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验室唯一一个中国人,我是最勤奋,最刻苦,工作也最多的学生。
周末加班遇到来拿东西的老板,看只有我一个人在加班,她非常非常生气
「你总是在工作,总是不休息,你到底拿什么时间和精力来思考?」
我老板的话,完美回答了以上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那么拼,科学成果却远不如欧美?
我就补充一点点~
我在欧洲读的研究生,那个学校出过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错的学校不错的专业,每年全球只招收5个国际学生,给全额奖学金,我是那一届唯一的中国学生。
3年时间周围都是老外,我真的能切身感受到各个方面的差异,特别是教育上的差异。
1. 基础教的目的不一样
我放假就会在欧洲穷游,亲眼看到他们工业的凋零,大片大片的废弃工厂到处都是。我当时感叹我们国家的富强和旺盛的生产力。后来慢慢知道,人家的劳动力密集产业都转给我们了,人家赚的是生物科技和通讯科技领域创新和顶层设计的钱。设计好以后,拿到亚洲来生产。
我当时就有模糊的感觉,我们小学到高中,对于大部分孩子的培养,是目的性很强的。就是培养一批又一批技术扎实、能够为工业化强国的各个方面服务的人才。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确实是依靠工业制造业开始富强,也吃到了这方面的红利。
而上一辈依靠学习翻了身的父母,会更加在意对下一代的教育。但是大部分人教育的方向还是和以前一样!但是,用培养工业强国人才的思路,想培养出创新人才,确实是不太合适了。工业人才很好,他们在各个行业,各个工厂,担任重要的技术支持,保障工业强国的每一颗螺丝钉有条不紊的运转,保障高质量高产能。但是和大部分人知道的一样,这样的人,非常扎实,每一步都脚踏实地,但很容易 缺乏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激情 。
而想象力和激情,是做出创新,突破前沿科技的必要条件!
2. 基础教育培养的重点不一样。
我印象里有一个让我经常反思的场景。研一,上实验课,需要换算一下配溶液的体积。有一点点复杂,不能口算,需要稍微动手算一下。
我拿出纸和笔开始计算。我当时和两个本地学生分在一组,她们两从来没有见有人会亲自动手计算,还算得那么快,她们非常惊讶,也很佩服。哪怕是个位数的加减乘除,她们都会用计算器。我当时还有点自豪,欧洲人的数学真的不行呀。
全班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其他实验小组都是用计算器算的。自然,最后没有人因为这个小小的步骤被卡主。
我想说什么呢,我小学,初中花了很多时间练就的计算能力,对人家来说,就是一个计算器的事。他们的教育,是 知道了原理就够了,可以用机器代替的技能,不需要反反复复的花时间和精力去精进!
我们的基础教育太过重视技能技巧和勤奋,我中学时候数理化的竞赛都拿过奖,但是做起科研来,我就是比不过我用计算器的同学!他们把每一分精力和脑力都花在创造上,不浪费一丁点。
3. 有天赋的科研人才的比例不一样
真正科技前沿的突破,除了99%的汗水,1%的天赋必不可少。
我自己和国内大部分研究生一样,谈不上对科研的热爱,更谈不上天赋,就是单纯使劲学习,学习成绩好,能申请到全额奖学金的研究生就去了。和大部分人一样,感觉学历高一点,找工作什么的会更吃香。
我研究生的同学,完全不一样!他们都是因为真心想搞研究才来读研究生的!欧洲福利国家,哪怕失业领救济金,生活也差不到哪里去。因为超高的税收,普通公司职员和教授的税后收入差别也不大,所以只有真心想搞研究的,才会走学术路线。
同学里面有他们国家队的运动员,有当过几年厨师的再来读书的,有养马场的农场主女儿拿过骑术冠军,也有早年父母作为难民入籍但是在当地出生的东南亚人。他们几乎没有本科毕业就直接来读研的,都有一两年的旅游、打工的经历。兜兜转转一圈,觉得还是想继续学习,觉得搞研究有意思,才回到学校。他们在研二选专业方向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有疑惑,都是冲着一开始想好的细分领域和专业方向去的。只有我在比较,哪个小方向更好找工作、更好毕业,甚至哪个实验室文章更多更好。
他们都有一定的天赋。从小散养教育,不补课不鸡娃的条件下,他们能轻松上到最好的大学。工作旅游一两年以后,还能写出深刻的研究设想(research proposal),然后打动教授得到读研的机会。这样筛选出来的人,大部分都是有天赋且热爱科研的人。
想想我自己,大学同学里留着国内读研究生的那些,哪一个不是小时候鸡飞狗跳被逼着学习,一路艰辛走过来的。哪一个又是心厎里对科研充满向往,非科研不可才读的研究生?
当然,我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很多有天赋的天才。只是,比例确实太少了。国家对教育和科研投资,可以说大部分花在了天赋普通但是很非常努力的人身上。
4. 科研人才的节奏不一样
我研究生的老板每天工作是早8晚3。没看错,下午3点下班。去湖边喝个咖啡,吃个小点心,然后去接娃放学。
他们科研的节奏很慢。比起国内动不动要求一年多少篇SCI论文,多少基金。人家完全没要求。博士、硕士毕业也可以没有文章,只要求毕业论文够深刻。但是他们创造的科研价值真不比我们的少。
很多伟大的突破是一点点做出来的,需要无数个日夜去思考,反复实验,反复总结。如果要求一年就发3-5篇SCI,那样很难做出大的突破。逼得人看到一点点皮毛现象,就赶紧写文章发文章,而失去深入研究的机会。
还有一些看起来没名没利的非常基础的研究,缺乏人才去做。尖端科技不能缺少坚实的基础科研,但是大家都只想做热门的尖端。基础科研需要人沉下心去干很多不容易出耀眼成绩的工作。这一块,工资低,名利少,出不来大文章,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
现在我们科研的制度改了,不看重文章和基金了,也鼓励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深度研究。但是效果暂时不明显。因为除了制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让大部分人变得急功近利,越是学习好的越严重!过去的教育就是鼓励要学得快,学得多,要高分,要时时刻刻努力,要时时刻刻看得到的回报。
节奏太快,不仅难成大事,还容易把心理搞出毛病。
5. 科研人才的眼界不一样,科研转化率不同
我的研究生同学基本上都工作过,他们多多少少接触了社会,做科研以前就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想研究的是什么。研究出来可以做点啥。他们有转化的意识,把科研的产物,转化成实用的东西。
我们专业是基础医学。有一个做了几年幼教的一个同学,他的想法是了解更多的人体生理结构的知识,然后写一本小孩可以看懂的脑科学方面的书,第二年选小专业的时候,他去的是一个研究神经发育的实验室。那个做过厨师的同学,对食疗很感兴趣,他后来选的是基础药理学,其间他问过我中药和药膳的一些问题。国家队的运动员是个女孩,她选的是骨科方面的基础研究,因为她打球骨折过,她很多队友都骨折过,她觉得人体骨骼很有意思。只要聊,他们都很清楚的告诉我,他们为什么要做科研,想深入学习什么东西,而且知道最终用在什么地方。
我们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高校和研究所里面一路读书,从未接触社会的那一类,真的很容易为了科研而科研,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需求而科研。
一个在科研机构做仪器研发的朋友就和我聊过,他们正在把手头的仪器往医疗器械去发展。他们都是理工科出来的科研人员,知道电路怎么搭建,软件怎么编程,但是他们完全不了解医疗,不清楚医生和病人的需求,只是觉得现在的做的东西和医疗搭边就能发大文章。他们不断的更新产品,发明了很多新的技术,申请了好多专利,也发了不少文章。但是,这个东西就是实验用的,不会产业化,不会拿出去卖。这个东西,具体肯定不能说哈,保密的。它科技含量非常高,性能很好,精确度高于目前医院所有的方法。但是吧,相比于能把目前97%的精确度提高到99%,它的代价是需要多等两个小时的实验结果,需要把原本几块钱的检测费用,至少翻十几倍,因为仪器贵、处理过程繁琐。最最重要的是,它检测的目标是一类几乎不算疾病的小毛病,类似缺钙多喝牛奶,孕早期额外补点叶酸的问题。
在国内这样的科研我听说过非常非常多。这些发明创造,其实用对地方,肯定不止只是发文章而已。也许换个场景,马上就可以变成神器。但是具体还是需要一批有很高眼界的科研人才,对社会需求和各行各业都有些了解,懂得转化的思维,看到一个好的技术,能把这个技术转化加工后放到它合适的地方去!
6. 好在我们意识到了,也在改变
我们的科研人员从基础教育起,就和别人有巨大的差异。现在我们的科研人员很苦,很累,但是的谈得上巨大突破的成果不算多。
我们心理也有很多痛苦,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享受工作和生活,教我们在喜欢的领域不紧不慢用舒服的节奏去付出,教我们只要热爱、可以不计回报。
不过没有关系,我们确实比人家落后的很多年。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这一辈,已经把中国经济整体提升上来了。我们也在给我们的下一代创造可以散养到大学,可以凭兴趣选择做科研的环境。只是暂时还在努力的过程中,有些东西很难一下子见效。
比如现在的教育改革,我理解的就是国家在筛选出真正有天赋又热爱科研的人 。一方面给孩子减负一方面考试难度在变大,本科录取率要下降,这就是在筛选合适的人。集中这一小部分人,给他们最大的资金支持和最好的生活保障,让这一小部分人沉下心来去搞科研。
我们现在花那么多钱,培养的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后来既不热爱也不想一辈子从事科研,反而从事了本科或者专科就能够胜任的工作。不是说追求高学历不好,而是国家真的是要花真金白银去培养这些人才的!比起自己交的那点学费,国家付出的钱财精力多得太多。而这些钱,如果花在真正热爱的科研的人身上,给他们高一些工资,少一些考核,他们就不用急功近利的出一些短平快的小成果,他们就能有机会创造真正的科技前沿大突破。
相反,不热爱科研的人,也可以放过自己,从事一些让自己舒服、更开心,更有成就感的事业。在真正热爱的事业上,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我们在慢慢改变,等我们的经济再好一些,再富裕一些,思想再开放一些,也许就是一两代人的时间吧,我相信我们的科研会领跑全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