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研工作者普遍的难点,一是门槛高,二是待遇一般。
要想把最聪明的那群人从金融或者其他赚钱的领域拉回到科研这个平台上,其实需要考量的事情非常多。其他的答主也写了很多,我今天想从另一个方面来跟大家做一点个人的经验分享。
从小接触科研,培养兴趣。
相信很多人,也包括我在内,在上学的阶段,尤其是高考前,其实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没什么想法的。以至于上了大学以后很多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懵逼的。
我自己的印象就特别深,开学第一课,是邀请了系副主任来给我们讲我们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以后毕业能做什么。
说实在的听完以后我都没搞明白我们专业做什么,但当时我就有一个直观感受,这个专业我不喜欢…
但就按着咱们最常说的那句,来都来了,也就这么呆下来了。
在我参加工作后,果断的没有选择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在很早之前,就能了解到这些问题,是不是就会好一些。
兜兜转转,我现在跟几个合伙人来到了教育领域,做的事情是提前让中学生就能接触到科研领域,带他们去接触一些前沿的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以及让他们能认知自己未来的道路,在与科研工作者的接触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严谨的学术思维,去感受一种科学的传承精神。
最开始做这个的时候我也想过是否太超前,有没有拔苗助长的嫌疑,因为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非常的深入切严肃的。但经过几年与大批的学生接触下来,我深刻的意识到,我们所做的这些是非常有意义的。
举个例子,我18年带的一个学生,他在接触科研之前,是一个坚定的文学生,已经准备未来就学文学或者历史了。在我带他做CRISPR实验的时候,感觉这个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然而就当我快到淡忘了这个学生的时候,突然接到他的微信求助:老师,我想大学学生物,我妈不同意怎么办?
后来我也问过他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他跟我说在以前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领域,就是偶尔去学校的实验室也是做一些特别无趣的东西,直到那次经历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如此有趣的东西。
这位同学在今年也拿到了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的offer。
这种把文科生生生的掰到科研道路上的案例还很多,当然也有反面案例。
另一个同学,家里都是从事医药行业的,从小受家庭熏陶也准备学医,搞科研。跟着我打了一年的iGEM(MIT办的一个合成生物学的比赛)以后,突然有天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时候跟我说,老师,我以后肯定不能做科研,我感觉我耐不住这个。
其实这些都是大家的收获,能让他们提早接触到科研,能知道科学家们日常的工作,对他们明确未来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我接触到的这些科研工作者中,黎博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当时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一段话我至今都记得。给大家上个截图。
把我们做的工作做传播出去,包括我们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将来由他们来解决,这其实就是一个一线科研领域的工作者对后来人的一个殷实的期望。
科研这条路很苦,很难走,但每年还是有那么多的新鲜血液能进入这个领域,我相信促使这些优秀的同学进入这个领域的因素,除了那颗对着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好奇心以外,还有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传承与信念。
拥有信念的人,总是能走的更坚定,也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