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如何看待2023年精神内耗等成为流行「病」?这类现象消解了严肃性?还是推进了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2023-12-04新闻

先说个人看法: 「精神内耗」成为流行病推进了大众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

现在的话语体系下,很多词的内涵都发生了延伸和拓展。

就拿精神科的疾病来说,「强迫症」本来是指的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的精神疾病,患者会体验到强烈的痛苦感。但在当前的语境中,我们说一个人「强迫症」,很可能并不是在说ta有上述的精神疾病,而是对他人「做事风格」或「职业惯性」的描述,比如一个律师在被爸妈说「你错了」的时候,ta可能会立即反驳「你有证据么」?再比如我当精神科医生当久了,在跟别人聊天过程中也可能会不自主地判断「他是不是符合某个诊断或心理状态」,当然仅限于「腹诽」。

「社恐」在当下的语境中已经不算是疾病了,它更像一种状态的描述,比如我们会说「在芬兰人均社恐」或者在自我介绍时说「我平时比较社恐」,这里「社恐」不再是指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也不会严重到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它更多是一个形容词,就像个性签名一样。相应的还有「社牛」「社杂(社交牛杂症)」「社懒」等。

还有经常能听到有人说「我自闭了」或者「emo」,这里的「自闭」显然不同于「自闭症」,而是更像是一种抑郁状态下的「不想说话」或「只想自己待着」。而「自闭症」是以「刻板狭窄的兴趣爱好」和「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几年前专业人士或科普作者还会不遗余力地去「批判指正」,以求能够清晰地定义某个概念,但现在大家会更宽容一些,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其实心照不宣地达成了语境上的共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引发歧义,而且这种词汇的延拓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状态或内心感受,从这个层面来看我觉得这是个好的趋势。

「精神内耗」是大家对于所经历的工作压力、人际困扰、学业担忧、经济负担等一系列问题的情感和认知的反应,在广泛被讨论之前,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大家都隐隐有这种感受,偶尔会浮现到意识层面,但不少人都会怀疑这是自己解决问题和抗压能力太差所致。而当「精神内耗」变成了一个被流行语,很多无意识的压力和困扰就能被各种方式所表达,甚至被化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对大众心理健康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