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古时候没有电,古人是怎么过夜生活的?

2020-09-26知识

我看了这个问题下的一些回答,觉得现在有些人未免也太小看古人了,古代各方面的发展虽然远不如现在,但古人就没有对美好夜生活的追求了吗?

另外,讲古代夜生活就好好讲,不要又挥舞阶级压迫的大棒把古人全都批判一番,谁说过夜生活的就一定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了?普通百姓一样有过夜生活的可能。

其实古时候虽然没有电,而且很多时候还有宵禁,一般情况下普通人想过点夜生活确实不太容易。

但是,古代也是有火炬、油灯、蜡烛等人工照明设施的,自先秦至明清,各种灯具的发展可谓是登峰造极。 尤其是明代,首次出现了路灯,夜间人们出来吃喝玩乐更方便了,就问你服不服!

再就是部分特殊日子,如 除夕、元宵、七夕、中元、中秋 等节令期间,可能会开放宵禁。后来有些朝代更是直接取消了宵禁制度。

所以古人当然也会有夜生活,有时候玩得比我们现代人还嗨呢~

尤其是宋、明两朝,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城市市井生活空前繁荣,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如北宋之东京汴梁、南宋之临安、明之南北两京以及江南一带的城市居民都过上了多姿多彩的夜生活,如夜宴、夜市、夜游,很多夜间娱乐活动已经与现代差不多。

想了解古人夜生活的,推荐去看【东京梦华录】、【梦梁录】、【帝京景物略】、【金瓶梅】及一些宋、明士人的笔记、小说。

我感觉很多古人的夜生活比我现在可精彩有内涵得多了,什么行酒令、吹箫、弹琴、看戏、听曲、通宵逛窑子、喝酒、打叶子牌,玩得可嗨了,我反正是远远不如。

再者,我觉得有没有电(甚至是有无人工照明设施)和过夜生活其实并无必然联系,因为只要你有权有势,即使黑灯瞎火,不还可以做二人、多人运动嘛。

当然,穷也有穷的玩法,附庸风雅的可以趁夜坐上一艘夜航船,借着皎皎明月,游览山水名胜,谓之夜游;或者学学张岱,随机和陌生人通宵吹牛逼~

总之,古代条件确实是差了点,但这并不妨碍一部分古人追求夜生活,如果你挖掘史料,就能体会到,中国千年来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也算得上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了。

就本问题而言,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古代夜间照明问题,二是古人夜生活问题。

我也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回答,以第二方面为主,主要涉及的朝代为唐、宋、明三朝,尤其是我最熟悉的明朝。

一、古代照明设施

古代的人工照明设施主要有三大类: 火炬 油灯、蜡烛 。尤其是 油灯 蜡烛 ,几千年来发展出了各种 造型、用途的灯具 。其实很多博物馆里都有考古出土的灯具,我记得中学历史教材都有相关照片,可以自己去看。

比如先秦、秦汉时的青铜灯,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的陶灯、瓷灯,隋唐五代的各种宫灯:灯轮、灯树、灯楼、灯婢、灯笼、走马灯、松脂灯等。 宋代新出现的省油灯。

以用途来分,室内的照明灯又有 立灯(连枝灯)、座灯(书灯、台灯)、吊灯(气死风灯) ;室外的 路灯、行灯、灯笼、手照 等。

明崇祯本【金瓶梅】西门庆私家花园中堂会演剧场景,其中有立灯

下面特别说一下明代出现用于夜行照明的 路灯

古时在室外使用的多为手执引路灯具,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用于庭院以及路间照明的室外固定的照明设施——路灯。

明代之前,我国古代夜生活中是没有路灯照明的。 只是在商户铺面比较集中的闹事,路边有店铺在日落后悬挂起 风灯,可供夜晚行路的人借光 。若是行走在僻静的小巷或胡同里,便只有月光可借了。

从明代起皇宫中始有路灯。

据明代司礼监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 宫中各长街设有路灯,以石为座,铜为楼,铜丝为门壁。每日晚,内府库监工添油点灯,以便巡看关防。逆贤擅政,尽废之,以便冥行,莫敢言者矣。

魏阉曾下令宫中禁止使用路灯。理由是为「安全」起见。其真正原因,则是魏忠贤结党营私,其党羽、亲信常于深夜入宫,密报白天所获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不轨」言行,做贼心虚,恐被人认出,因而才熄掉照明用的路灯。

民间的路灯也是从明代发展起来的。

明代后期,城镇中已开始在较为重要的路段和路口设置路灯。

1977年,考古学家在浙江省仙居县城关镇,发现了一根石柱形路灯。灯高 3.45 米,柱顶仿照传统建筑的飞檐斗拱雕凿成灯室,四面有镂空的栅罩,既防风雨,又可透光。 柱上刻有「嘉靖二十六年建」以及捐献者的姓名和对联等文字。

这盏石刻的柱形路灯因其材质的特殊得以保存下来,而当时大部分的路灯取材于木,由于材质、工艺等原因未能保存下来。

明末崇祯刻本【金瓶梅词话】中第六十八回「玳安儿密访蜂媒」中的插图里, 就有一盏不易被人发现的路灯,立在街的拐角处,孤零零一根木灯杆,挂一只当时很普通的灯笼,灯笼上方还有一块遮风挡雨的毡片, 可谓明代普通路灯的真实写照。这种路灯必须每天由专人照管,为其擦拭、添油、点燃。

二、岁时节令期间的古代夜生活

古代中国在天下太平之时,由于繁荣的商业和一些节庆的民俗,有时也会呈现出店面商铺家家户户彩灯连成一片的绚烂夜景。既满足了照明功能,又渲染了喜庆繁荣的气氛,这种融商业与娱乐为一体的市井文化下的夜生活,自然而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但是,很多朝代都保持着「夜禁」、「宵禁」制度,这严重阻碍了人们追求夜生活。

好在按照规定,一年之中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是不宵禁的,比如元宵、中元、中秋、除夕等。

而在唐朝后期开始放宽「夜禁」的限制,允许百姓在官家所限范围内举行一些欢庆活动,甚至开放夜市,人们的夜生活由此而变得愈加丰富。直至宋代,彻底取消了宵禁制度,人们的夜生活也越发精彩。

其实不管是有宵禁的唐以前,还是取消宵禁的宋朝及以后,古代人的夜生活都以节令活动期间最为热闹。

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人们常用特有的方式来欢度节日夜晚,男女老少靓服出游,各种娱乐项目纷纷登场,还有热闹的节庆夜市,有时会形成人群鼎沸、万众欢腾的局面。

其中, 上元之夜、七夕之夜、中秋之夜 较为典型,此处只着重详述上元之夜。

(一)灯节(元宵节)观灯及灯市

正月十五元宵节张灯、观灯的习俗似始于汉代。 每逢灯节,宫廷与民间皆张灯结彩,各类民俗活动种类繁多,夹杂各类佛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古代夜生活的内容。

元宵节张灯、人们于夜间举办多种娱乐活动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大约始于南北朝。

南朝灯节主要盛行于宫廷和贵族,元宵夜有大规模的张灯活动;

北朝元宵节流行于民间,夜间有大型欢庆活动,与灯无关。比如北朝拓跋鲜卑族正月十五日夜有「 相偷 」之戏,金元后来继承了这种习俗,自明代部分汉地仍有残余。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放偷」记载:「金与元国俗,正月十六日谓之 放偷 ,是日各家皆严备。遇偷至,则笑而遣之。虽妻女、车马、宝货为人所窃,皆不加罪。闻今扬州尚然, 而燕地正月十六夜之走街,恐亦遗俗也。

自隋炀帝以来,元宵节充分吸取了南朝传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灯节」,也更加隆重。

1、唐朝的元宵灯节

到了唐代,元宵夜灯节的观灯活动达到空前的高潮。

每当上元灯节到来之时,城门、坊门畅开,灯如海,人似潮,朝野上下,观灯赏焰,尽情欢乐,一派节日欢快气氛。

这时的灯节的民间活动已从汉代的一天增加至三天,都城长安的灯节热闹非凡。甚至 为了让市民观灯,元宵之夜连宵禁都取消了。

如【两京新纪】记载:「正月十五日五夜敕金吾池禁,前后各一日以观灯。」

唐朝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大唐新语】也记载:京城平日宵禁,上元节「金吾驰禁,特许夜行」。

上元夜,无论皇家还是民间皆做灯、观灯,到了夜间,人民集体出门欢庆,连皇帝、皇后都忍不住一起微服参加。

据唐朝张鷟的【朝野佥载】记载:

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 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 ,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新唐书·中宗本纪】记载:

(景龙)四年正月丙寅,及皇后微行以观灯,遂幸萧至忠第。丁卯,微行以观灯,幸韦安石、长宁公主第。」

张说的【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辞】中也描述了兴庆宫前观灯起舞的盛况: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另外,隋唐时灯节夜晚还有很多 佛事活动, 从隋炀帝【上元夜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描写可以看出,「灯树」是布置在「法轮」、「梵声」等佛教活动中的。

【旧唐书·睿宗本纪】:

初,有僧婆陁请夜开门燃灯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左拾遗严挺之上疏谏之,乃止。

在扬州,「十五日夜,东西街中,人宅燃灯」,「当寺佛殿前建灯楼;砌下、庭中及行廊侧燃灯,其盏数不遑计」,「无量义寺设匙灯、竹灯,计此千灯。其匙、竹之灯树,构作之貌如塔也,结络之样,极是精妙」。

2、宋朝的元宵灯节

宋朝时,据王栐【燕翼诒谋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乾德五年将元宵节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夜又增十七、十八共五夜。南宋时又增十三日夜为预放元宵。

宋朝宋敏求的【春明退朝录】记载:

上元观灯……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游观之盛,冠于前代。

由此可知,宋代时上、中、下三元灯节都张灯,且皇帝在灯节期间登临哪座城门观灯也已有定制。

宋代元宵灯节期间, 不仅宫廷和京师达官贵人玩灯,而且鼓励市民来观灯,规定凡到御街观灯者赐酒一杯。因此,灯节时观灯者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至于具体玩些什么,可以看【东京梦华录·元宵】的记载:

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馀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而描写元宵灯节人民夜生活最有名的估计是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现在是无数网文穿越者的必抄篇目,生动地描绘了元宵灯节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从中可见元宵之日灯火辉煌,歌舞欢腾,满城张灯结彩,犹如星海,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

其实 宋朝很多城市的夜生活极为丰富,算是明以前的巅峰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找相关史料,这里不多举例了。

3、蒙元——禁止灯节,传统中断

到了蒙元时期,自忽必烈即开始禁灯。究其原委,大概是因为元朝异族统治下的民族矛盾激烈,由于惧怕汉人、南人反抗朝廷,统治者禁止它们练武、集会,甚至平时点灯亦有限制,更何况灯节。

据【元史】记载: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

汉人千百年的灯节传统自此被中断了。

不过到了(前)至元二十九年的闰六月,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向礼部建议开放灯禁,禁令不再那么严格,少数地方也渐渐开始恢复元宵观灯的习俗。

4、明朝

明代恢复汉人统治,在许多方面都沿袭宋时旧制,元宵张灯亦不例外,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宣德以后的皇帝在上元节直接给官员放假十天,大家一起嗨起来!

永乐十三年正月丁巳(正月十八日),敕皇太子曰:朕以上元節張燈午門,意在與民同樂,不意失火傷人,雖由不謹之故.....
正统二年正月乙巳(正月十五日),上元節,賜假十日。
景泰元年正月辛卯(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宴文武百官,賜假十日。
成化元年正月己未(正月十一日),賜羣臣上元節假十日。
弘治元年正月丙午(正月十一日),以上元節賜文武群臣假十日。
正德元年正月辛卯(正月十一日),賜文武羣臣上元節假十日。
......

另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

上元五夜灯之始,北宋也。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而上元十日灯,则始于我朝。

其实从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开始,为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经济,即利用元宵节的大好时机,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如【七修类稿】「元宵灯」条:

闻太祖初建南都,盛为綵楼,招徕天下富商,以实国本。元宵放灯,多至十馀日。后约中定今五日耳。

到了明中晚期,民间市井文化越发兴盛,灯节民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宗教色彩较唐宋时则相应的淡化了许多。当时的金陵城内盛搭彩楼,并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只,一时蔚为壮观。

永乐中,明朝迁都北京,宫中欢度元宵佳节多在乾清宫和午门外举行。皇帝有时也亲临午门观赏,并作御制诗,命儒臣奉和。

乾清宫前的丹陛上,从元旦前夕到正月十五日,都要立一对高大的雕龙木制灯柱,在汉白玉台座中用铁栓穿固,灯柱用来悬联挂灯。内容俱为颂扬天子英名,太平盛世和迎新贺岁等点缀之词。元旦过后,撤联安灯,迎接上元。

民间则在东华门辟二里长的灯市,从正月初八起,至十五达到高潮,十七以后才结束。每晚,花灯烟火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嚣达旦。

如唐伯虎的【元宵】就详细描绘了当时人们在夜间的大街上欢度元宵灯节的盛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当时在北京居住的一些外国人也有对灯节盛景的描述,诸如波斯人所著【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就描述过燃「鳌山灯」的情景以及观灯的盛景:「 那天晚上,在那座大城市中,每人都用火炬、蜡和灯把屋舍和店铺照得通亮,使你以为太阳已经升起。

曾在北京居住近三十年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也有关于灯节的记载:「 家家户户都挂着用纸板、玻璃或布巧妙地做成的耕种灯笼,点得通明透亮。

5、宋、明两代的民间灯彩与灯市

民间灯彩又称「花灯」,既是一种照明设施,又是传统节日的应时之物。在我国古代,民间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夜晚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民间灯彩最初是由皇宫灯彩发展而来的,而宫灯则起源于元宵节张灯。

随着元宵节作为粉饰太平的一种手段,逐渐变为帝王与民同乐的重大节日,丰富多彩的民间灯彩也逐渐取代皇宫灯彩,成为观灯盛景的主角。

宋代已经有了专门的「灯市」,为民间灯彩的贸易提供场所。

【乾淳岁时记】记载:在都城从年前孟冬开始,「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

【武林旧事】也记载当地灯市「歌舞杂艺,纤悉曲尽,凡用千工」。

明代灯市从正月初八起,到十三而盛,一天比一天热闹。

明【燕郊游览志】记载:「灯市载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亘二里许。」指得正是今日北京东城的灯市口一带,足可见「灯市口」一名来源悠久。

【宛署杂记】就记载有当年元宵灯节的盛况:

每年正月十日至十六日止,结灯者,各持所有,货于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名曰灯市。价有至千金者,是日四方商贾辐辏,技艺华陈,珠石奇巧,罗绮华具,一切夷夏古今异物华至。冠盖相属,男妇交错,市楼赁价腾涌。

明朝的灯与市合为一体,即在同一地点,白天开市交易,晚上赏灯娱乐。

这里讲一下【陶庵梦忆·绍兴灯景】这篇散文,详细描绘了 绍兴当地民间百姓灯市之盛,夜生活之丰富多彩: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棚以二竿竹搭过桥,中横一竹,挂雪灯一,灯球六。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从巷口回视巷内,复迭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
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猜射之。
庵堂寺观以木架作柱灯及门额,写「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等字。佛前红纸荷花琉璃百盏,以佛图灯带间之,熊熊煜煜。庙门前高台,鼓吹五夜。
市廛如横街轩亭、会稽县西桥,闾里相约,故盛其灯,更于其地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施放烟火,挤挤杂杂。小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
城中妇女多相率步行,往闹处看灯;否则,大家小户杂坐门前,吃瓜子、糖豆,看往来士女,午夜方散。
乡村夫妇多在白日进城,乔乔画画,东穿西走,曰「钻灯棚」,曰「走灯桥」,天晴无日无之。万历间,父叔辈于龙山放灯,称盛事,而年来有效之者。次年,朱相国家放灯塔山。再次年,放灯蕺山。
蕺山以小户效颦,用竹棚,多挂纸魁星灯。有轻薄子作口号嘲之曰:「蕺山灯景实堪夸,葫筿芋头挂夜叉。若问搭彩是何物,手巾脚布神袍纱。」由今思之,亦是不恶。

可见,在晚明时期的江浙一带,元宵灯会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因为制作花灯的材料价格低廉,即使贫贱之家也可以消费得起,因此元宵这天「 无不灯,无不棚者 」。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竞相团簇玩赏,到处都是舞龙斗狮、锣鼓喧天之盛况,人们举灯相约,出游观灯,十分热闹。

三、古代夜生活之夜市

夜市是人们夜间集市贸易的地方,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商业繁荣的显著标志之一,同时还是 古代市民夜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又因为其发生的场所在城内或城外的集市,所以市井生活气息浓重,非常的平民化、大众化。

夜市产生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但其时的夜市,仅仅局限于个别地区,在时间上也有严格的限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都市的勃兴,夜市在唐代中后期普遍出现,并在宋代得到空前发展,至明朝达到巅峰。

1、晚唐

由于我国古代严厉的「夜禁」制度,夜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出现的时间较晚。

宋代以前,中国城市实行宵禁,暮鼓响后,居民即不能夜行,当时的商业活动通常只限在白天进行。【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高涨,唐代中期以后,在许多商业比较繁华的大城市中出现了夜市,由此开拓了 夜生活的广阔领域。

当时的一些诗词对此已有了简单的描述,如王建的【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 ,高楼红袖家纷纷。如今不似平时日,犹是笙歌彻晓闻。」反映了唐中期扬州夜市的繁盛状况。

唐朝的夜市大多以 饮食业 为主, 酒坊、茶肆 和寄住其中的 歌妓 构成了这一时期夜市的主体,大多可以称作「夜店」。

唐诗中若干皆有对酒店夜间营业的描述:

白居易【望亭驿酬别周判官】:何事出长洲,连宵饮不休?醒应难作别,欢渐少于愁。 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 何言五十里,已不属苏州。
王建【寄汁州令狐相公】:水门向晚茶商闹, 桥市通宵酒客行。
张籍【寄元员外】:「外郎直罢无余事…… 夜静坊中有酒沽。

一些文献中也有若干记录唐朝人夜赴酒肆买饮求欢的场面:

【岭表录异】: 广州人多好酒,晚市散,男儿女人倒载者 ,日有二三十辈。
【云仙杂记】:富人贾三折, 夜以方囊盛金钱于腰间,微行市中,买酒 ,呼秦声女置宴。

在唐代的夜市中,有红粉歌妓的酒肆最受欢迎,不少还是胡姬。

贺朝【赠酒店胡姬】: 胡姬春酒店, 弦管夜锵锵。红毽铺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盘初绘鲤,金鼎正烹羊。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
贾至【春思】: 红粉当坊弱柳垂 ,金花腊酒解酴醵。 笙歌日暮能留客 ,醉杀长安轻薄儿。
章孝标【少年行】: 落日胡姬楼上饮 ,风吹萧管满楼闻。

总的来说,唐代的夜市尚属初期,并未得到过多发展,所营行业也较为单一。

3、宋代

宋代都城的夜市,从各方面讲,都远超前代。 自宋时起,夜市才开始真正变为市民自己的夜生活场所之一。

当时的开封作为大宋国都,经济发达,百业昌盛,商品交易极为火爆。仅靠白天交易已无法满足人们需要,宋太祖赵匡胤因而下令取消了汉唐以来的坊市制和夜禁制,夜市终于勃然兴起。

但在宋代初年,夜市在营业时间上还有一定限制。至北宋中期以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商业的日趋繁盛,为了适应市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夜市就不再受时间的限制而通宵达旦了。

尤其是作为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东京和临安,其夜市更是空前繁荣,已成为市民夜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热闹去处,通宵不绝。 」「 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宋代的夜市不再像唐时那么单一,所营种类同今天的夜市已无甚分别,市民无论身份为何、地位高低、家境贫富,都可以在夜市上找到适合自己情趣和嗜好的消遣方式。

【铁围山丛谈】记载:

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更罢,故永绝蚊蚋。

可以看出,宋朝的夜市是如何的灯火通明、兴旺繁盛。

按照夜市主要经营的项目,可分为 商业夜市 文化夜市 两种。

(1)商业夜市

商业夜市主要经营货物买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夜市所买卖货物有「真珠匹帛香药」, 「金银彩帛」,「衣物书画珍玩犀玉」,「河娄头面、冠梳领抹、珍玩动使」等,可谓色色俱全,市场十分活跃。

在各色货物中,尤以各种小吃最为丰富,从【东京梦话录】中「州桥夜市」一段的记录便可看出食货之丰富,「酥蜜食、枣、砂团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之类」应有尽有,各色南北食货皆有有专店出售,且所营食货因季节不同而各异。

商业夜市的经营方式和营业时间都非常灵活,有日夜商店型的,有定点设摊型的,也有自由流动型的。

夜市中,也有一些服务性行业专为「上早班」、「 下夜班 」的人卖茶水、洗脸水和点心。另有些食店「 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

2、文化夜市

文化夜市主要经营各类文化服务型的娱乐活动,随着商业夜市的兴起,由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所带来的文化夜市也就相应产生了。

宋代的文化夜市中最为热闹的当属 瓦肆勾栏的杂剧伎艺表演。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其数量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在这些勾栏里,每日演出各种伎艺,有杂剧、傀儡、影戏、说书、讲史、舞旋以及杂技等等,且能配合节序上演一些时令节目。

另外,比较聚集人气的还有 酒楼茶坊的音乐演唱。

京师酒店 ,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 白昼通夜 ,骈阗如此。

这些酒楼即有「正店」,也有「脚店」,不仅供应酒食,也供人们文化娱乐,顾客可以一边品茶,一边听唱。

宋代的歌伎完全是以她们的伎艺而入乐籍,与后世卖淫的娼妓不同,她们唱曲既是借酒助兴,又是一种艺术表演,供人欣赏。

此外,夜市中还有数量颇多的 算卦摊、卖艺者 以及各种「 卖酸文 」、 画扇面 的文人所设之摊,一切皆充满文化情调,却又不失其商业性,二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

3、明代

明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城市的规模化、市场分布的有序性、商品贸易数量的剧增,对外交流的增多等社会现象都为夜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同时,夜市反过来又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频繁,为商品贸易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保障。

明代与唐宋相比,更多的地方出现了夜市,并且每个地方的城市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政治背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风俗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得夜市具有各自的特色。

除了各地特色夜市之外,还有一种夜市是所有地区共同存在的,那就是岁时民俗夜市,比如前面提到的元宵、七夕、中秋等节日期间,都有不同于平时的特殊夜市。

(1)杭州北关夜市

明代杭州的夜市十分繁盛,饮食、娱乐、扑卖皆有,较之宋代,明代杭州夜市的最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地点上。

宋代杭州的夜市主要分布在众安桥、寿安坊、太平坊、中瓦子等市内,而明代杭州的夜市虽然在城内也有多处夜市,如寿安坊「夜则燃灯秉烛以货,烧鹅、煮羊一应糖果面米食」,但最大最热闹的市场已经移至北新关一带,北关则成为明代杭州有名的夜市所在地。

北关位于城门之外,杭州在明代时,凡郭门之外的地方,皆称作「关」。北关是指杭州城武林门外的地段,因「北关」在杭州话里同「百官」发音相近,民间又俗称为百官门。

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就在武林门外,从隋代以来,武林门外一直是沟通南北大运河杭州段的城北运河和城内运河的枢纽地带。

据【西湖志】记载:

北关夜市。凡郭门之外皆曰关,武林门,在城北故门以外,皆称北关,以清湖闸上为上关门,闸下为下关门,盖水陆辐辏之所,商贾云集,每至夕阳在山则樯帆卸泊,百货登市, 故市不于日中而常至夜分,且在城之外,无金吾之禁,篝火烛照如同白日,凡自西湖归者,多集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不减元宵灯市,洵熙时之景象也。

北关外,今武林门至湖墅一带,一直是「人烟辐辏,商贾云集」之处。每当夕阳下山之际,「樯帆卸泊,百货登市」, 入夜篝火烛照,如同白日,从西湖游玩归来的游人香客,也多集宿于此,故「熙熙攘攘,人影杂沓」,形成热闹的夜市场面。

因为这里处于大运河的水路交通枢纽,往来贸易的商贾自然云集于此处。而北关夜市尤其以清湖闸为最热闹,因那里是水路辐辏之所,商贾云集, 因此每当夕阳西下之时,正是河中樯帆卸泊,百货登市之时。所以买卖不在日中,常在夜晚。

可见明代杭州北关夜市的兴盛与运河贸易息息相关,北关夜市的兴起主要得利于水路纵横的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

北关夜市多以城市下层商人、平民、船夫等生产劳作者的为主要活动者,夜市主营的商业主要是为这些人服务的餐饮业。

因此,相对于城内主要为官宦商人、士子文人服务的夜市来说,北关的夜市性质更倾向于平民化。

北关夜市的形成离不开交通枢纽这一因素,也与江南地区物产富饶密切相关。明代江南的棉、桑、丝绸、棉布、竹木、粮食等物品漕运都要靠这条运河来承担,日夜来往的商船成千上万,还有普通旅客在此搭船出行,人流川息、络绎不绝,夜市便应运而生。

同时,北关夜市上的消费者也不完全是夜晚的劳作者,也有一些白天游览西湖归来的游客,晚上便在这里的夜市闲逛、歇息、饮食和娱乐。因为没有禁夜令,所以北关的晚上总是灯火通明、人群熙攘,并不逊色于元宵节灯市。

明代有不少关于北关夜市的诗文,如明代诗人高得旸有【咏北关夜市】诗:

北城晚,集市如林,上国流传直至今。青苎受风摇月影,绛纱笼火照青阴。楼后饮伴联游袂,湖上归人散醉襟。阛阓喧阗如昼日,禁钟未动夜将深。

【七修类稿】收录的无名氏【北关夜市诗】:

地远那闻禁鼓敲,依稀风景似元宵。绮罗香泛花间市,灯火光分柳外桥。
行客醉窥沽酒幔,游童笑逐卖饧箫。太平风景今犹昔,喜听民间五袴谣。

这两首诗都刻画了一幅明代杭州北关夜市歌舞升平、人头攒动、喧阗如昼、流光溢彩的太平盛世图景。

杭州北关夜市图

(2)苏州阊门城外一带夜市

明代苏州最为繁华的地方莫过于阊门,在苏州的九个城门中为首屈一指。门内门外一带全是闹市,商店栉比,顾客盈门,河道纵横,运输便利,在工商业上占着分外重要的地位。

苏州阊门在明代曾经是全中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

繁华的阊门自然少不了夜市,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唐伯虎正是苏州人,他在【阊门即事】写道: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卖何曾绝 ,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唐伯虎眼中的阊门,就连画师也无法轻易将其繁华描绘出来,堪称世间乐土之最,不仅青楼、商户成千上万,五湖四海的游人讲者不同的方言络绎不绝,还有至五更(凌晨三点至五点)仍售卖不绝的夜市。

名画【盛世滋生图】虽然是清代乾隆年间所作,但清代的苏州阊门夜市基本沿袭明代,也完全可以用来表现明代时阊门夜市之兴旺。

(3)南京秦淮河一带夜市

夜市虽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比如前面提到的杭州北关夜市、苏州阊门夜市,主要是因为水陆枢纽、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而兴旺,属于 商业夜市

但是夜市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夜市文化一方面体现在夜市中的文化商品上,如书籍、古董和乐器这些实物,还有民俗夜市、文化夜市上戏曲、杂耍、灯市等带给观众感官和心灵的双重享受,因而有很多文人都有描写夜市的诗词歌赋,使得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古代人民丰富多彩的夜市生活。

明代南京秦淮河一带的夜市就属于这种 文化夜市

明代的南京是全国著名的商业中心,人口众多,商业发达,城区不断向外延伸,不断扩大,带动了周边的县镇集市经济发展,靠近南京城的江宁县四镇十四市,上元县五镇九市,城外二十三古市,竞相繁荣起来。

这些县镇的集市也出现了 夜市,又称「晚市」 ,据【万历上元县志】记载:「 定淮门内回龙桥侧,居民至暮方集 」。

明初,朱元璋令在秦淮河南岸建富乐院,成为倡优乐妓聚集之地,后称旧院、南曲。嘉靖、万历以来,这一带便成为演剧唱曲的繁华区域。

富乐院里的妓女都是才貌双全,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还会酒令、猜谜、板鼓等技艺,因此她们对王孙公子和文人墨士的吸引力是极大的,于是这里便终日车马不绝。

其中多有出奇美色妓女,善诙谐、谈谑,抚操丝弦,撇画、手谈、板鼓、讴歌、踧圆、舞旋、酒令、猜枚,无不精通。每日王孙公子、文人墨士,坐轿乘马,买俏追欢,月无虚日。

明末,诸院纷纷在秦淮河畔构建表演和栖息场所,称「河房」。河房与河房之间有露台连接,也是演戏唱曲的场地。 秦淮河上灯船毕集,岸上河房栉比,喧阗达旦,船上游人为河房中的名姬争渡之景。

秦淮河沿岸的河房,主要分布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之淮清桥至武定桥一带,【留都见闻录】记载:

南京河房夹秦淮而居,绿窗朱户雨岸交辉,而倚槛窥廉者亦自相掩映。夏月,淮水盈漫, 画船箫鼓之游至于达夜, 实天下之丽观也。

秦淮河上几乎是夜夜通明,如同白昼。张岱的【 陶庵梦忆·秦淮河房】也记载:

秦淮河河房,便寓、便交际、便淫冶,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日。画船萧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栏绮疏,竹帘纱幔。夏月浴罢,露台杂坐。两岸水楼中,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女各团扇轻绔,缓鬓倾髻,软媚着人。年年端午,京城士女填溢, 竞看灯船。 好事者集小篷船百什艇, 篷上挂羊角灯如联珠, 船首尾相衔,有连至十余艇者。 船如烛龙火蜃, 屈曲连蜷,蟠委旋折,水火激射。舟中鏾钹星铙,宴歌弦管,腾腾如沸。士女凭栏轰笑,声光凌乱,耳目不能自主。 午夜,曲倦灯残,星星自散。 钟伯敬有【秦淮河灯船赋】,备极形致。

除了秦淮河上夜夜笙歌之外,南京城内也有夜市,尤其是节日前后,夜市尤其兴旺。

春节前夕,店铺就已经开始售卖各式花灯,到元宵节的时候,夜晚时分,人们便纷纷举着花灯游玩,以秦淮河附近的笪桥、评事街一带的灯市尤其壮观,花灯万盏,烛火辉煌。

笪桥和评事街的夜市至迟在唐中后期已经出现,元宵节灯节在当时已经流行,每逢元宵,便有很多手工扎好的花灯出售,正所谓「花市灯如昼」。

除了以上三种夜市,明代各地还有很多夜市,比如有名的 成都夜市、杭州西湖夜市 等等。

(4)北京鬼市

明代的北京大多都保持了掌灯后营业,三更收市的夜市。另外,其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夜市—— 鬼市。

某些买卖旧物的夜市因主要营业时间在天未明时,并因所梢售的物品,常有来路不正,也时常发现珍奇物品,故称「 鬼市 」。

此外还有打着小鼓,昼夜走街串巷的「打小鼓」等,这些都是对于传统夜市的一种补充。

(5)岁时节令民俗夜市

明代时,在岁时节令期间,全国各地都有很多风情各异的特殊夜市,如: 元宵夜市、清明夜市、端午夜市、七夕夜市、中元夜市、中秋夜市、除夕夜市、庙会夜市。

这其中最热闹、兴盛的「元宵灯市」前面说过,这里就不再提了。

四、夜宴与夜娱

1、夜宴

中国古代夜间宴饮的习俗由来已久。起初由于夜间照明设施尚不发达,只是皇宫贵族所用之物,因此这一时期夜间的宴饮只在宫廷进行,并逐渐成为达官显贵们日常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汉的【夫妇宴饮图】,十六 国的【宴乐图】,顾阂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马远的【华灯侍宴图】都是当时宫廷贵族夜宴场面的极好写照。

随着照明设施使用的不断普及,以及物质生活的日益充裕,农业、商业、交通业的发展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而饮食业的发展对于夜间宴会的兴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民间夜间聚饮设宴的现象也变得十分普遍, 夜间的宴饮生活逐渐走入民间,成为普通民众夜间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以美酒佳肴为基点,以巡盏劝饮为乐趣,并且在聚饮过程中掺入娱乐游戏和艺术欣赏,使参与者达到尽兴尽欢。

中国古代夜间的宴饮,还常常有女性参加,其中更多的是挑选年少貌美的妓女陪座。

宴席之间,男女往往并肩而坐,看起来成对成双,大多数陪座妓女都能歌善舞,所以人们又通称此类宴聚为「妓席」、「妓筵」,尤以唐宋时期为盛之始。

唐人诗中对此有诸多描写:

薛极【夜宴安乐公主新宅】:秦楼宴喜月裴回, 妓筵银烛满庭开。 坐中香气排花出,扇后歌声逐酒来。
白居易【对酒吟】:公门衙退掩, 妓席客来铺。 …… 今夜还先醉 ,应烦红袖扶。
施肩吾【夜宴曲】: 兰缸如昼晓不眠,玉堂夜起沈香烟。 青娥一行十二仙,欲笑不笑桃花然。……碧窗弄娇梳洗晚,户外不知银汉转。被郎慎罚琉璃盏,酒人四肢红玉软。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夜宴生活,常常充溢着脂粉香泽之气。

夜间宴饮的时间一般持续较长,不到夜半不会散席,通宵达旦而彻夜喧饮的现象也极为普遍。

储光羲【留别安庆李太守】「 初筵方落日,醉止到鸡鸣
韦应物【饯雍幸之潞州渴李中承】:丝竹促飞筋, 夜宴达展星。
姚合【送崔玄亮赴果州冬夜韩卿宅】:兰烛照重茵,飞杯复几分。 主人寒不寐,上客晓离群。
曹松【夜饮】:「席上未知帘幕晓,青娥低语指东方。

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也记载:

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所谓 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乃天子燕诸侯,以示慈惠耳,非常燕然也。 故长夜之饮,君子非之,京师惟六部、十三道等官饮酒多至夜。 盖散衙时,才得赴席,势不容不夜饮也。若翰林、六科及诸闲散之职,皆是昼饮。
吾乡会饮,往往至昏暮才散。 此风亦近年后生辈起之,殊不思主人之情,固所当尽。童仆伺候之难,父每悬念之切,亦不可不体也。李宾之学士饮酒不多,然遇酒边联句或对奕,则乐而忘倦。 尝中夜饮酒归,其尊翁犹未寝 ,候之,宾之愧悔。 自是赴席,誓不见烛。将日晡,必先告归。 此为人子者所当则效也。

「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京师惟六部、十三道等官饮酒多至夜」,「吾乡会饮,往往至昏暮才散」,「尝中夜饮酒归,其尊翁犹未寝」。反正就是通宵达旦地喝酒,不醉不归。

2、夜间室内娱乐

古人在夜宴聚饮的时候,一般都附带一些娱情娱性的室内娱乐节目,以此来调节宴饮的气氛。同时人们也在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室内娱乐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并且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着新的途径。一直较为流行的有 观赏歌舞表演,行酒令 等方式。

(1)歌舞表演

在夜间的艺术欣赏中,要属歌舞场面最为宏大壮观。宫廷里夜间歌舞就不提了,尤其是唐朝,歌舞宴饮活动是如日中天。

宫廷中的乐舞机构集中了大批乐舞艺人,朝廷制定了「十部乐」,每逢节日,在宫廷中举行盛大的夜间宴饮,并伴以游乐活动,人们手拉着手,且歌且舞,这就是所谓的「踏歌」。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莫过于【霓裳羽衣曲】,以杨玉环的表演最为出色。

唐代以降,宫廷歌舞渐息,而民间由于里坊制的崩溃和夜市的逐渐兴起,民间的夜生活内容逐渐丰富,民间乐舞也日益兴盛。

市民、诗人、艺伎、将士、官吏、羽客、僧人走马灯似地穿梭于繁华都市的酒肆茶楼,出现了宫廷宴飨之乐的高度繁荣,出现了同游戏和自娱相融合的种种舞蹈方式。

很多唐诗中都有描写晚间宴饮之中所伴随的歌舞场面:

于武陵【王将军宅夜听歌】:朱槛满明月,美人歌落梅。忽惊尘起处,疑有凤飞来。
高骄【赠歌者】:公子邀欢月满楼,双成揭调唱伊州。便从席上风沙起,直到阳光水尽头。

除了官宦豪富之家在夜间宴饮时常伴有歌舞表演之外,青楼酒肆也以同样方式招揽顾客。

许浑【观章中承夜按歌舞】: 夜按双娃禁曲新 ,东西箫鼓接云津。舞衫未换红铅湿,歌扇初移翠黛颦。彩槛烛烟光吐日,画屏香雾暖如春。西楼月在襄王醉,十二山高不见人。
韦庄【过杨州】:当年人未识兵戈, 处处青楼夜夜歌 。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

夜间宴饮中最不可缺少的便是妓女陪座,而这些妓女们大多色艺双全,她们熟谙音律,能歌善舞,以出色的表演艺能博得了世人的青睐,因此,每当艺妓出场,总会引起满堂喝采。

张说【温泉冯刘二监客观妓】:温谷寒林薄,群游乐事多。佳人碟骏马,乘月夜相过。秀色然红黛,娇香发绮罗。镜前莺对舞,琴里凤传歌。
储光羲【夜观妓】:白雪宜新舞,清宵召楚妃。娇童携锦荐,侍女整罗衣。花映垂援转,香迎步履飞。徐徐敛长袖,双烛送将归。

唐宋之后,由于夜市的发达,乐舞渐渐由室内移到室外,在夜市中即有许多靠卖艺为生的艺人。

据【东京梦华录】载:「乐人动鼓乐于空闲,就坊巷引小儿妇女观看,散糖果子之类,谓之‘卖梅子’,又谓之‘杷街’。」

(2)行酒令

夜宴中,人们还进行多种酒令游戏,借以增添席间的欢快情趣。

酒令之风盛于唐朝,在此之前,「酒令」一词主要指主酒吏,直到唐朝,酒令才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称,特指酒宴上那些决定饮者胜负的活动方式。

唐李肇【唐国史补】记载:

古之饮酒,有杯盘狼藉、扬觯绝缨之说,甚者甚矣,然未有言其法者。国朝麟德中,壁州刺史邓宏庆 始创平、索、看、精四字令 ,至李稍云大备,自上及下,以为宜然。大抵有律令,有头盘,有抛打,盖工于举场,而盛于使幕。

自此以后,酒令很快就成为宴饮助兴的主要娱乐形式,从文人到氓夫,无不选择其适应的酒令方式来助兴,为此,各种类型的酒令纷纷出台。

宋人王谠【唐语林】记载:

壁州刺史邓宏庆,饮酒至‘平’‘索’‘看’‘精’四字。酒令之设,本骰子、‘卷白波’律令。自后闻以【鞍马】【香球】或【调笑】抛打时上酒,‘招’‘摇’之号。其后‘平’‘索’‘看’‘精’四字与律令全废,多以‘瞻相’、‘下次据’上酒,绝人罕通者。‘下次据’一曲子打三曲子,此出于军中□善师酒令,闻于世。

在诸酒令中,最受妇女所喜欢的应算藏钩了,这是一种以手指手形变化争胜的游戏。

张说:「 十五红妆倚绮楼,朝承握架夜藏钩 」。

岑参也曾描述过唐代妇女夜玩藏钩的活动: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铀。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百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当时有以文字以主导的酒令游戏。如【旧唐书·杨给传】记载:

给生聪惠,年四岁,处群从之中,敏识过人。尝夜宴亲宾,各举坐中物以四声呼之,诸宾未言,给应声指铁灯树曰:‘灯盏柄曲。’众咸异之。

又有一种筹令游戏,据【白氏长庆集】卷 27【想东游五十韵】记载:

小宴闲谈笑,初筵雅献酬。稍催朱蜡烛,徐动碧牙筹。

当时,人们在席座之间抛递一种小球,球停谁手,谁就要饮酒,这种游戏称为「抛香球」。

白居易诗:香球趁拍回环匝,花盏抛巡取次飞。自人春来未同醉,那能夜去独先归。
朱庆余【冥音录】:每宴饮,即飞球舞盏,为佐酒长夜之欢。
张枯【陪范宣城北楼夜宴】:华轩敞碧流,官妓拥诸侯。……亚身催蜡烛,斜眼 送香球 。何处偏堪限,千回下 客筹

唐代的酒令不但在夜宴场合广为流行,还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游戏格式。

五、夜游

古人特别爱「夜游」,喧嚣的城陌夜市,清幽的山林寺院,或仅仅夜泊泛舟于湖上都是人们向往的去处。

尤其是夜间泛舟,经常一叶轻苇,飘游于澄江绿水之上,以清风为伴侣,以明月为赏物,同时吹笛弹琴,畅舒襟怀,寻找大自然的夜晚美趣,以至于夜航船成了古代的一种特色。

如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庞公池】记载:

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六、其他夜生活——洗浴、看戏、听曲、逛妓院

1、夜晚洗浴

明代有类似于现在「洗浴中心」的「浴肆」,专门半夜营业

【七修类稿】「浴肆避鬼」条记载:「吾杭八字桥,相传多邪秽蛊于行客, 东有浴肆,夜半即有汤。

2、夜间听戏、看剧

【陶庵梦忆· 不系园】记载:

甲戌十月,携楚生住不系园看红叶。至定香桥,客不期而至者八人:南京曾波臣,东阳赵纯卿,金坛彭天锡,诸暨陈章侯,杭州杨与民、陆九、罗三,女伶陈素芝。余留饮。章侯携缣素为纯卿画古佛,波臣为纯卿写照,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陆九吹箫。与民复出寸许紫檀界尺,据小梧,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使人绝倒。
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章侯唱村落小歌,余取琴和之,牙牙如语。

【 陶庵梦忆·过剑门】记载:「南曲中妓,以串戏为韵事,性命以之。杨元、杨能、顾眉生、李十、董白以戏名,属姚简叔期余观剧。 傒僮下午唱【西楼】,夜则自串。

【陶庵梦忆· 严助庙】记载:城中及村落人,水逐陆奔,随路兜截,转折看之, 谓之「看灯头」 五夜,夜在庙演剧, 梨园必倩越中上三班,或雇自武林者。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