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鬼斧神工的測評國產入耳耳機頻響都那麽貼合哈曼曲線,除了n5,那些老旗艦入耳都這麽低?

2020-04-02知識

謝邀,人在航母,剛下蒙古。

很少寫回答專門回復一些人。這次例外。這次回答可能有些直接,如有冒犯,深感抱歉。並且大多都是這個問題下面的,我有些就不打碼了,我懶,反正你們在這個回答裏都能看到。

先從題主的開始吧。

首先,我測評的國產耳機並不都是很哈曼曲線。(這個有機會我再補圖吧,要不然又被噴)

這裏簡單說一下為什麽做這麽多藍芽耳機測評,不怎麽做HiFi耳機了,之前B站影片裏其實有解釋。其實就是HiFi耳機噴子太多唄,各種對人不對事、人身攻擊、斷章取義、極盡歪曲之能事。 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 一個個都跟要了親命似的,搞的耳機好像是這些人的爹一樣,評價一下都不可以,還記得一年前的時候做個測評評價耳機又不是說你人不行,至於這麽激動麽。你玩耳機還是耳機玩你?

其次,幾千塊的耳機不如一千出頭的耳機不是很正常麽?有人談耳機音質有人談錢,那就20折的時候再買唄。 千萬別618雙11的時候買耳機,如果買音質就打折了!也許對於一些人來說,便宜是一種錯吧。

3800美金的martin logan靜電音箱盲聽都不如幾百美金的infinity和polk audio,一個幾千人民幣的耳機有啥大驚小怪的?

最後,y1s1,國產HiFi音箱確實不太行,很多還是集中在3000以內做性價比產品。但你對國產耳機有什麽偏見嗎?國產耳機必須不如國外耳機?

至於有些人說的謝蘭圖和IE800之類的,咱就說高保真吧,你不相信數據沒問題。找個聲音保真一些的音箱做個參考AB對比一下,你細品一下這兩款耳機保不保真。不用JBL M2這種十幾萬的,弄個705P 708P對比一下就可以,你要覺得監聽音箱都是挑錯的,不保真。你如果這麽覺得,那就找個4367之類的。或者直接去歌劇院對比一下。

你這耳機保真嗎?可不能賣我生瓜蛋子啊!

至於適合聽古典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有受控雙盲聽實驗證明人類對耳機的評價與音樂類別關系不大。

首先,我如果沒記錯的話,Sean Olive博士沒去過聲學樓講。 ISEAT不是聲學樓。

其次,統計學不都是正態分布。實際上即便是基於聚類分析的耳機聽眾細分,差異也不過是低頻部份。市面上一些耳機不止低頻存在問題,中頻高頻也都存在問題。不止反大眾,也反小眾。

首先,我的評價方法基本上每期測評,不再重復。

不要說鬼斧神工,要說就說你的鬼斧神工。

哈曼曲線和DF曲線沒什麽關系。DF曲線和FF曲線已經被驗證為存在一定問題的曲線。

所以不要再說哈曼曲線了,要說就說你的哈曼曲線!

不好意思拿錯了。

耳機確實是買來聽的。

但問題在於Floyd Toole和Sean Olive用了數十年的實驗證明了人的聽感是可以和測試數據相關聯的。

耳機的測試數據並不是完全矛盾或者說對立的。

客觀與主觀並不是孤立的。是存在聯系的。

更何況如果是互聯網這個平台,沒有任何客觀數據以及合理的數據解讀。只是完全只寫主觀評價,誰知道你這是不是你聽的,還是Internet B.S.?就像有些人說自己不喜歡哈曼曲線或者擁有特定的偏好,這本身是可能存在的,但是誰知道你是真的不喜歡還是故意找茬?誰知道你是真的喜歡某個特定的調音還是喜歡某個品牌的logo?

如果你所做的是一個非盲聽測試,你已經知道了你正要聽的是什麽,你的目光無法忽視你正在聽的產品。 你會產生一個先入為主的觀點,即便還沒有播放音樂。

我做了40年心理聲學的相關實驗,我還是不禁感慨,人類的聽覺真的很敏銳,人類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聲學測試器材」。 但前提是,盲聽測試,如果你已經知道你在聽的是什麽,你的主觀評價結果並不重要,你的想法我不在乎。

——Floyd Toole博士

我也沒法證明,沒有任何客觀數據和合理的數據解釋,你們誰能證明你們的評價是真的聽到的而不是故意抹黑或者吹捧?

尤其是想要給他人建議,也就是測評時,通常要有一個經過科學驗證的能夠描述聲音特性的客觀數據以及合理的解釋。

自己選購和做測評給他人意見並不是完全一回事。

這裏再說一個也許是很多kol或者類似的人不願意聽的。哈曼曲線在對應的統計學研究中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偏好,那麽,如果你不喜歡哈曼曲線,這也許意味著你是小眾偏好。所以你的評價不能給大多數人做指導。

當然,你也可以不服這些,那就做個同樣受控雙盲聽的相似樣本數量的實驗不就得了。也許會有新發現也說不定。

當然,並不是說主觀評價完全沒意義,我之前一直做主觀調音,能說自己不重要嗎?但主觀調音,(至少我從事過這個非常冷門的職業),和很多人想象的或是被宣傳的還是不太一樣的。至於主觀評價到底評價什麽,以及到底有何意義,我很久以前也寫過了。我記得最開始的測評裏也有提到。

也許以後有機會再做個重設版吧。

這個。。。你們的哈曼曲線

這個建議去看一下南京大學的聲學基礎吧。我之前也講過幾個影片。

要是還不明白 或者不想看我就再簡單說兩句。

光有單元 你是聽不到聲音的。還要有空氣。真空是沒有聲音的。你的耳膜和身體感受到的是空氣振動。耳機只要空氣振動的狀態是一模一樣的,你聽到的聲音就是一模一樣的。對於相同類別的耳機而言(入耳式或頭戴式等),可以近似為壓力場,不管什麽單元和腔體,只要最終引起空氣振動是一樣的,聲音就是一樣的。頻響曲線是這種振動的重要體現,非線性失真對於耳機而言通常較小,很多時候小於你的聽覺域限。很多範圍內耳機也可以作為 做小 相位 系統,時域和頻域也是相關的,更何況你聽的是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聽音能力而把線性失真誤認為非線性失真,

更何況單元 設計以及腔體設計本來就影響頻響曲線。

至於這個 ,上一個回復中已經解釋了很多。你可以試一下你能不能路邊攤買個 塞點調音棉變成哈曼曲線。

小白好不好騙我不知道,範偉是好騙的,還要說謝謝。

還有人說什麽 三星 手機附帶耳機和N5005曲線 是一樣的。

。。。

別的貼文看到的,單元和耳機音質的關系出過影片了。上面也給連結了。頭戴式耳機頻響曲線與主觀音質相關系數0.86,入耳式耳機0.91。虛擬耳機入耳式相關系數0.98。這是什麽意思我也不想再解釋了。「能量堆積」是瀑布圖嗎?如果是的,瀑布圖是什麽個情況我想我也寫過文章。

只是不明白,一個耳機問題都能扯到「法西斯」。幾百個人受控雙盲聽的結果是「法西斯」,還是一個人沒任何數據和數據解釋的非盲聽並且很可能沒有足夠聽音能力還帶著偏見是「法西斯」?要說自己買耳機沒問題,但為啥還要做測評給別人意見呢。

要真說法西斯,也是德國日本當過法西斯吧,瞧誰不起呢?

質素和批次問題就更無語了,我的很多對比測評下面都會有人抱怨有些產品質素有問題。我兩年買幾百個耳機,壞一兩個又咋了?我這兩年也就買了幾十個音箱,也壞了倆,這很不可思議嗎?

再有就是有人喜歡用飯菜去論證耳機。

耳機不是飯也不是菜,耳機只是傳遞音樂的途徑,如果真的要比喻,耳機只不過是盤子和碗。耳機的科學研究以及統計學結論也和食品沒關系。

不過我真的很好奇,難道有些人就這麽喜歡吃嗎?聊個耳機也要吃?

難道你的耳機平時也是含在嘴裏,耳機就出聲了?

那你能幫幫我嗎?

你去寫耳機相關研究論文的時候,還要寫上你不喜歡吃麻辣燙?

至於我覺得 最搞笑 的 一些說法 莫過於 前幾天 看到的 一篇 K371測評。

難道平時 你都是戴著兩個睪丸在耳朵上聽歌?

你的睪丸也含在嘴裏了?

那你能。。。

算了,這個就別幫我了,去幫有需要的人吧。。。

講個耳機不知道為啥能扯出這麽多。能不能用聲音和聲音相關的客觀數據說話,用事實說話,用實驗說話。(你們誰親自測試過K371頻響滑稽)

你的下一個相機,何必是相機

全球首款 可拍照耳機K371,吊打哈蘇萊卡,不要88888,只要1180,現已推出藍芽版本!

PS:我用萊卡的時候,有時確實容易對不準,尤其一些二手老鏡頭,那你能幫幫我嗎?

之前有人 問我為啥一直不講個體間差異問題,其實我講過一些,原因還是在於我時間有限不可能啥都講,其實我更是想看看這些人能搞出多少幺蛾子,放長線釣大魚嘛,這不,睪丸都出來了。

最後再回歸所謂的定價和價格問題。

其實一些人說的沒錯,完全可以搞一個外觀高端奢華的耳機也調成類似哈曼曲線,搞一堆奢侈品包裝,命名為AKG K912 Pro MAX Ultra Plus之類的,賣個兩三萬,也不是不行,說不定一些老燒就一耳朵提升了。

但這裏有個問題,就是做這一切的目的究竟是什麽?

在一些老燒眼中,也許買一個貴的耳機算是「成功」

但是在一些做產品的人眼中,把好聲音做到盡可能便宜,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才是成功。

也許,這就是人生吧。

當然,我相信這裏還會有人擡杠,為啥好音箱那麽貴。

音箱和耳機的區別我寫過太多。如果你還是不能理解,就找兩個15寸大喇叭扣到腦袋上扣半個小時,我相信你多多少少能意識到,耳機和音箱不是同一個東西。

最後就是以後不要再說我又什麽曲線了。

以後就直接說,「鬼斧神工說了,外星人將於2020年12月21日全面入侵地球,他已經和外星人勾結做了人奸!快去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