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做的事情。緣起來自於我26歲時的一個想法,為此特地寫過一篇短文表明心誌—— 江蘇風味流變考之緣起 江蘇者乃【禹貢】之揚州及徐、豫二州地也。春秋時分屬吳、楚,唐爲江南道及淮南道。宋分屬江南東路及浙西、淮南、京東等路。明屬南京應天府。清初改置江南省,治江寧。康熙六年改爲江蘇省,以江寧、蘇州二府首字而名沿用至今。 其地北接齊、魯,南連閩、越。萬頃海疆揚波於東隅、千裏丘壑龍蟠於西方。江河湖泊、星羅棋布不勝列舉。家山秀色、清雅風味流韻至今。上古三代淮魚、韭菁堪稱美味,春秋之季雉羹事堯廣爲流傳。兩漢魏晉,素饌、腌菹並稱佳秀,隋唐兩宋,建康七妙獨步東南。自明清以降徐海、淮揚、金陵、蘇錫四大流派竟相爭秀,滿漢大席錄於典冊。 然近數十年因人爲之禍亂兼地隅之阻隔,使得吾輩閉目塞聽、踟躕不前。麻辣辛香本蜀人獨嗜,而今能調和緩解以應各方滋味。生鮮淡爽乃南粵風尚,卻能借鑒西法,定量-毫厘不爽、分工-井然有序,儼然執烹壇之牛耳。而吾輩依舊行數十年之古法,毫無創見。加之人才雕零,新學之人每有晦澀往往無從問津,且吾輩之人陋於文筆疏遠典籍,每有佳饌若無後繼遂成廣陵散曲,徒使人抱憾矣!今者采薇山人集數年之功廣搜博采、匯江淮風味於一室,增刪披覽,發幽鉤沈。按物料之各異分編成冊以備參證,解同修之紛擾、開後學之茅塞。以使東南佳味一脈心燈傳燃不熄。則吾願足矣! 辛巳年仲夏采薇山人識於金陵鼎亨齋鹽梅堂 當然,現在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江蘇一地,而是將收集的範圍擴大到和飲食有關的各個領域。 8:00——9:00 :是寄快遞和去菜場買菜的時間,其中絕大多數,已經透過前一晚的電話預訂,一早就送了過來。 9:00——10:30 :是廚房進行初加工、備貨、加工鹵味和接受預訂的時間,以及因為采買不到等等原因要對一些菜肴進行估清。10:30員工餐。 11:00——14:00 :是中午開餐的正式時間,接單、配料、制作、因為多是吃飯所以炒菜為多翻台率較高。不亞於一場運動會。 14:00——16:30 :為午休時間,需將下午所缺的原材料補齊,如果家中和店裏沒有別的瑣事,那我就要開始下午的資料的整理工作,因為一上午的忙碌,人比較累了,所以下午會選擇做一些機械性的事情,還是在書房將我的所有紙質文獻掃描成電子檔,分別以圖片和PDF的形式保存,一個便於閱讀,一個便於早上的分檔。16:30員工餐。【最近幾天都在回答知乎的問題了,因為是自己挖的坑,必須填上】 17:00——21:00 :晚餐開始,喝酒的客人比較多,大菜點的較多,也是我一天當中最忙碌最累的時候,這個時間段經常讓我開心的是,炒菜的時候可以瞥見夕陽、晚霞、落雨。到20:30就不再接待客人,收檔,打掃衛生,開第二天的采購單以及電話訂購食材。如果沒有客人喝酒拖時間的話,21:00正式打烊。 21:10——22:00 :如果沒有和朋友有約,則是我每天散步的時間,其實就是快走,一是為了運動,其次在走路的過程中可以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並且在第二天會有一個更好的精神。 22:30——23:30 :還是在書房,上網或看各種雜書和定的期刊,長年看的有【文史知識】、【讀書】、【三聯】、【國家地理】、【中國農史】、【農業考古】等。【如果今天不想散步和看書了,會一個人去看場電影,或是泡澡做個按摩(這是在揚州養成的習慣),以前也會吃宵夜現在基本戒掉。】 以上便是我一天的作息,當然在這九年中也有過一些變動與調整,但總體上還是按照這樣一個時間點來生活的。每個月休息兩天,一天會什麽都不想,好好的睡覺,一天會安排和朋友聚會吃飯,或者去南京博物院聽戲。有時也會安排短途出遊。 其實我覺得作為一個將飲食作為職業的人,可能更需要養成一種將飲食裝在心中的習慣,時時的揣摩與把玩,用溫養之情細細體味。 比如在菜場買菜,可以透過當地的薯仔價格,品種等諸多因素,算出一地的蔬菜物流情況。 逛六朝博物館時我會想到蒓鱸之思,以及生魚片在中國的演變。 參加茶道與香道會想有哪些以茶,香入饌的菜肴,或者這道茶,這品香可以用來配什麽菜吃。 看紅樓夢,會想到其中描寫的飲食有哪些在現在還能見的到。 學習方言,則會想想有哪些是以方言命名的菜肴或者烹飪用具。 學習江南的梳妝盒,香粉,梳篦及閨房陳設,則會想有哪些模仿其形狀的菜點。 從黃酒,想到江南的糟醉。 學習解剖學,會引出烹飪中的脫骨技法。 去寺廟會想到素食的緣起與流變。 看大家都在黑穆斯林,則想到伊斯蘭教的東傳到穆斯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江南的回民,清真飲食等等。 可以從漢代墓葬壁畫的宴飲圖,講歷代國畫中的宴飲,包括南唐在南京的【韓熙載夜宴圖】,直到民國時顏文樑【廚房】油畫,引出江南民間竈台上各種裝飾圖案的喻意,並討論民間美朮在烹飪上的體現。 看中外貿易史,則能發現中國香料運用的歷史。 總之,人生無處不飲食,就看你的註意力在哪裏了!最後想講的是,個人覺得無論是學習美食,音樂,繪畫,舞蹈,建築,都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認識「美」的心境去看這個世界以及這世上的人。無關得與失,在乎情與趣!在一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職」,之後一步一個腳印把這件事做下去,貌似平淡反復的生活就會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釀出甘甜的味道吧。 一生認真做好一件事,足矣!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修行的過程,做菜是修行,看書也是修行。 廚房是什麽地方?在我看來,廚房就是運用菜肴,進行人生修行的道場。 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 wubusanxi,那裏的一切有關烹飪、飲食、讀書、歷史、科學與當下。
謹以這個回答做為九年來生活與工作的一個小結—— 本人,男,廚師,2006年的8月1日,時年29歲的我開了自己生平的一個小店,當時心中沒有別的念想,只有陶淵明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我終於可以安排自己的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這九年來的每一天,基本上是這樣安排的。 6:00——8:00 :在書房整理專業資料,是將所能找到的各種和飲食有關的資料,分門別類的進行分檔保存。形成自己特有的一個數據庫,以便於檢索查閱。主要分為八個大類【動物、植物、調輔、雜類、文史科技、圖書、公開課與紀錄片、影視、餐飲管理與配方】,每一類下又包含若幹小類,層層細分,以做到,但凡說到一種原料或一種文化現象,就可以找到相對應的菜譜或者文獻。這也是我打算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做的事情。緣起來自於我26歲時的一個想法,為此特地寫過一篇短文表明心誌—— 江蘇風味流變考之緣起 江蘇者乃【禹貢】之揚州及徐、豫二州地也。春秋時分屬吳、楚,唐爲江南道及淮南道。宋分屬江南東路及浙西、淮南、京東等路。明屬南京應天府。清初改置江南省,治江寧。康熙六年改爲江蘇省,以江寧、蘇州二府首字而名沿用至今。 其地北接齊、魯,南連閩、越。萬頃海疆揚波於東隅、千裏丘壑龍蟠於西方。江河湖泊、星羅棋布不勝列舉。家山秀色、清雅風味流韻至今。上古三代淮魚、韭菁堪稱美味,春秋之季雉羹事堯廣爲流傳。兩漢魏晉,素饌、腌菹並稱佳秀,隋唐兩宋,建康七妙獨步東南。自明清以降徐海、淮揚、金陵、蘇錫四大流派竟相爭秀,滿漢大席錄於典冊。 然近數十年因人爲之禍亂兼地隅之阻隔,使得吾輩閉目塞聽、踟躕不前。麻辣辛香本蜀人獨嗜,而今能調和緩解以應各方滋味。生鮮淡爽乃南粵風尚,卻能借鑒西法,定量-毫厘不爽、分工-井然有序,儼然執烹壇之牛耳。而吾輩依舊行數十年之古法,毫無創見。加之人才雕零,新學之人每有晦澀往往無從問津,且吾輩之人陋於文筆疏遠典籍,每有佳饌若無後繼遂成廣陵散曲,徒使人抱憾矣!今者采薇山人集數年之功廣搜博采、匯江淮風味於一室,增刪披覽,發幽鉤沈。按物料之各異分編成冊以備參證,解同修之紛擾、開後學之茅塞。以使東南佳味一脈心燈傳燃不熄。則吾願足矣! 辛巳年仲夏采薇山人識於金陵鼎亨齋鹽梅堂 當然,現在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江蘇一地,而是將收集的範圍擴大到和飲食有關的各個領域。 8:00——9:00 :是寄快遞和去菜場買菜的時間,其中絕大多數,已經透過前一晚的電話預訂,一早就送了過來。 9:00——10:30 :是廚房進行初加工、備貨、加工鹵味和接受預訂的時間,以及因為采買不到等等原因要對一些菜肴進行估清。10:30員工餐。 11:00——14:00 :是中午開餐的正式時間,接單、配料、制作、因為多是吃飯所以炒菜為多翻台率較高。不亞於一場運動會。 14:00——16:30 :為午休時間,需將下午所缺的原材料補齊,如果家中和店裏沒有別的瑣事,那我就要開始下午的資料的整理工作,因為一上午的忙碌,人比較累了,所以下午會選擇做一些機械性的事情,還是在書房將我的所有紙質文獻掃描成電子檔,分別以圖片和PDF的形式保存,一個便於閱讀,一個便於早上的分檔。16:30員工餐。【最近幾天都在回答知乎的問題了,因為是自己挖的坑,必須填上】 17:00——21:00 :晚餐開始,喝酒的客人比較多,大菜點的較多,也是我一天當中最忙碌最累的時候,這個時間段經常讓我開心的是,炒菜的時候可以瞥見夕陽、晚霞、落雨。到20:30就不再接待客人,收檔,打掃衛生,開第二天的采購單以及電話訂購食材。如果沒有客人喝酒拖時間的話,21:00正式打烊。 21:10——22:00 :如果沒有和朋友有約,則是我每天散步的時間,其實就是快走,一是為了運動,其次在走路的過程中可以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並且在第二天會有一個更好的精神。 22:30——23:30 :還是在書房,上網或看各種雜書和定的期刊,長年看的有【文史知識】、【讀書】、【三聯】、【國家地理】、【中國農史】、【農業考古】等。【如果今天不想散步和看書了,會一個人去看場電影,或是泡澡做個按摩(這是在揚州養成的習慣),以前也會吃宵夜現在基本戒掉。】 以上便是我一天的作息,當然在這九年中也有過一些變動與調整,但總體上還是按照這樣一個時間點來生活的。每個月休息兩天,一天會什麽都不想,好好的睡覺,一天會安排和朋友聚會吃飯,或者去南京博物院聽戲。有時也會安排短途出遊。 其實我覺得作為一個將飲食作為職業的人,可能更需要養成一種將飲食裝在心中的習慣,時時的揣摩與把玩,用溫養之情細細體味。 比如在菜場買菜,可以透過當地的薯仔價格,品種等諸多因素,算出一地的蔬菜物流情況。 逛六朝博物館時我會想到蒓鱸之思,以及生魚片在中國的演變。 參加茶道與香道會想有哪些以茶,香入饌的菜肴,或者這道茶,這品香可以用來配什麽菜吃。 看紅樓夢,會想到其中描寫的飲食有哪些在現在還能見的到。 學習方言,則會想想有哪些是以方言命名的菜肴或者烹飪用具。 學習江南的梳妝盒,香粉,梳篦及閨房陳設,則會想有哪些模仿其形狀的菜點。 從黃酒,想到江南的糟醉。 學習解剖學,會引出烹飪中的脫骨技法。 去寺廟會想到素食的緣起與流變。 看大家都在黑穆斯林,則想到伊斯蘭教的東傳到穆斯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江南的回民,清真飲食等等。 可以從漢代墓葬壁畫的宴飲圖,講歷代國畫中的宴飲,包括南唐在南京的【韓熙載夜宴圖】,直到民國時顏文樑【廚房】油畫,引出江南民間竈台上各種裝飾圖案的喻意,並討論民間美朮在烹飪上的體現。 看中外貿易史,則能發現中國香料運用的歷史。 總之,人生無處不飲食,就看你的註意力在哪裏了!最後想講的是,個人覺得無論是學習美食,音樂,繪畫,舞蹈,建築,都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認識「美」的心境去看這個世界以及這世上的人。無關得與失,在乎情與趣!在一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職」,之後一步一個腳印把這件事做下去,貌似平淡反復的生活就會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釀出甘甜的味道吧。 一生認真做好一件事,足矣!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修行的過程,做菜是修行,看書也是修行。 廚房是什麽地方?在我看來,廚房就是運用菜肴,進行人生修行的道場。 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 wubusanxi,那裏的一切有關烹飪、飲食、讀書、歷史、科學與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