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与否是可控的。
共情与热心之间,有一个阀门,叫投射。
无论是认知共情还是情绪共情,共情后立刻拉起对对方的怜悯、愧疚、喜爱或者其他的情绪,是因为把自己投射到了对象身上。
也就是说,是下意识的代入了对方决策,从而感受了对方的情绪,然后再激活如何言行看待对方的次生情绪。
这时候次生情绪,再用潜意识的情绪回路,去驱动当事人的言行。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会对某些与自己有相似标签或经历的人,共情且热心。
举个例子。
你失业过,当时很难,等你看到一位刚失业的人的苦恼,共情了他的焦虑与忧伤,你就投射的把自己代入他,然后拉起了对焦虑与忧伤的次生情绪,需要安慰。
这时候,你就会有很强的潜意识驱动去安慰他。
那么,在客观看来,此时你是不冷漠且热忱的、善意的。
如果希望控制这种「热忱」(因为经常如此有各种副作用,包含心理上的、社交上的、以及财务损失上的),那么只需要控制共情后不要投射就好。
方法比较简单,就是告诫自己以下的可能,以阻止产生投射和次生情绪。
1,告诉自己对他人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完整,而自我展现本能会导致对象本身可能无意中隐瞒信息、表演情绪或者扭曲事实表象。
2,检查双方的认知水平,如若自己在认知上没有层析性质的优势,要告诫自己,自己可能没有能力去热忱的做什么,因为有较大可能,自己做的事情是无用且有隐患的。
3,检查双方的不同身份标签,这种标签虽然粗暴,但代表道德观、价值观是有差异的,因而我们代入的很可能是想象的他,而不是真实的他,那么由此去产生情绪的话,就脱离了客观。
4,警惕当下很多人,利用同理心和善意牟利、欺骗,甚至引导他人攻击第三方的行为。
以上。
加个阀门,养成习惯。
就可以适当的控制,在合适以及有益的时候,再去热忱。
适当的冷漠,并无道德污点,反而可能是保护自己、敬畏规则的一种理性。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