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中国的烂尾楼问题,跟美国的次贷危机有什么区别?

2022-07-15财经

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两件事,为啥非要扯到一起?

引发08次贷危机的金融衍生品在中国存在吗?

次贷危机的根源是CDS(信用违约掉期)、CDO(债务抵押债券)、MBS(抵押贷款证券)等金融创新。

金融机构通过CDS为贷款增信,并提前通过MBS和CDO将现金流打包转售给他人以规避时间风险。

在次贷危机中,这些金融衍生品被金融机构滥发,而且它们主要通过OTC市场交易,在层层转售下,政府和投资者(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很难了解背后贷款的实际风险情况。

金融机构在利益诱惑下放出了大量次贷,而无数劣质债权被通过MBS包装成优质债权在市场流通。

除了MBS,另一个引发次贷危机的主要因素是CDS。通俗地说,CDS就是为可能违约的贷款购买了一份保险。但是这份保险也与贷款本身一样,出现了滥发和风险不透明的问题。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向没有债权担保的投资者发行CDS,这被称为无担保CDS。在裸空交易流行以后,CDS已经不是一种保险,而变成了又一种借贷工具。最终,CDS的规模甚至可能超过对应的贷款规模,并同样在层层转售中与贷款本身开始脱钩,次贷风险愈加被忽视,进一步恶化了违约可能产生的后果。

而CDO则可以进一步将CDS、MBS打包,作为一种固定收益证券在市场中发行。而CDS也可以为CDO进行保护。

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不透明性质和房价上涨的预期让风控形同虚设,让整个市场都严重低估了违约风险。

最终触发次贷危机的是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行。随后,次级贷款发生大规模违约,毒化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并通过滥发的CDS、CDO和MBS扩散到各大金融机构。随着雷曼兄弟和两房等金融机构的倒塌,整个市场都陷入流动性危机。

而国内市场中,基本不存在CDS和CDO。

只是由于国内银行、信托的最主要资产都在房地产项目上,普通的银行存款和信托理财产品有可能受到房地产项目的影响。

从这一点上来说,在国内市场是有与MBS相似的产品的。但是,普通银行存款和信托理财产品都在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下,违约风险是可见的。而国内衍生品市场总的来说依然规模很小,证券化程度很低。即便违约风险陡升,房价崩溃,可能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不可能与08次贷危机相媲美。

房贷=次贷?

如上所述,过度发达的衍生品市场是在08次贷危机的根源。有了CDS、CDO、MBS等金融创新,次贷风险才可能被隐藏。我国金融机构先天性就不具有大规模发放次贷的条件。

贷过款的朋友应该也清楚目前申请房贷的难度。交了首付却贷不到款无奈退房的比比皆是。

更别提我国没有个人破产制度(目前深圳似乎在试点),欠的钱是要跟一辈子的。金融机构的现金流不会完全中断。

另外看到有回答认为中国的次贷是针对房地产公司的次贷,而不是针对购房者的次贷。这个说法实际上更为荒谬。

2021年初以来这一轮房地产公司经历的危机,除了疫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金融机构不再被允许向不满足三条红线要求的高杠杆房地产公司放贷。这些房地产公司在开发楼盘时,往往绝大多数资金都来自于从金融机构的贷款。失去了持续的贷款支持,高杠杆的房地产公司是没钱把房子接着建起来的。

如果这算是次贷,那这次贷也是我国主动制造出来的。去年在恒大暴雷的时候,知乎有许多答主都普及过这事,今年却莫名被一群神神给占领了。

烂尾楼VS次级贷款

烂尾楼的产生原因,一是上面说的高杠杆房地产公司失去贷款支持,二则是资金监管账户被挪用。

资金监管账户被挪用的问题,则是久已有之。地方监管部门可能为了帮企业纾困,默许了这一行为的发生,三条红线只是将这个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如果企业本身经营良好,我不认为会有金融从业人员无缘无故帮他人的犯罪背书。

总结

就个人观点而言,本次烂尾楼事件,和次贷危机不能说毫无关联吧,也能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烂尾楼问题很难解决,是因为原开发企业破产后项目公司的财务和法律状况往往很糟糕也很复杂,新企业接手后很容易踩坑。而且与原购房者的关系无法理清。如果项目公司本身干干净净,续建并不是难事。

如果更高级别的政府部门愿意牵头组织续建工作,银行业等金融行业基本上不会受什么影响。别忘了我国金融机构大约两年多以前就开始针对疫情清退不良贷款隔离风险。认为目前的市场风险和中大型银行坏账率很高,完全没有理由。

这次景德镇业主打响第一枪,当然是很有勇气的,但是风险实际上非常高。

在房地产企业破产后,原本是优先保证购房者的房屋所有权的,但是断供一事之后,房屋所有权可能会被转为普通债权。此后,原来的房子不论是否续建,都与原业主无关了。普通债权的优先级更靠后一点,原开发商破产后很可能无法收回购房款,总得算起来依然是原购房者承担一切。而断供一事,导致新开发商可以和原购房者分割,反而方便了烂尾楼续建。从某种角度来说,主动断供反而有利于烂尾楼的消化,只是带给金融机构的压力更大。不管是续建还是断供,也都不算是一条死路。当然,如果要避免社会成员承担这种亏空,只有通过一定的货币宽松或者政府支出来买单。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