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加快的背景下,胃癌患者的年齡層正在逐漸降低。以往,胃癌多被視為中老年人的「專利」,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被確診患有此病,究竟是什麽導致了這一變化?讓我們一起跟隨長沙東大肛腸醫院副主任醫師余仁貴來了解下吧。
不良飲食習慣:
年輕人熱衷於嘗試各種美食,但其中不乏不良選擇。一些人頻繁食用速食,例如漢堡、炸雞和薯條,這些食物油膩且難以消化,會給胃部帶來沈重負擔。辛辣食品也深受許多人喜愛,但過量或過度辛辣的攝入,容易損傷胃黏膜。此外,腌制食品如鹹菜、泡菜,含有大量亞硝酸鹽,易於轉化為致癌物質,進而增加胃癌的風險。
不合理作息: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年輕人常熬夜成習慣。長期如此,生物鐘被打亂,胃腸蠕動失序,消化液分泌異常。本應在夜間修復的胃部持續工作,難以得到休息。長此以往,胃黏膜防禦力下降,為胃病乃至胃癌的發生提供了可乘之機。
壓力過大:
學業、就業、職場及生活等多方面都給年輕人帶來一定壓力。當長期處於壓力之中,身體易發生應激反應,影響胃腸消化功能,從引發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同時,胃部神經調節受擾,抑制胃黏膜修復。此環境下,胃部細胞易變異,增加胃癌風險。
吸煙喝酒:
吸煙時,煙草釋放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成分會隨煙霧侵入體內,直接損害胃黏膜並刺激胃酸分泌,削弱胃黏膜屏障。而酒精,特別是高濃度烈酒,會破壞胃黏膜保護層,使其暴露於胃酸及有害物質的侵害中,誘發胃炎、胃潰瘍等。
飲食時間不規律:
許多年輕人因工作、熬夜等多種原因,導致早餐常常被忽略,使胃長時間空腹,胃酸分泌無食物中和,損傷胃黏膜。晚餐過晚或夜宵頻繁,使胃在休息時仍需工作,加重負擔,擾亂消化節律,為胃癌發生埋下風險。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會透過餐具共享、接吻等傳播。感染後,幽門螺旋桿菌定居胃內,釋放毒素損害胃黏膜,致慢性炎癥。長期炎癥促使胃黏膜細胞異常增殖,可能引發基因突變,最終導致胃癌。
長沙東大肛腸醫院建議,各年齡段人群應認識不良因素危害,調整生活方式,健康飲食,規律作息,並定期體檢胃部,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從而預防胃癌的發生。(通訊員 卿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