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冬季如何正確泡腳專家來支招

2024-12-11女人

通訊員 張雪凝

冬天,每一位在通勤路上飽受寒風摧殘的打工人,大概都抱著相同心願,緩解一天的疲憊和寒冷。人的腳踝皮膚薄、血管多、極易散熱,因此腳丫子通常是全身上下最容易冰冰涼涼的地方。

當冰冷的雙腳伸進冒著熱氣的溫水中,微燙的水將溫暖傳遞給皮膚、肌肉、血液,隨著溫度的升高,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速度也會加快,這份溫暖沿著血管帶到全身。

很多人覺得,泡腳可以促進全身血液迴圈不但能助眠,還能治療各種疾病。但是,泡腳看似簡單其實大有講究。泡腳的最佳溫度是多少?哪些人群不建議泡腳?

泡腳的水溫不是越高越好

有一些人非常享受熱水泡完腳身體發汗的感覺,甚至有人覺得,不把腳給它燙紅就不能算泡腳。醫學上有個名詞叫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引起的慢性燙傷,如果引起局部組織壞死,處理不當可能會發生潰爛。

70歲的張大爺患糖尿病十多年,他的小腿常有發涼、酸脹的感覺,有時還會發麻。他聽說晚上泡腳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暖身、緩解腳部疲勞,他特意買了個泡腳盆,泡腳的時候,張大爺總覺得水不夠熱,多次叫老伴一次又一次地加熱水。不一會兒,他的雙腳腫脹發紅,燙出好幾個大水泡。接下來,這些傷口出現感染、潰爛、疼痛劇烈,張大爺去市中心醫院就診後,才得知自己是糖尿病足合並周圍血管病變。泡腳不僅無法改善他的下肢血液迴圈,還可能會因為燙傷導致足趾壞死,使疼痛加重。幸而張大爺傷口處理及時,避免了病情進一步惡化。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糖尿病和糖尿病足專業組負責人程遠表示,臨床上經常見到這樣的例子:先是因糖尿病引起下肢神經、血管病變,致其腳上的感覺減退,受傷而不自知、不重視。例如張大爺在泡腳時燙出水泡。由於「糖友」的愈合能力較差,傷口發生感染,易形成潰瘍;潰瘍若長期不愈合,創口越來越大、越來越深,最終可能會導致截肢。

泡腳時間宜短不宜長

65歲的張阿姨一到冬天就感到腳冷,便養成了睡前泡腳的習慣。這天張阿姨的女兒給她買了能加熱的泡腳桶,張阿姨便想在看電視時多享受一會熱水燙腳的感覺,正當張阿姨泡完腳起身時,突然感覺一陣頭暈目眩,胸口也開始發悶。她試圖站穩,卻雙腿發軟,跌坐回椅子上,緊接著便心慌、出汗。雖沒有嚴重反應,但家人放心不下,趕緊送她去市中心醫院急診科。經了解,張阿姨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病史,平時需要服用降壓藥控制血壓。醫生解釋,泡腳會導致下肢血管擴張,大量血液流向下肢,而張阿姨患有冠心病,心臟供血本來就不足,這種情況下加重了心腦血管缺血,再加上高溫和長時間泡腳導致血壓波動,最終引發了這次突發狀況。

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二科、高血壓臨床專業組負責人黃鑫濤表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如果泡腳時間過長或水溫過高,會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和體表,從而引起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的缺血,容易出現頭暈眼花、心慌、胸悶等癥狀,引起不良後果。這類患者應避免長時間、高溫泡腳,建議泡腳時水溫控制在37℃-40℃,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並保持有人陪伴,以防意外。

除了以上兩種人,泡腳會「踩雷」。還有很多人認為泡腳「加點料」,效果1+1>2,買的足浴包五花八門,說是有祛濕、滋陰暖宮、補腎等功效,每次泡腳丟進去好幾包,但是泡腳可不是「鹵爪」,使用不當還可能引起皮膚過敏……

泡腳需要註意什麽呢?

01.飯前飯後半小時不宜泡腳。最好在飯後1小時再泡。或是晚上入睡前1小時泡腳。

02.泡腳不宜大汗淋漓。泡腳後喝杯溫水補充水分。泡腳時以微微出汗為宜,千萬不要大汗淋漓,尤其警惕睡前泡腳出大汗。

03.下肢靜脈曲張或血栓患者不宜泡腳。泡腳容易對下肢靜脈血栓產生刺激,有可能會導致下肢靜脈血栓脫落,甚至還有可能會引發病情加重。

04.兒童泡腳時間不宜過長。兒童的皮膚比較細嫩,不宜久泡,且泡腳時間過長,足底韌帶會變得松弛,不利於足弓的發育形成和維持,因此兒童的泡腳時間可縮短為10分鐘。

再次強調,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以及低血壓、經常頭暈的人不宜用太熱的水泡腳,因為這會導致人體血管擴張,全身血液會由重要臟器流向體表導致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糖尿病患者要留意水溫高低,因為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溫度,即使水溫很高有時候也感覺不到,容易被燙傷。

【來源:駐馬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發至信箱[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內容咨詢及合作:19176699651;[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