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职业(事业)规划与寻找自我确认的议题。
从你的描述看是真的迷茫和痛苦、不确认。尤其是面对过去的经历和付出。不仅仅你是这样,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甚至成年人都面临这个议题。我将其定位是成长议题。
我是心理咨询师,陪伴很多访客朋友走过不同的生命阶段,从童年到青春期到成年的整个历程也比较清晰。你的情况更像是自我确认、反思的时期,即是现实带来的,也有自我觉醒的力量。
首先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用的,只是确认真的需要走很长一段路。题主意识到了,就是转变的开始。这会经历迷茫期-探索期-确认期-整合期四个阶段。
迷茫期
不确定自己要什么,希望从别人的话语获得参考,但是发现不同的人说法差别太大,很多是矛盾和冲突的。不确定自己到底该怎么做。自己选择的职业、未来,对生活也不确定。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别人那些看似稳定、舒适、或者有发展前景的职业自己并没觉得有多好。
这真的与个人有关系。不能参考「大多数人」。我遇见大部分坚持自己的、提前确认自己的未来职业大部分都是热爱的、不是众人所赞同的。从这一点,有不少人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更认为是这些人较早过去了迷茫期,不太受他人影响了。
不受他人影响是一种稳定的自体凝聚感,也是一种自己为自己完全负责的能力。
在迷茫期,外在和内在都是不确定的。
这个时期我推荐你可以多读书、多出去和人交流、能多出去旅行就可以出去看看,职业发展其实真的不是一下就拿准的。但是好的方向胜过百倍千倍努力。我工作的经验是,方向对了,努力越多累积越多、不怎么努力也会往前走;而方向错了,努力越快,死的越快(这是基于我在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经验)。
所以为了这个方向确定,可以用几年时间来探索。30岁以前都是探索和确定一生事业的时间。我遇见的几乎没有人可以从一毕业就确定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大部分都是跌跌撞撞反复辗转的。三十而立,之前都是试错。年轻、尝试得起。
最重要的是反身看见自己,见他人、见自己、见历史、见众生。不断从他人那里了解。要了解一个行业,要接触到这个行业的成功的人、也要接触这个行业失败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基本也是自己未来的样子。现在网络平台真的发达,就知乎各种行业的人都可以看到,可以多了解。
这会加速度过迷茫期。放下一次就搞定自己、一次就确定的幻想。给自己时间,可能交流着就有新收获和反思了。
探索期
这是一个我认为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时期。越早经历越好。最近疫情有很多「被辞职」「被待业」的中年职场人士,突然发现自己曾经坚守了半生的岗位没了,这样被动的去探索虽然也来得及,不过肯定比不上你刚毕业就开始这个议题。
只要奔着这个议题去对比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确认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也可以测量一下自己的职业性格,MBTI等职业人格调查问卷,很便宜,网上几十块钱都可以测。可以辅助自己了解自己。但真正的确认一定要经过岗位实践。
其实大部分一看上去就不想工作的,大部分不要逼着自己去。自己不喜欢的,很难做好。即使你付出很多,也很难拼过那些擅长的人。人和人就是有不同的天赋和优势岗位。
我在这方面有相当的发言权。因为我自己探索和找到自己的职业用了近十年。有几个简易的方法帮助自己探索确认。
1、自己业余时间喜欢干什么?是喜欢一个人呆着,还是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哪一种会更容易恢复心力能量。一定要真实的面对自己,越是这样会快发现自己的擅长。
2、自己的朋友圈大多是做什么的。自己最新欢跟什么职业的人群交流很重要。我最喜欢的职业人群是心理咨询师、教师和医生。即使我之前做机械设计师,也是喜欢跟这些人和职业交流。这也确定了我最后转行是成功的。
3、自己能做什么和未来能做什么不同。永远不要小瞧自己。现在遇到瓶颈了,只是现在。很多人都是从零开始的。你说自己不擅长社交和交流,其实大部分人都不会。有的不需要勉强自己,到了那个时间和机缘就会了。我遇见更多的人社交回避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
确认期
自己不要工资还想干的那类工作就是自己热爱的。这一定会做好的。我从小就听到一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一定有好的、有不好的。不同的是,有的行业做差了,没饭吃;有的行业做差点,都能混口饭吃。但其实是,越好的职业,做差了越没饭吃。
就像你在领导岗位上,你做差了,项目损失巨大,老板分分钟炒鱿鱼。但是技术员工每天努力,出现一些工作小失误,系统还是承担的起不会怎么样。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和回报的。
最大的误区是,老一辈人都是奔着安全感去推荐工作,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安全感早已不复存在。因为经济结构不同。公务员之前是铁饭碗、但进入体制同样面临工资低下、关系难处、竞争激烈,相对于现在的家庭支出(房贷、车贷等各种开支)其实是不安全的。
在往外走追求自己梦想的时候,也是真正确定自己的能力。你走过了,一定就会放下。年轻没有做的、一定会有遗憾。我表弟,他有很多梦想,后来出去干了多份工作,最后发现还是回老家好,最后就回到我伯父的工厂,踏踏实实干着,他觉得自己努力过、现在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考虑到家庭就做的很安心。
而我,在县城里过一眼望到底的生活,我一定会抑郁而终。
自己喜欢的地方和自己的潜意识追求是吻合的。我每次回到北京,就会感觉到一种振奋和愉悦,看着滚滚人流,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鲜活感,看到地铁上那么多陌生的面孔,他们快节奏的生活,就有一种充实感。这些都会帮助自己去确认。
低谷的时候,多注重内心发展;条件允许的时候,就努力去做事。
整合期
遗憾的是,很多人一生没有整合。临死的时候感觉自己从没活过,活着的时候从来不曾想过自己会死去。有时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题主你的痛苦都是发展的痛苦。这种痛苦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力量。但也可能陷入消沉,允许自己一段消沉时间。
打打游戏、自我放纵、狂放不羁也是一种过渡时期。我们其实都太积极了。生活本质上到底是什么?我在25岁就想过这个问题,对于我个人来说,无非就是一日三餐、两平米住所和我的梦想追求。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可能要负责任,对爱人和孩子,这是我的选择。
我认为整合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成熟。也是一种人格的完善。大致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长处短处比较客观、不陷入夸大的幻想也不陷入低落的自我否定。
终于有一天会自立自强。
我在十七岁的时候,我的高中母校校训是为四十岁做准备。每当我陷入迷茫、痛苦和不确定的时候,我就会对自己说,我还有几十年呢。
也要经常会放松自己。
我是 @田凯 ,全职心理咨询师,最近在知乎分享心理学知识,欢迎大家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