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决定不再继续其造车计划,这可能有些难以言明的原因。不少人对西方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持有近乎盲目的信仰,他们可能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在无声地展示西方国家在制度上的领先性。然而,我曾在此前提出过一个观点: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三个关键组成部分,第一是资本的大量投入,第二是人才的广泛参与,最后则是坚实的产业支撑。
如果能够实现以下三个关键点,科技创新的成果便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种现象与体制或制度的关系并不是必然的。一些人可能出于强调美国优势的目的而进行论证,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事实上,在20世纪60和70年代,苏联同样实现了这三点,并在重工业和航天领域取得了大量创新。在某些方面,苏联的技术甚至领先于美国。
![](https://img.jasve.com/2024-3/720a3b1aeff29ed9cd7d640178868857.webp)
我们以往在三个关键领域的投入显著不足,尤其是在研发经费上。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真正开始增加对研发的投资仅仅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而更为集中和明显地增强研发资金的注入,则是自2018年起,特别是过去五年中的现象。
事实上,成效已经相当明显。以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经常倾向于直接购买而非自主制造,认为采纳西方技术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因此并未在这方面进行充足的投资和探索。然而,在过去五年中,随着对这一领域投入的增加,成果令人鼓舞。实际上,这种增强的投资已经带来了积极的收益,我们已开始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阶段。
![](https://img.jasve.com/2024-3/0888b1c3746981eadb4a6ddfacf52722.webp)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今天,我偶然间发现了一种对苹果公司的新颖赞誉。这种观点认为苹果之所以放弃制造汽车,是因为它打算将全部资源投入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上。回顾过去二十年,手机无疑是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智能设备之首。那么在未来的十年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远影响的设备,会不会是汽车呢?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工业的融合应用已经展现出了具体的落地成果,是最为明显的发展领域。若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宣布放弃造车事业转而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即便是库克听到这种决定,可能也会觉得尴尬。个人而言,苹果若选择退出汽车制造业,其背后的关键原因似乎要归咎于富士康。如果富士康能够有效启动并管理好生产线,那苹果在十年的时间内,至少应该能拿出一些像样的产品规划或是概念介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PPT。
苹果公司决定放弃其汽车制造项目,其中一个关键而未被明说的是,它面临一个难题:在中国市场以外地区无法建立起完整的新能源车辆供应链。此外,随着美国若继续推行新一轮冷战策略,苹果的汽车生产计划将面临更加漫长且不确定的未来。
![](https://img.jasve.com/2024-3/ae35d3b807aaf6a6aff2a0d5615cc768.webp)
为了进行对比,让我们观察一下特斯拉和小米两个品牌。以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为例,其整个生产建设周期仅仅用了9个多月的时间。具体来看,特斯拉在2019年1月启动了上海工厂的建设工作,并在同年的11月就实现了试生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短短3年时间里,该工厂已累计完成了一百万辆汽车的生产。
让我们再次聚焦于小米汽车的动态。回溯至201年3月30日,那是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一场公众发表的演说中披露了小米涉足造车行业的震撼消息。经过逾两年的精心筹备与开发,预计到今年三月,小米汽车即将步入量产的阶段。
这是特斯拉和小米在中国的故事。难道说真的是特斯拉和小米格外厉害吗?
![](https://img.jasve.com/2024-3/b146e8f976ddd509b2b42af4023d6d26.webp)
实际上,背后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中涌现了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这些企业经过持续的成长和经验积累,在本国成功打造了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条。正是这个坚实的产业链为其他所有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使得它们能够实现从概念图解到生产出一辆真正能行驶的汽车的转变。
如果苹果公司真的决心投身汽车行业,只要他们选择在中国生产,我坚信苹果汽车能够迅速从概念阶段转化为实体产品。然而,若苹果坚持打造一款脱离中国市场的汽车,恐怕即便10年过去,这个目标也难以达成。这可能正是苹果最终放弃研发汽车的根本原因。而关于全面投入生成式AI的说法,可能不过是蒂姆·库克为保持形象,在公众面前为自己挽回面子的一种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