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长焦扫街究竟是怎样的体验?

2018-04-04知识

我就是这么打算的,已经入了适马150 600 dgdn s版 L口,重量2100g,扫过两次吧,也不算扫,一次是在家附近的广场蹲了个把小时,一次是端着在半开放的商业楼体往外拍。其实我还有个适马35 1.2 art,那个是扫街王者不是?但我深知按我的喜好,出片成功率还是得靠长焦。

这才发现,健身那么多年,要应付1560镜头还真不容易,还是减重版的。

不过我觉得很合用,除了光圈在夜间不够大,其它真香。

人的情绪表达越强烈,警界范围越大,你不可能近距离拍一个哭惨的人。所以,长焦是抓情绪的王者,没有之一,它的王在于它能抓的全面性,而35焦段一般只能抓笑脸。

拍的不多,暂时只收获一枚我认为是上品的(除了画质受夜间远距影响)

我给这张照片配的文字是——

城中村附近的广场,是外来务工者的天堂,暂时离开逼仄的租所,在这宽阔空间,第一件事不是乘凉,而是与家人通个视频,仿佛这广厦万千,亦能给视频那一端宽心。

远处的路牌恰到好处,原本他的背景是马路,会比较杂,所以我等了一辆的士过来,它在移动中模糊了,把主角的身影衬托出来,而的士的顶灯强化了整体氛围。

这个照片是我蹲在地上拍的,真真的就是蹲出来的相片,如果不借力,可撑不了多拍几张。

其实这个焦段扫街,覆盖距离可不只是街本身了。附上两张扫街时在开阔空间拍到的空景,真的是手持拍摄,随机拍的。

以下三张图(除裁切的那张)都是在同一时间段、同一个开放式商业楼的楼层上拍摄的,均为原图,未裁切,手持二级防抖,且低ISO——

1、只要有直升机的声音且能看到,基本能够捕捉到硕大的机体。

2、月亮上的坑洞,居然手持拍下即可。

分辨率太小了,裁大了看看吧。

3、鳄鱼之眼。

在手机摄像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数码相机如何保持优势, 其中之一就是拍摄半径得一直远远领先,且出片质量也得远远领先。上面这几张就是证明。不过,健身也是真的,但不必非得是肌肉男,因为适马这个头的防抖真是牛逼了。这也让长焦用手持将成为普遍现象。

再来看其它焦段我的作品:

以上作品【学骑车】,有裁切及后期,35焦段大光圈,幸好人物离得近,不过也得有六七米吧,不然景深会更浅,幸好这个距离下主要人物基本清晰,尤其右三的哥哥在指着单车说着什么,这比单纯让妈妈扶着小朋友骑车更有故事性。

所以35焦段用来讲故事比较好,如果是展现情绪,怼脸照可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情感越外露时,会越拒绝怼脸。

然后下面是松下20-60变焦镜头拍的,在60焦段位置——

这作品我比较满意的地方在于,它表达了最大反差如何达成平衡,而且里面的线条没有一条是横平竖直的,但恰好能互搭压住重心,同时人影几乎在中心点位置,这是画面里最重的元素。

只是,这就是一幅小品而已。

这种是多数人常态扫街希望的出品,怎么说呢,就是偏构图的小。扫街出得最多的片就是构图与光线,有人是构图党,有人是光线党,擅长的可能有偏向,但大多是这样,然后再加上些匆匆行人在构图中的点缀,便形成了作品。

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作品是练手用的,让人时刻保持对融合与反差、平衡与失衡的敏感性。

不过小品成集成量了,还是有点看头吧。

我个人是个情绪党,照片最终流露的是情感情绪,包括糖水片,假如让我拍的话,我必要求情绪在其中能够漫延开来。

————

对我拍的这几张有何指教请具体指出,别虚头八脑的评论,没意义。

有拿情绪说事的,我拿Bruce Barnbaum这位世界顶级摄影大师写的书【摄影的艺术】里面的一幅作品来举例,书封面是下面这个:

其中作品举例是其中一页截选:

单看图你能看出啥?不看文字你能看出啥?

别说我说扫街的不是,至少90%的扫街照片是配不上文字的,难道不是?包括我自己的,十有八九都只是些光影构图小品,我这么说有问题?

别把大师当圣旨,也别把自己拍的觉得不好。就像上面学骑车那张,我真在旁边盯着母子俩的互动,脑子里还真就想着自己小时候学骑车的场景,哪个人不记得骑车是谁教的,怎么学会的?学骑车简直就是儿童时期一个重大记忆点好不?就像长大后拿到小车钥匙的那一刻,因为都是活动半径极大扩展的转折点,难道还不深刻?还不明白?

说到底,知乎还是年轻人多,学生多,纵然同样的经历,但没太多社会经历,没有年岁积累,看到的自己的孩童时期也并不深刻。

但凡对生活有细腻观察的,在看到学骑车这个题材,不可能没有触动,除非不会骑车。

还有城中村附近的广场,这很重点,我只能这么描述,因为除了这个人,广场上外来务工着装特征明显的人真还挺多,多数都拿着手机,在这开阔地,与家人视频,我c,这么好的文案,feel不到?

啥也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