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大家都经常听见一个词「职业倦怠」,什么是职业倦怠?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的: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在我介绍的这本书里,还有另外一个词「精疲力竭感」,如何摆脱精疲力竭感?如何应对「感觉身体被掏空」?推荐【自我驱动心理学】,看完这本书你会找到答案。
作者史蒂文·贝格拉斯是一位博士心理学家,长期关注职场人士的心理问题,并为美国众多著名企业成功人士战胜了职业倦怠。
在第一章节 这么成功,那么失落 里他举例迈克尔·乔丹在取得三连冠后退役的事件,如果他没有退役,而选择与公牛继续签约,那么球迷就会期待他的四连冠,如果失败,他就会失去很多,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会更大,退役了,人们记得的是他完美的三连冠成绩以及他在篮球场上的优秀历史。
我们并不是害怕失败,怕的是努力奋斗成功后,达到的目标并不是想要的结果,往往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过于清晰的目标会让人看不清未来」 不管是 玛丽·凯瑟琳·贝特森 还是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曾经被父母强加了他们的意愿跟梦想,然而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书里举了一个关于心理反应的简单例子:假设一位母亲要求孩子「当妈妈在厨房时,你要表现得像一个好孩子」,「除了巴尼(紫色恐龙),你可以玩任何玩具箱里的玩具」。这样孩子会觉得被强加了约束感,阻碍了她的行为自由,可能导致她直奔那只紫色恐龙。放在现在,一样的情况,你越是不让孩子干的事她越想去做是一个道理。
我很赞同这段话「作为成人,我们所需要的自由不是像孩子一般无忧无虑,而是自由地去经历和追求能让心灵得到满足的事物」。为什么很多人会想回到孩童时代无忧无虑?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有一种逃避心理,或者说他在做的事情,工作可能迫于经济压力,也可能被强加了某种东西,但却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久而久之,出现了「感觉身体被掏空」的疲惫。
在这里,提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下面四个概括为缺陷需求及自尊需求,最上面的第五个阶段为自我实现需求。
特别能理解其中的一句话「为了自我实现而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就好比强迫你自己平静下来:你越是努力劝自己,你反而越焦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你要发自内心,不求物质回报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只是为了快乐,为了让自己感到由内而外的满足。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我的职业,作为一名护士,很容易职业倦怠,首先,高风险,工作压力大;其次,除了日常自我提升的学习外,每天重复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工作内容,忙碌的工作及煎熬的夜班成为了压倒我内心的稻草。我分析反省了下,自我实现的过程确实没有那种满足感,好像更多是因为生活所迫,父母强加的意愿以及自我证明的坚持,所以我也是出现过职业倦怠的一员。看完这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就像孩子给我的力量一样,我觉得我可以战胜它,我渐渐没有了「感觉身体被掏空」的疲惫,而是逐渐在学习积累成功女人的思维……
仅仅是一本书,看完后我真的有分享不完的话,这真的是对心理的一种自我驱动,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想知道如何克服精疲力竭感?自我实现,征服高山,你需要征服自己的内心。我想我一定有时间继续分享对这本书精彩内容的更多理解与感悟。
以书中的一句德国谚语结束我的分享:如果没跑在正确的道路上,那跑得再快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