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开学,许多家长和凯爸说自闭症孩子不被同学接纳,总是挨欺负。还有的自闭症孩子问题行为很多,三番五次被学校劝退,这让家长们头疼不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凯爸:我用19年经验告诉你,「黄金干预期」到底要怎么做?】这篇文章已经给出了答案。
归根到底,大多数家长们对「融合」二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家长们没有深入思考自闭症孩子融合社会需要哪些技能。
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当成终极目标,他们以为自闭症孩子和同龄普通孩子在一起就算融合了。
结果融合变成了「伪融合」。
融合教育≠混合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自闭症孩子进入普校,就一定会有进步。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凯爸接触了许多自闭症孩子家长。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自闭症孩子能进普校,就会进步,产生质的飞跃。
可这些家长彻底地忽视了大部分普校教师不了解自闭症孩子的事实。不了解,何来帮助?确切点说,针对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许多老师缺少解决方法,更别说达到接纳和共存的目的。
凯爸和19岁的凯凯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相当多的家长也不知道如何帮助老师,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
还有家长认为提高了自闭症孩子的学业成绩,就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太多家长,尤其是功能略高的自闭症孩子家长,会有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只有孤注一掷地提高孩子的学业,才能解决孩子在其他方面的问题行为。
可殊不知,孩子一开始就已经「瘸腿」上路了。
家长和学校都不重视给孩子建立支持系统。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家长层面,都缺少针对自闭症孩子的支持。
以学校为例,普通学校几乎没有适合自闭症孩子的科学严谨的课程。针对自闭症孩子,学校也没有个别化教学方案。
对特殊孩子来说,学校生活经常等同于学科学习,没有社交更谈不上融合。许多普教老师缺乏最根本的特教常识,不足以应对自闭症孩子的基本需求。
「融合」不等于「混合」。单纯地把自闭娃放在班级不是融合教育,否则「随班就读」就成了「随班就坐」。
什么是真正的融合?
大家所指的「融合」其实指的是「社会融合教育」。
好多自闭症家长单纯强调「教育」,却忽视了「社会」这个关键词。结果就导致或加重了自闭症儿童的许多问题行为。
对自闭症人士来说,「社会融合」是指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融入。
这一概念主要强调自闭症人士对社会生活规则的理解与遵守,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能表现出适宜的言行,能被普通人群所接纳,能正确使用社会生活的辅助设施,能接受一般化的社会服务。社会也应教育公众,提高普通人群对孤独症群体的接纳。
但很明显,中国在自闭症社会融合方面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大部分家长不知道开展融合教育的6项原则。凯爸认为,如果融合中缺少任意一项,融合教育都是不完善的。
1.零拒绝。
2.在家附近的学校接受教育。
3.按自然比例安排特殊学生在普通班级中。
4.在与自己年龄相近的班级中接受教育。
5.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教师共同合作。
6.教育服务建立在了解学生能力的基础上,从学生长处来切入教学。
原则虽好,但是因为国情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绝大多数星儿面临的实际情况是非常糟糕的。
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怎么办?凯爸的建议是转变观念,把融合倒过来做。
正确的融合应该是由政府教育部门主导,引导特校及普校,共同建立支持系统。但目前没有这个条件,只好由家长来承担融合主体的角色。
家长要首先改变观念,把「只有入学才能提升孩子能力,最终改变孩子问题」这一错误观念倒过来做。
家长必须在让孩子入园或入学之前,帮助他把问题行为解决掉,让他具备入园或者入学的能力。甚至目标可以更远一些,让孩子慢慢学习社会规范,未来走上社会。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我知道入园前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可是我应该从哪几方面培养自闭症孩子的能力呢?」
凯爸认为孩子融合前需要具备8项基础能力:安全管理能力、闲暇技能、生活自理技能、每日适量的运动、沟通技能、社交技能、情绪管理、接受性教育能力。
这基本包括了各阶段自闭症孩子所需要的融合能力。
具体怎么做,大家可以在「大米和小米」公众号搜索答案,有很多好文章供大家参考。
简单点说,家长要做的是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如果孩子不具备基本的融合能力,那他到普校后的结果就一个——被毫不留情地踢出来。
给孩子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
除了培养孩子们的融合能力,把融合教育倒过来做,家长们还要给孩子构建一个尽量完善的融合环境。
家长具体要怎么做?凯爸总结了4分方法,手把手教你怎么帮助自闭症孩子。
1 争取陪读权益
自闭症孩子应该有影子老师的帮助。乍一听很专业是吧?但99%的中国家庭不具备请影子教师的经济基础。
没有影子老师,那就只能由家长来陪读支持。
但问题又来了,大多数学校不允许家长陪读。家长只能在校外趴着铁栅栏看着我们的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心如刀绞。
凯爸根据自己的经验,硬着头皮给大家出一点主意。
家长要去争取进场陪读的权益。怎么争取?我们得先了解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所在地区出台的地方政策。
下面凯爸就把特殊教育相关的规定政策分享给大家:
国际:
【残障儿童保障法】;
【萨拉曼卡宣言】;
国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0、22、23、36、38条;
【残疾人教育条例】;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教事业发展的意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一期2014- 2016)】;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二期2017- 2020)】;
以及地方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规定及细则。在特殊教育方面,北上广深走在前列。这几年,确实有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孩子在大城市成功融合。
凯爸让家长了解这些法律法规,不是为了让大家去跟教育部门或学校对峙,而是了解有哪些向自闭症群体倾斜的现有政策,知晓我们所在的区域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尽可能获得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支持。
2 做好家校联合
简单点说,就是利用中国社会的传统人际交往方式,家长在学校为孩子建立起支持网络。这个非常关键。每一个所谓成功星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你看不见的强大人脉关系网。
首先,家长要利用所有的人脉关系找出学校里认识的或是通过其他人认识的老师和员工,为孩子建立起一个人脉主网。这个主网的目的是和班主任建立起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
有了桥梁,家长还要和老师正确有效地互动。
互动初期,家长要让老师放心,要坦诚,如实交待孩子问题。中期,家长要和要和老师交朋友。如果老师不了解自闭症,家长要委婉地把一些自闭症相关知识告诉老师。
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尽快融入集体,但和老师沟通过程中也要注意细节。
比如,尽量不要让老师感到麻烦,一定要在老师不忙的时候再沟通。沟通方式可以灵活一些,电话微信怎么方便怎么来。沟通前一定要预约时间。
家长不要啰嗦,一次一个问题,不要让老师感觉孩子的情况复杂。沟通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要过于频繁。
态度谦虚,别表现出「你老师不懂自闭症,那我来教你」的想法。最好的合作方案是共同探讨解决孩子的方法,以老师为主。
孩子在学校被排挤和欺负时,一定要先制怒,再委婉地跟老师沟通,千万不要火气四射。说句良心话,和老师关系弄僵了,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3 建立同学网络
家长在孩子的班级里找出几个愿意和自闭症孩子交往的同学,热情一些,把同学们请到家里,买些孩子们喜欢的礼物。
先形成一个同学小圈子,再辐射到全班同学。老话说得好,舍不住孩子套不住狼。同学关系建立好了,融合会容易许多。
但也要注意,自闭症孩子可能更爱和同学冲突。当我们的孩子和班上同学起了冲突时,家长要先安抚好我们的孩子,再找出事情的原因。
如果是同学的错,千万不要去当面质问,最好是把同学约到家里,好好沟通,以德服人。这是面对冲突的最好办法。不然自闭症孩子很容易在班级中被欺负,甚至被霸凌。
建立同学圈子之后,家长可以随时从同学这一渠道及时了解自闭症孩子的动态。
别以为自闭症孩子能说会道后表达的东西就完全可靠。说实话,相当一部分自闭症的表述都不太靠谱。
4 完善家长学习系统
家长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家长的学习能力必须要超过孩子的发展程度。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帮助到孩子。
深入思考一下作为家长,你是否清楚明确地知道自闭症孩子有什么特殊需要?你是否知道面对自闭症孩子时,怎样的行为、态度是合适的?什么是可以帮助我们孩子成长与发展的?以及孩子周围的人是否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
说一句经验之谈:自闭症孩子的融合路能走多远,凯爸认为学业因素只占30%。70%取决于问题行为的解决程度,以及孩子社会化和生活化的程度。
凯爸不是专家,仅仅是一名普通的星儿家长。国内融合之路道阻且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为自闭症孩子们构建最好的融合环境。
最后用田惠萍老师的一句话做个总结,「我们家长要做的只有两条,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