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城市群是一种什么样的空间发展理念?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2013-07-12知识

我想给城市群热泼一下冷水,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发展城市群的必要,它们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努力发展现有的各个大城市。城市群之所以会热起来, 因为城市群这一概念激活了中心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的土地市场, 把各种城市都规划成区域的某项功能节点,人为地夸大了许多城市的作用,依靠所谓的副中心, 那些小城市的土地市场被激活起来,大量的资本涌入,却没有足够的市场支撑,中小城市房产泡沫离不开这些被媒体和城市群规划所吹起来的「副中心」、「节点」泡沫。

城市群是一个地理现象而非地理事物。城市群没有固定的边界、衡量指标。 目前对于城市群的界定主要是针对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联系而得到的,而内部的联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联系的类别、联系的强度、联系的距离都不同,根据不同的联系可以使得一个城市群的划分变得可大可小、可强可弱。而一个较为成熟的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种类多、强度大、距离也小,所以划分城市群是非常困难的, 国家所划定的城市群其实更多的是画地图,画地图的依据更多的来自看地图 ,觉得这片地区城市比较多,想当然的觉得内部联系应该紧密,于是画一个城市群出来。其实可能这片城市和北上广等外面城市的联系远比内部之间的联系密切,甚至内部城市的联系对于城市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在安徽中北部、湖南中部等农民工输出地,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目前,中国真正成型的城市群只有三个: 珠三角 (广深佛莞惠中珠,甚至不包括港澳)、 长三角 (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杭州-绍兴,甚至南京、宁波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 北京市域南部 (没错,北京中心城区和周围几个郊区县联系非常紧密,但是和河北、天津的联系强度远远不如长、珠三角城市之间的联系)。要形成「城市群」现象有非常苛刻的条件,最主要的就是具有联系非常紧密的城市体系,这需要足够发达和多层次的交通体系和步调统一的政府管理。所谓的京津冀城市群更多的应该看做京津冀经济区而非一个城市群,就连北京、天津之间都没有形成一个双核心城市群。

国家规划城市群是希望人口、产业向这些城市群集中,促进国土高效利用, 但是这样的规划对内陆很多地方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广大的省会城市依然处于产业、人口集聚的阶段,本身还有足够的空间去承载更多的经济因素,现在因为国家规划城市群,大城市周围划出了许多所谓的副中心,这些副中心多是一些普通的县城、乡镇,本身基础建设非常落后,被划为副中心之后,大量的资本涌入,却没有把基础设施改善,吸引人口,而是大量的盖楼房,空置率极高。大城市要征收近郊区的土地却无力去实行,随着城市的发展,近郊区土地越来越贵,越来越难以征收,资本只得流向副中心,回报率非常低,对资本是浪费,对于土地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这就使得国家节约土地的本意到了大城市周围就成了浪费土地的借口。

城市群频繁规划反映的是中国城乡,尤其是近郊区土地使用制度的弊端。

其实政府对副中心的重视倒也没有错,因为根据中国城市发展的速度,很多副中心多年以后的确会成为大城市外溢的承接点,提早的规划建设也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就目前来看,建设副中心则成了广大城市和地产商剥削远郊农民的新战场,原本近郊区的土地因为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变得非常高价,政府已经越来越难啃得动,于是乎就让这些近郊农村成为城中村,然后去远郊区所谓的副中心继续剥削那里的农民,建起一大片空房子。近郊区的农业土地因为二元土地制度(农村的集体用地和城市的国有土地相矛盾),农民想把土地入市或者进行抵押又做不到(法律上不允许),城市政府想征收这些土地,又拿不出那么多钱,于是就放弃,顺应国家合理国土布局的号召,去远郊区的拿那里的农地,去建设各种副中心城市,可是远郊区的土地对于广大内陆城市来说只是海市蜃楼,这些城市真正需要的是近郊的土地,在市场的作用下,近郊的农民不顾法律的阻碍,毅然决然的盖起各种小产权房、厂房,给外来人口和资本使用,这些人口和资本也同样会给城市带来GDP和就业,政府也因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违法,却很难纠正,纠正的成本也太高。

所以从城市及副中心的角度来看,中国内陆地区需要的做的是让现有的中心城市及近郊区充分发挥好现有的作用,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尤其在近郊区,不要恪守目前不健全的农村-城市二元土地制度。打造远郊区的副中心城市对于很多城市来说还太早了,成为政府、房地产商赚钱的机会,这些钱来自于远郊和周边地区农民的土地,这些土地本身也不值多少钱,于是银行贷款成为房地产商继续赚钱的工具,银行贷款来自于谁?广大的普通百姓的血汗钱。而那些远郊农民失地后,也失去了原有农村的生活网络,也就失去了住房和生产机会,搬到基本上算是空城的新房子,幸运的话拿上一笔钱,几年就花完了。副中心城市规模虽然扩大了,但是其产业实力、人口规模还是没有什么变化,还依然谈不上副中心。

城市群虽然是一个地理的问题,其实反映了一个土地制度上的问题,广大的中心城市还有大量的能量可以发挥,却因为土地使用制度等问题受到了限制,进而只有去推动周边城市的开发,而周边城市的实力决定了其在区域中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这些都是违反市场规律的。

城市群对于中国城镇化发展有没有作用?当然是有的,较为平衡的城镇体系可以惠及更广大的国土及人民,但这个建设过程本身不可能放弃中心城市去建设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资本来自于中心城市,当中心城市的钱被拿走,又怎么能保证它们以后可以有实力继续发展并带动周边。这个就好比「先污染后治理」和「不出现污染」的矛盾,我们一直幻想着每个城市都能同步发展,看不得某个城市成为发展的牺牲品。资源毕竟有限,一味的讲究平等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思路。

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群发展除了长三角、珠三角不会有太耀眼的出现。包括风头正盛的京津冀和成渝,北京摊大饼的发展基因决定了其不需要卫星城乃至副中心去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这从北京修环路和放射状通道的规划思路可以看出来,曹妃甸也只不过把一个首钢搬出去,现在也成了一个鸡肋,天津在北京的边上,中国又是一个国企主导的市场体系,决定天津的盘子也就那么大。河北的城市除了做好自身,很难在京津两个巨头主导的城市体系取得相应的地位。北京是全国经济的控制中心,天津则更像一个北京部分国企的装配车间,河北也扮演着这个功能,除此之外,密切的文化联系、产业联系(主要是一种横向的分工)都很薄弱了。时间有限,其他城市群就不分析了。

城镇化本身就是一个涉及了人口、土地的复杂过程,城市群是这个过程中伴随出现的现象。很不幸,这个现象被炒作成了概念,并成为攫取钞票的噱头。我们看待城市群,依然热衷于看地图上所画的无数圈圈,却不愿意看城市群产生背后内部的制度、人口、土地、产业变迁。

-----------------------------------------------------------------------------------------------------------------------------

说一个与城市群无关内容:北京摊大饼的发展原因分析

北京的城市扩张有个很著名的词语形容:摊大饼。也就是随着五环、六环的修建,城市一步步往外扩张。要注意到的是,北京的城市扩张是跟着五环、六环的修建而进行的。外环的功能是促进郊区各个中心之间的联系,合理的修建应该是根据郊区各中心的位置进行规划,北京的外环则是先修建,然后城市跟着扩张。当然六环其实是连接了通州、顺义、昌平等郊区县的,但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郊区县并没有起到疏解人口的功能,甚至在六普时,中心城区人口依然增加。原因也很好理解,在修建外环的之前并没有修建对外放射状的交通干道(地铁、快速路)去引导人口或者建设去沿着这个干道扩散出去。北京放射状的干道基本都是高速公路,对于日常通勤来说成本就显得高了。既然没有这样的干道,城市扩张就会盲目,因为往各个方向扩张对于产业、人口来说都是成本一样的,就会形成摊大饼,东小口、回龙观、天通苑都类似于这种摊大饼的建设,通州也有这种情况。在北京缺乏对外快速干道的情况下,建设新城是很难吸引人口居住的。不过可喜的是,北京已经大规模修建了郊区县的地铁线,并且把高速收费站搬到五环以外,使得这些干道有条件成为北京发展的放射线,避免了各个方向上的摊大饼,但是人口调整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北京新城的发展的前景还是需要观察。北京新城难以发展也和北京就业人口向城市中心集中的情况有关,中心城区GDP占比很高,外来人口也大多在中心城区,新城在北京是真的成为了睡城,就业根本上不来。关于北京摊大饼的原因,从城市交通建设与产业上分析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我也就谈谈自己的观察了。

再谈一个较少思考的问题,也就是 北京行政区划 上的问题。丰台区、朝阳区、海淀区是北京主城区中三个最大的区,里面有城市也有农村,这些区之前一直是被当作近郊区看待的,但是随着发展,这些区已经很明显的成为主城区一部分,但是作为一个行政区,靠近城区的地方会成为发展的重点所在,而边缘的地区则发展滞后,甚至一直存在农村,说明北京城市扩张跳过了这些农村地区直接到了昌平、顺义、通州。这里面固然存在土地制度、以及城中村拆迁难等问题,但是也需要认识到作为一个行政区,其内部会出现极化现象,资源在行政区内部流动更为方便,就会出现向一处集中的情况。尤其是北京的区县都手握土地出让金这个核武器,巨额的建设资金很有可能使得一个区出现城乡差距明显的格局。海淀区的中关村是全北京重要商圈,但是西北部依然存在一些农村。 北京摊大饼并不是向洪水那样从中心向四周蔓延,无处不在,而是像喷泉,中心向周边无序的泼水,泼不到水的地方成为农村、闲置的土地、城中村,所以北京城市面积大,但是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北京近郊区的丰台、朝阳、海淀经济都不弱,但是其资源都集中在靠近城区的一边,然后向外扩张,加上区县之间的竞争,因而各个区县会优先从近城端开始发展,而远郊区县为了竞争(为了GDP和土地出让金),也会这样做,但是他们还有原来的县城,也就是主城区,所以靠近中心城区的地区和自身的主城区成为了优先照顾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地价高,能够获得较高的出让金,而且也能够通过投资获得更高的产出(GDP),相应的土地开发在各个区县之间的竞争状态下就变得混乱起来。

作为一个城市,其内部的行政区划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或者将一些近郊区的土地由市政府托管,主导开发,避免区政府领导下的为了竞争而忽视开发的情况,但是行政区划在中国涉及了较为复杂的税收、福利问题,很难经常调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行政区划的划分在某一时间段具有合理性,但并不说明它永远存在合理性。 而城市作为一个变化迅速的地方,其行政区划应该能够灵活的进行调整,这可能需要上收一些权利才可实行,其涉及问题太过于复杂也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我也不在此叙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