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到4岁的孩子不是成年人。
请先牢记这一点。
--
这意味着:
1、如果他们不 认同 某个规矩,他们就不会实践
2、即使他们认同了某个规矩,一旦有什么 眼前的事情 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就绝不会记得那个规矩。
3、他们会临时性地忘记这个规矩很多次,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次,这很正常。
相对应的,低龄儿童的有效规则建立,几乎一定会经过以下步骤:
1、规则认可:给出这个规则的理由。
不要长篇大论。
用孩子能理解的话来说。
例如「其他爷爷奶奶可能睡觉了」,「你们声音很大,我被吵得头疼」
尽量不要说「懂礼貌的孩子都会小声说话」「要为他人着想」这样抽象的话。
如果在这个环节发现孩子不能接受,可以按照某些答案的建议,创建情景让孩子感受一下被吵到的人是什么情绪。请根据你的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他制造他不喜欢的噪音。然后带他做换位思考。
类似的感受性操作,一两次足矣。
多了也没意义。
绝大多数情况下,「管不住」的故障都不是出在这里。
2、规则边界划定:给出清晰可判定的标准。
①标准必须是孩子自己容易判定的。
比如:
「太晚了」就不算是好的标准,「天黑了」就要好很多。
「别乱走」不是好的标准,「只能在人行道这个台阶上,不能走下去」就要好不少。
②「网开一面」
任何「全部禁止」的要求,都会更容易遭受反抗。
请务必在告诉孩子什么时候「no」的同时,告诉孩子什么时候「yes」
孩子知道他有机会做这个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更有可能去暂时忍耐。
想想看,「工作,我说了不许休息」,和「每工作五天,能休息两天,现在还没到休息日」,哪个要求会让你现在更不想工作?
举例来说:
我不会告诉孩子「生气不许扔东西」,而是会说「生气也不可以扔硬硬的东西,你可以扔软软的,比如这个(递给他一个小毛绒玩具)」
我不会告诉孩子「不许去拿糖」,而是「马上要吃饭了,现在不可以,吃饭完你可以去拿一颗」
(注意,不能停在「现在不可以」这一句,吞掉后半句。一定要让「什么时候yes」明确地承诺给孩子「。孩子绕不过来这些潜台词。)
很多回答里在说的「带出去在户外喊」,就是这个思路。
让孩子完全不喊是反人性的,我们要去构建一个他可以喊的环境让他有释放的可能。
在这个前提下,再谈「在外面可以喊,但是在屋子里要小声」就要容易得多。
3、反复出现的实时的规则提醒:
①教育者对将要发生事有预期,
提前一点点打好预防针
:
例如:我们马上要进书店了,这里说话要超级小声的,像我这样,你会这样吗?
再例如:我们今天会见到XX亲戚,等会见面我指给你看,你要说XX好,可以的吗?
再例如:还有十分钟我们就要回去了,你可以看看还有什么最想玩的。
②随着孩子长大,尽量让他们自己可以
随时观察到自己有没有越界
。
非生命的规则
,更容易让孩子服从。
类似于,一个保安挡在门口告诉你这儿不能走,和一个闸机就不给你开门,哪个你乖乖绕路的时候情绪更稳定?
例如,尽早教孩子会看某种计时工具。可以是传统钟表走到哪里,也可以是沙漏之类的。
再例如,一些回答提到的,用分贝仪形式,把「声音太大了」视觉化出来,都是这个维度下很好的方法。
③小越界时,
及时短促提醒。
当规则边界清晰的时候,头几次务必不要容忍任何小越界。
试探规则的「真实边界」是人类本能。
情绪一上头就忘了要求也是人之常情。
任何规矩订立的初期,一定要花一些精力,去盯着小越界。
一旦发生,用短促的语言提醒一下规则,「硬硬的不行」「饭吃完再走」「不能过这条线」
不要絮絮叨叨地把完整规则从原因到规则反复重复。他不是不懂,是暂时忘记了。提醒一下就够。
如果你曾经忍不住絮叨,给自己定个规矩,在这种情况下的提醒语句,不要超过10个字。
以及,做好心理准备。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更多次数的盯。
在这个阶段很正常。
规则初期多盯一盯,后面才能放手。
4、减少诱因:
越是低龄的孩子,这个要素就越重要。
刚会走路的孩子,大人都知道要把危险物品从他抓得到的地方拿走。
不要把孩子放在具有诱惑力的环境里。
例如,观察一下你的孩子,发出喊叫的时候,通常是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然后把这个因素在关键的时间场合下尽量断掉。
所以很多回答都会说到,实操效果比较好的是,
给孩子安排安静一点的活动,比如看书、涂颜色、搭积木……
两个孩子的场景,会比一个孩子的时候更加困难。
毕竟搭积木一个孩子的时候往往很安静,俩孩子一块儿的时候就说不好了………………
所以除了游戏内容,也请考虑是否有办法把俩孩子分开……
有条件分屋就尽量分屋,
哪怕是拉个帘子的视线隔离,再给他们安排各自的「工作」,往往都会好很多。
5、孩子做不到的时候,家长代为补位。
孩子不肯喊人,就家长替他喊。
孩子不肯道歉,就家长来道歉。
一方面是礼多人不怪,家长态度好,至少能安抚对方情绪。
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做示范:
孩子看到家长大大方方去做、去道歉,然后观察到了这之后的后果,他未来就会逐渐对这个操作不那么害怕。
相反,如果孩子发现这个操作是大人自己坚决不做一定要让「我」来做的,他更容易下意识地觉得「大人都不肯做,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儿」……
如果确实影响邻居,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想一想,我们能做什么手工,送去表达我们的歉意。之类之类的。
和孩子一起来完成「道歉」这个操作。
===
总之,你「想管「,并且「想学着管」。这已经是非常良好的开端了。
稍微放宽心。
【正面管教】之类的家庭教育丛书可以多看一看。
另外,很多管教都在细节里。可能你觉得大概差不多,但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差异,造成了最终效果的巨大区别。
所以如果你需要更多帮助,建议首先练习「尽量精准地描述实际发生过的事情」。
能够越生动地还原具体细节,其他人就越容易帮助你看到问题,甚至很多时候,你在精细化地去还原场景的过程中,自己就会和已经看过的一些理论有所印证,发现可以改进的细节。
教育没有人能做到满分。
能够不断追求更好,就是非常好的教育者了。
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