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为什么女儿的反应这么强烈?

2023-12-05新闻

是煮面还是泡面的问题,还是「你有没有在听我讲话?」的问题???

作为两孩孩子的妈妈(其中一个刚好是初三的青春期),也是一个非暴力沟通的践行者,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体会。

第一:煮面还是泡面,作为妈妈我们是否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煮面还是泡面是否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呢?也许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如果你愿意,可以征求;如果是时间不允许,或者出于营养以及其他情况考虑。也可以不征求;这的确是生活中若干和孩子相处的场景之一,并不是什么「大」事情。所谓不是什么大的事情,就是说,即便我们没有征求,孩子也不一定会强烈的表达不满。

那么问题来了,事实上孩子已经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不满。我们就要去静下心来缕一缕问题出在了哪里。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关键步骤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们通过第一个步骤来进行整件事情的回顾。(所谓观察就是忽略掉那些形容词,要像一个摄像机一样记录事实)。

观察

我在这件事情里看到的事实是:女儿生病了,在家里休息。妈妈和女儿沟通中午吃什么。女儿说不想吃外面的饭菜,想让妈妈做饭吃,稍作停顿后提出,她饿了,想吃泡面。妈妈答应给女儿泡面。妈妈觉得煮面可以加鸡蛋更营养,就煮了面。女儿看到后涕泪横流,并且吼着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并且哭诉了昨晚关于肥牛饭的问题。

关于观察书里这样描述,送给你: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我们要区分观察与评论。——马歇尔·卢森堡

感受

因为是妈妈提出的问题,我在这里就和妈妈同理一下孩子的感受:1、首先是愤怒(我想吃泡面,妈妈也知道我想吃的是泡面,并且妈妈同意了给我做泡面,却没有按照约定去处理,我很愤怒)当然,这也很可能源于昨天肥牛饭的那个情绪没有处理到,积压在内心,当同样的情景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叠加进来,放大了此刻的感受;2、委屈(妈妈并不关心我的感受;我说的话对于妈妈来说不重要;我只是想吃一碗泡面而已妈妈自己没有按照约定,却觉得是很小的事情;妈妈欺骗我我很委屈……)3、无奈(我已经是高中生了,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希望有一些事情可以不要总是妈妈觉得是为我好,我希望能够尊重我的决定,但是我不管怎么说都没有用。)4、伤心(我如此难过,妈妈却看不到,认为我在小题大做,我觉得妈妈可能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爱我。)……很多种感受。可以参考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我们先不去处理事情,先来同理就可以了。这里面需要注意,尽量靠近孩子的感受。如果很难做到,我们可以集合大家常常提到的「我妈让我穿秋裤」的问题,来推己及人。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送给你:同理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马歇尔·卢森堡

需要

当我们同理到孩子的感受,是不是,再看孩子后面说的「你总是什么事情都按着你的想法来,我在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才知道你「骗」了我,这是一件小事吗?这是一件小事吗?」是不是就没有那么难以理解,接下来我们尝试共情到孩子的需要:女儿真是的需要是什么?1、尊重(我希望妈妈尊重我的意见,最起码当我的意见没有妨碍别人,没有大的问题的时候。)2、成长(我已经长大了,我有我自己成长的需要,不希望事实都有家长做决定。)3、平等(我不希望自己是依附于家长的小孩子,我希望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互相看见的状态。)我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可以在买一套非暴力沟通感受和需要的卡片和孩子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当我们真的那么做了,孩子会呈现出我们想象不到的样子。我的儿子今年初三,从初一开始就有一些小「脾气」。我也是在这个阶段接触到非暴力沟通的。很幸运,孩子在青春期也会出现一些小情绪。比如烦躁、不安、挑战等等。但当我真正开始尝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孩子也慢慢打开了自己。即便现在他承受着青春期激素突然的攀升,即便承受着中考的学习压力,他仍然愿意和我分享他的感受,当我们之间出现误会的时候,他也愿意听我把话说完。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送给你:若要寻找这个世界的改变,就让自己成为改变——甘地

请求

这里所说的请求,不是我求你怎样。而是区分于要求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请求:我希望是这样的,是否去遵循或者按照我的希望做出回应,有你来决定。要求:我希望是这样,你要按照我希望的做出回应。我们中国人喜欢含蓄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常常给出的请求是不具体的,需要对方去猜测,这个过程就容易出现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同时,请求的事情尽量具体而非让对方去猜测。

我尝试着向孩子发出请求:女儿,妈妈看到你身体不舒服很心疼你。对于答应了你要泡面,结果因为自己内心认为煮面更有益于健康,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件事情我很抱歉。当你将开始难过,甚至气愤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你在意的并非只是煮面还是泡面的问题,而是我是否愿意尊重你,听取你的意见或者和你真诚的沟通。接下来,我愿意尝试改变自己,去关注你的感受和需要。你愿意和我讲一下你当时,以及此刻的真实感受吗?

当然,也许我并没有看到事情的全貌,并且对于你们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方式也是窥见一斑。所以,我提出的请求,在女儿这里也许并不奏效。因为我的同理也许并没有真正触及到最真实的部分。您可以尝试着去同理一下女儿的感受和需要,然后提出一个更加合理,容易操作的请求。一个好的开始,就像一个种子,先要种下去,才有可能越来越丰盈。

第二:当你在网上发出这样的帖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两个需要:

1、需要倾诉,甚至是发泄。也想在大家的回复中了解是否这就是青春期共同的问题。如果是普遍的,可能能稍稍平息内心的情绪,缓解压力和紧张。2、需要找到和孩子相处的方法。你妈让你穿秋裤,以及煮面还是泡面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从本质上说,都是源于爱。爱子之深,才会无微不至。妈妈们在这世界的时间,远远大于孩子,经验往往也会多一些。这就有一些孩子和我们认识不尽相同的地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去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去对事情做出回应。还是用非暴力方式同理孩子,把我们了解到的信息传递给孩子,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个他们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我们向前的一小步,给孩子的有时候却是一整片天空,和带着欢笑的青春,而后便是完整的人格和鲜活的生命状态。

如果您愿意和我一起多一点了解非暴力沟通可以加微:seven-3777

所以妈妈你好!你愿意尝试一下吗?我把这本书的链接附上,感兴趣可以从读这本书开始。

在结尾,写一个小故事作为插曲: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仍然会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我记得我7岁的时候,爸爸的战友的妻子送给我一个非常漂亮的俄罗斯娃娃。那是我整个童年最喜欢的玩具。我常常会给她做一些衣服、裙子、鞋子、包包(看,我好像还挺手巧的。)通常用的都是妈妈做东西省下的布头。

我寒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去上班的时候就会把我反锁在家里。有一次,我想给娃娃做一件裙子,发现布料不够了,就去柜子里寻找。我在柜子里找到一包自己小时候的裙子。(那个年代,通常这些小了的裙子,妈妈会带给老家亲戚家的小孩子穿)那是一条有蕾丝花边的裙子。我非常喜欢。我拿出来,放回去,再拿出来,再放回去,起码有三个这样的回合后,我决定用它给娃娃做一条裙子。

妈妈下班后,我战战兢兢的等待妈妈的批评。然而,那个年代,妈妈下班要做饭、洗衣、收拾家务。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后还要织毛衣,并没有发现我的娃娃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侥幸的度过了一劫。可笑的是,几天后,当我已经差不多把这件事情忘记了的时候。妈妈在柜子的一角发现了那条被我捡掉了一大半的裙子。

当妈妈拿着那条被我剪得破烂不堪的裙子来到我房间的时候,不用她说什么,我已经愣住了。现在想来,她如果怒吼一声,我恐怕下跪的心都有了。(那个年代一条公主裙100多,而妈妈的工资是300多,所以非常的贵重)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就直直的看着她。妈妈没有过多的表情,她举起那条裙子问我:「这裙子是怎么回事儿?」「我给娃娃做裙子用了。」我用自己都快要听不到的蚊子声嘤嘤的说。妈妈叹了一口气,然后说:下次用之前要问一下。这句话让我如临大赦。

当妈妈回到客厅的时候,我支棱着的耳朵,听到了她和爸爸的对话。爸爸说,你没好好批评她一下?接着几句听到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话,妈妈说:「咱们俩都上班,一个假期,除了周末能陪他待一会儿。其他时间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孤单的待在家里,又不让她看电视。7、8岁正是好动的年纪,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她那么听话,以后不会再乱用了。后来,我剪了很多布头、衣服、裙子。那些都是妈妈主动找出来有一些破损的,无法送人的。没有再搞过一次破坏。

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典型的同理心的应用。在我开始和刘轶老师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时候,我和学友讲起了这个故事,学友竖着大拇指说:你妈妈可真是个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