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精神分析讓抑郁情緒改善?但患者可能會偏執,甚至成為現代版阿Q

2024-07-17女人

本文字數約:4311 字

閱讀時間約:6 分鐘

本文章節:

01、精神分析若對抑郁癥「有效」,與這3個因素有關

02、雖然情緒改善了,但他們成為了現代版「阿Q」


此圖為AI生成

最近,我們撰寫了多篇文章,分析了精神分析流派在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運用中,雖然有效,但非常低效。簡單來說,就是難以在較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的癥狀,甚至還有可能令青少年患者非常仇視父母,情緒波動更大,病情加重。

不過,有些網友可能有疑惑,他們發現,身邊有的抑郁癥患者接受了精神分析後,情緒明顯好轉,甚至一改以往的自卑、怯懦,看起來有了很大的積極變化。

這又是怎麽回事?

對於這種情況,主要可分為2大類。一類多見於比較感性的、已經成年的女性抑郁癥患者,她們認為自己適合接受精神分析,並認為自己得到了積極的感悟,心裏想明白了很多事,抑郁情緒好轉了。

但其實,她們的人格異常加重了,最常見的是偏執型人格異常、或者自戀型人格異常。只不過,因為她們是成年人,有更多的社會閱歷,知道不能輕易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所以「隱藏」得更深。

而另一類則多見於青少年患者,他們接受精神分析後,看起來抑郁情緒改善了,不emo了,但其實並沒有走向真正的精神心理健康。他們出現了一定的人格異常,甚至比較嚴重,並出現了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靠「精神勝利法」來維持情緒的穩定,只不過精神分析師和患者自身都沒有意識到。

為什麽這麽說呢?怎麽分辨患者的「改善」是否屬於這個情況呢?以下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

01、精神分析若對抑郁癥「有效」,與這3個因素有關

為什麽有的抑郁癥患者接受了精神分析後,情緒有明顯改善?這要從抑郁癥的真正病因說起。

我們反復分析過,抑郁癥的主要病因不是遺傳因素,也不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異常。

對於遺傳因素,迄今為止,人類基因組計劃花了至少30年、耗費大量資金,仍未找到所謂的致病基因。

對於「神經傳導物質學說」,近年來已經有很多學者提出質疑,認為這根本不是抑郁癥的根源,最多只是中間因素。而且,很多抑郁癥患者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並沒有明顯的異常。

那抑郁癥的真正根源是什麽?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的大量實踐已經發現,抑郁癥的主要病因是後天的心理社會因素。具體來說,是個體從小到大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並出現了完全內歸因模式,遭遇困難和挫折時不斷自我否定。

這些病理性記憶不斷累積,最後量變到質變,患者出現了抑郁癥癥狀。

但是,因為有很多疊加性心理創傷儲存在患者的內隱記憶層面,患者想不起來,他們也未必能意識到自己的歸因模式不理性。所以,很多抑郁癥患者並不明白自己為何得病。

了解了抑郁癥的真正病因後,就能進一步看清精神分析流派為何能夠緩解部份抑郁癥患者的負性情緒了。主要與以下3個因素有關:

第一,有的患者接受精神分析後,會不知不覺地從原來的「完全內歸因」轉化為「完全外歸因」。

比如,不少精神分析師容易過分強調原生家庭、尤其是患者父母帶來的負面影響。

很多患者父母不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過分嚴厲、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孩子。精神分析師往往會告訴患者,是他們的父母「控制欲」、「攻擊性」太強了,所以導致孩子出現精神心理問題。

這種分析讓很多抑郁癥患者感到「茅塞頓開」:

「以前,我覺得都是我自己不好,又笨又蠢,總愛鉆牛角尖。原來這不是我的問題,而是我父母把我害成這樣的!」

這些患者認為自己就是單純的受害者,錯的都是父母,甚至認可「父母皆禍害」、「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等極端的說法。

他們不再自我否定,抑郁發作有所緩解,但他們開始把責任都歸咎於別人,尤其是家人,強烈地怨恨、責怪父母。他們可能會沖父母大吼大叫,大發脾氣,甚至對父母拳打腳踢。

對於這種情況,患者的病情其實是加重了。如果復診時精神科大夫發現患者變得暴躁易怒,極有可能會把診斷改為雙相障礙,調整並加大藥量。在主流精神科中,雙相障礙屬於「重性精神疾病」,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重性精神病」,很多患者父母難以接受。

第二,有的精神分析師會引導抑郁癥患者學會一些「防禦機制」,避免頻繁地陷入負性情緒中,尤其是在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欺淩、打壓的時候。

「心理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中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最早由佛洛伊德提出。簡單來說,它是指個體有意無意地使用一些方法來避免內心產生焦慮、恐懼等強烈的負性情緒。

比如,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壓抑」是非常常見的防禦機制,認為個體會把一些令自己難受的、焦慮恐懼的經歷「壓抑」下去,表現為選擇性地遺忘,或者不去觸碰、不去想。

還有「替代」,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如果一個人遭遇了上級領導的PUA,在工作場合敢怒不敢言,但回到家之後沖著家人出氣,那這個人采用的防禦機制就是「替代」。

除此之外,「合理化」和「理智化」也是精神分析理論中的防禦機制。

「合理化」比較好理解,簡單來說,就是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個體找一些理由為自己解釋,使自己心裏好受一些。某種程度上,這其實相當於自欺欺人或者掩耳盜鈴。

而「理智化」,就是用理性取代感性,對事情不投入感情,用比較「冷漠」的方式來處理,從而避免自己感受到情緒上的不適。

比如遇到挫折、煩心事時,個體立刻用理性思考發生了什麽、為何會發生、會導致什麽結果、該怎麽應對等等,而不是先覺察和釋放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有的精神分析師會把這種表現稱為「情感隔離」。

應該說,「理智化」這種防禦機制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如果遇到事情時過分地情緒化,不懂得有意識地利用理性來調控情緒和感受、及時解決問題,那有可能會導致事情進一步變得更糟糕,個體也陷於強烈的負性情緒中。

但是,如果「理智化」過頭了,刻意地回避、忽視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的話,這容易導致負性情緒無法釋放,不斷積累,反而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並且導致個體缺乏積極面對、調控情緒的鍛煉機會。

而且,有些精神分析師在解釋、使用「理智化」時,容易對患者有所誤導,導致他們看似理性,但其實是把責任都歸咎於別人和外界,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

比如很多抑郁癥患者遭受過不公平的對待、別人的欺淩,很可能一直都走不出這些心理陰影。有的精神分析師會引導患者學會「情感隔離」,讓他們不要過多地感受別人給自己帶來的負性情緒,可以把那些人當成無足輕重的人,更不必去在意他們的看法與評價,「這些人都不重要,你不用理會他們。」

這種「心理暗示」可能是讓患者沒那麽自我否定和憤怒了,但是很容易導致他們意識不到自身的不足和問題,甚至把別人合理的建議和指正也當作耳邊風,錯失在逆境中提升逆商的機會。

而且,如果個體長期忽視、隔離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很容易導致同理心缺失,對別人的情緒、感受也感受不到,或者視而不見,變得「麻木不仁」。

第三,精神分析流派擁有比較完整的、龐大的體系,基本能做到了自圓其說,還有很多專業術語,常常會令人「不明覺厲」。

很多抑郁癥患者接觸到精神分析流派後,產生了崇拜、甚至是膜拜的感覺,成為這個流派的忠實粉絲,甚至會自學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論。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認為自己對人的心理活動與規律有了深入的認識,面對別人時忍不住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甚至認為很多人是無知、愚昧的。這種想法令他們變得非常自戀,孤芳自賞,從而擺脫了以往的自卑。

哪怕他們在生活中不被待見,別人覺得他們不好相處,他們也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反而覺得是別人夠不著自己的水平,高處不勝寒,自己不被理解是正常的。

02、雖然情緒改善了,但他們成為了現代版「阿Q」

一個人的精神心理狀態是否健康,並不能單純以情緒是否是正性來判斷。

就像典型的雙相障礙患者在躁狂/輕躁狂發作的時候,他們思維奔逸、精力充沛,自我感覺非常良好,非常高興,甚至是興奮。但這並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態。

他們很容易對自己的能力有過高的估計,忽視了現實困難,從而頻繁碰壁、受挫,很快又會進入重度抑郁發作的階段。

而部份抑郁癥患者接受精神分析之後,雖然情緒明顯好轉,但如果出現了上述不理性的外歸因模式的話,這也說明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好轉和康復。

如果他們長期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缺乏同理心,就很容易發展為人格異常。如果他們經過努力或出於其它原因,擁有了一定的財富、名譽及權力的話,他們容易變得自以為是、自戀自大,出現偏執型人格異常或自戀型人格異常,甚至可能會達到人格障礙的程度。

在現實中,很多人很可能沒有專門接受過精神分析,但也出現了自戀型人格異常。

比如臭名昭著的「楊叫獸」——楊永信,他就有典型的NPD(自戀型人格障礙)。大量青少年被他電擊得大聲求饒、神情痛苦,他卻能面帶笑容,美其名曰「治療」,簡直殘酷無情,嚴重缺乏同理心!

而美國前總統「懂王」川普,他也有典型的NPD(自戀型人格障礙)。而且因為他在經商上獲得成功,實作了財務自由,又當過美國總統,社會地位極高,最近還在遇刺事件中表現神勇,所以他的NPD(自戀型人格障礙)仍在加重。

當然,因為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論影響很廣,除了影響了心理學,還影響了哲學、文學、影視等領域。楊永信和川普是否在生活中受到精神分析流派的影響?這就不得而知了。

還有的抑郁癥患者、或者是心理問題的人群,他們接觸過精神分析理論後,逐漸變成了現代版的「阿Q」,遇到挫折時用「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自我麻醉。

比如跟別人發生沖突和矛盾時,他們不進行理性的綜合化歸因,看到並提升自己的不足,而是自我安慰:「這些人都是傻子,我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當犯了錯誤,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時,他們從不思考別人說的是否有道理,反而內心充滿優越感:夏蟲不可語冰,他們跟我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他們懂個屁!我不走尋常路,恰好證明我不是一般人!

當在外面受了委屈,但又不敢有理有據地反擊時,他們回家就為了「窩裏橫」,將負性情緒發泄給家人,以此獲得情緒的平衡。

這種方式讓他們看起來情緒很穩定,甚至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他們內心真強大,可實際上,「精神勝利法」無法令他們的內心真正充實起來,更無法令他們得到提升、進步,獲得真的成功和幸福。

從某個角度上講,他們其實是逃避現實,把自己關在心理舒適區裏,久而久之,他們的認知和能力只會越來越落後。

當然,在精神分析流派所說的防禦機制中,也有比較積極、正性的方式,比如昇華。

所謂的「昇華」,是指個體將自己內心的痛苦,透過積極、理性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當被別人欺負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促使自己不斷努力學習,透過知識改變命運,提高能力和社會地位,免受別人欺負。這其實是高逆商的一種表現。

不過,病情嚴重的抑郁癥患者因為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認知。如果主要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得不到修復,他們在遇到挫折與困難時,很難真正做到「昇華」。

希望大家要看清楚精神分析流派為何能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情緒,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尤其是抑郁癥患者的父母,如果想帶孩子尋找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對於精神分析流派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