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們,聽我一言!我剛看完一本讓我徹夜難眠的小說,每個情節都緊張刺激,角色一個個鮮活得像是你身邊的朋友。它帶來的閱讀體驗絕對不止是打發時間那麽簡單,而是一場深度的心靈之旅。不看這本書,真的會錯過很多精彩!趕快加入我,一起沈浸在這個非凡的世界中吧!
糖尿病怎麽吃怎麽養大全集
超值典藏
糖尿病怎麽吃怎麽養
大全集
陳偉◎主編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糖尿病怎麽吃怎麽養大全集:專家指導版/陳偉主編.—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1
ISBN978-7-5023-7100-5
I.①糖Ⅱ.①陳Ⅲ.①糖尿病-食物療法②糖尿病-防治Ⅳ.①R247.1②R587.1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1)第231116號
糖尿病怎麽吃怎麽養大全集
陳 偉 主編
策劃編輯:樊雅莉責任編輯:薛士濱責任校對:張吲哚出版者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15號郵編100038
編務部(010)58882938,58882087(傳真)
發行部(010)58882868,58882866(傳真)
郵購部(010)58882873
網址http://www.stdp.com.cn
發行者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發行全國各地新華書店經銷印刷者北京聯興盛業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版次2012年1月第1版2012年1月第1次印刷
開本787×10921/16開
字數300千字
印張14
書號ISBN978-7-5023-7100-5
定價19.90元
購買本社圖書,凡字跡不清、版權所有缺頁、 倒頁、違法必究脫頁者,本社發行部負責調換
FOREWORD
前言
全球糖尿病發病人數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目前中國已超過印度成為世界
第一糖尿病大國。最新調查顯示,20歲以上成人中年齡標化的糖尿病患病率為9.7%,患病人數達9240萬,糖尿病前期比例高達15.5%。約半數以上未被診斷而無法及早接受有效的治療。
中國糖尿病發展的嚴峻形勢不僅表現在發病人數增加和發病速度加快上,更讓人擔憂的是發病年齡的年輕化和對有關糖尿病防治知識的缺乏。有人說,世界上最好的醫生是自己。對糖尿病的防治而言,更是千真萬確。無論是否攜帶糖尿病的遺傳基因,防治糖尿病都需要從自己開始,從現在開始,養成合理攝入營養、科學安排生活的習慣,保持樂觀面對人生的精神狀態。糖尿病的治療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只能透過綜合治療進行控制,並防治或延緩並行癥的發生。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療方法,也是一切治療措施的基礎治療,是要堅持終身的治療方法。本書分門別類地介紹了糖尿病防治知識及食物交換份法,幫助糖友合理安排餐次、選擇最佳食物和最佳的烹調方式、輕松應對特殊的就餐狀態。同時,本書還針對糖尿病常見合並癥,提供了科學飲食方案,對癥進行食療和調理,讓糖尿病患者能夠透過飲食有效控制血糖、調節血脂、促進健康。
除了飲食調養來控制病情之外,糖尿病的日常保健調養也尤為重要。這其中包括適量的運動調養、起居調養、心理調適等,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肺功能,增強體質,調節糖代謝,加速脂肪分解,調節血脂和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利於糖尿病患者慢性並行癥的控制。
⊙ 糖尿病怎麽吃怎麽養大全集
⊙
本書還重點介紹了糖尿病的中醫療法,運用中醫理論解讀糖尿病,汲取中醫養生的智慧,詳細講解了中草藥、按摩、刮痧拔罐、艾灸貼敷等多種治療糖尿病的方法。
糖尿病並不可怕,只要對它有正確的認識,保持良好的心態,堅持治療和日常保健調養,就能緩解病情!在此也衷心祝願糖尿病病友們拿起知識武器,戰勝糖尿病。
前言
⊙ 糖尿病怎麽吃怎麽養大全集
⊙
另外必須提出的是:本書所闡述的內容,如中醫療法部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操作,尤其是用藥部份,必須聽從專業醫師醫囑,不得擅自操作,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目錄
第一篇
正確認識糖尿病
1
第一章
糖尿病——血糖值居高不下的疾病
2
了解機體血糖的代謝過程/2糖尿病的分型/3
引發糖尿病的危險因素/3
糖尿病通常會出現哪些先兆癥狀/7糖尿病的診斷/7
第二章
糖尿病性眼病的防治/11
糖尿病合並心血管病的防治/12
糖尿病合並高血壓的防治/13
糖尿病性腎病的防治/16
糖尿病合並神經病變的防治/18
糖尿病合並胃腸疾病的防治/20
糖尿病合並感染的防治/22
10
糖尿病慢性並行癥的防治
糖尿病的慢性並行癥有哪些/10
第二篇
糖尿病的對癥食療法
25
第一章第三章26
飲食調控——糖尿病治療的關鍵一步15大關鍵營養素
均衡攝入營養素/26合理控制總能量/29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宜忌/33
糖尿病飲食治療的常見誤區和疑問/34
第二章36
糖尿病患者簡單易學的工具——食物交換份法/36
食物交換份的套用原則/39
調節血糖的新概念——血糖生成指數及血糖生成負荷/40
礦物質/44
維生素/49
膳食纖維/53
第四章
44
54
日常防治糖尿病的好食材
糖尿病配餐新概念肉類和魚類/54
蔬菜和菌類/58
水果/70
谷物/75
幹果/78
調味品/80
茶/82
補品/83
第五章
糖尿病患者慎吃的26種食物
84
魚肉蛋類/84
蔬果類/86
其他食物/89
第六章
應選擇哪些烹飪方式/97
特殊情況如何飲食調節/99
專家推薦的糖尿病健康食譜/100
第七章104
糖尿病常見合並癥科學飲食方案
94
輕松掌握一日膳食
制訂適合自己的飲食計劃/94
合理安排餐次/94
應選擇哪些食物/96
糖尿病合並高血壓/104
糖尿病合並高三酸甘油酯血癥/105
糖尿病合並高膽固醇血癥/105
糖尿病伴發痛風/106
糖尿病腎病/108
第三篇
糖尿病的日常保健與調養
109
第一章
適量運動有效控制血糖
110
糖尿病的運動保健原則/110
不可不知的糖尿病運動常識/112
糖尿病的運動調理方案/116
最適宜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118
第二章
擺脫不良情緒有效控制血糖/152
緩解緊張情緒的心理自療法/157
音樂療法/161
森林浴療法/163
第四章164
糖尿病的中醫療法
122
起居調養讓血糖降到理想狀態
糖尿病日常保健/122
糖尿病特定人群的日常保健/140
第三章150
心理調適有助於穩定血糖
中醫解讀糖尿病/164
降糖常用20種中草藥及對癥調理藥膳方/168
按摩療法/178
刮痧拔罐療法/184艾灸貼敷療法/191
糖尿病心理治療的三大原則/150
第四篇
糖尿病的用藥與急救
199
第一章
糖尿病的科學用藥
200
糖尿病的日常監護與急救常識
第二章210
糖尿病的用藥常識/200
口服降糖藥的正確使用/202
胰島素的正確使用/206
目錄
糖尿病的自我監測/210
糖尿病常見急癥自救與急救/214
2
全球糖尿病發病人數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衛生部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每天新增糖尿病患者約3000例,每年大約增加120萬例糖尿病患者。2007-2008年全國糖尿病調查顯示中國成人發生率已達9.7%,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
中國糖尿病發展的嚴峻形勢不僅表現在發病人數增加和發病速度加快上,更讓人擔憂的是發病年齡的年輕化和對有關糖尿病防治知識的缺乏。
正
確
認
識
糖
尿
病
第一篇
第一章糖尿病——血糖值居高不下的疾病
糖尿病的英文名字diabetes mellitus,直譯的意思是甜性的多尿病。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而導致的一種慢性、全身性的代謝性疾病。其原因是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導致醣類、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代謝紊亂,引起高血糖和糖尿病。
了解機體血糖的代謝過程
血液中所含的糖分被稱為血糖,而所含血糖成分大部份為葡萄糖。血糖對人體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人體內各組織細胞活動所需的能量大部份來自葡萄糖,所以保持體內一定的血糖水平才能維持體內各器官和組織活動的需要。
血糖產生的過程
當人體攝入谷物、蔬果等後,經消化系統轉化成單糖進入血液,再經血液迴圈輸送到全身各組織、細胞,作為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如果轉化的能量消耗不了,就會轉化成糖原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而細胞中的單糖如果太多,就會轉化成脂肪,等機體供糖不足時,肝糖就會轉成血糖,供人體消耗,如果長時間沒有進食,而肝糖被消化完後,此時細胞就會分解脂肪來供應能量。
血糖的主要來源
一些含糖量較高的食物經胃腸道消化後轉化成葡萄糖,被腸道吸收後輸送到血液中轉化成血糖,有助於血糖生成的食物有:米、面、玉米、薯類、砂糖(蔗糖)、水果(果糖)、乳類(乳糖)等。此為血糖的主要來源。
空腹時,肝糖會被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中參加生命活動。
透過葡萄糖新生過程將蛋白質、脂肪、甘油及從肌肉中生成的乳酸轉化成葡萄糖。
血糖在人體內的消耗途徑
在組織細胞的作用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大量能量供生命活動運用。變成肝糖原儲存進肝臟中。
變成肌糖原儲存進肌肉細胞中。
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組織中。
轉化為細胞的組成部份。
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的臨床型別主要有兩大類: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過去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多發生於青少年。該型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必須終身依賴註射胰島素治療。
臨床表現有明顯「三多一少」癥狀,即多尿、多飲、多食及體重減輕。有的以發生酮癥酸中毒昏迷為先發癥狀。
2型糖尿病
過去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多見於中老年。大多數病人有肥胖史,常在體檢或發生並行癥時診斷出早已患糖尿病。2型糖尿病發病緩慢且癥狀不典型。常見並行癥有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眼底病變和感染性皮膚病變等。
引發糖尿病的危險因素
雖然原發性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諸多的科學研究發現糖尿病發病主要與種族、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口老齡化等情況有關。其中,2型糖尿病有家庭集簇發病趨勢,糖尿病患者直系親屬的患病率比無糖尿病家族史者高4~10倍。盡管如此,並不等於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必然會患糖尿病,最終是否患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因素的作用,比如肥胖、運動不足、感染、精神壓力大等。
肥胖
肥胖是誘發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輕、中、重度肥胖發展為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分別是正常體重的2倍、5倍與10倍。體重增長速度快者(5年增加超過13.6千克者)比增長相對慢者(5年增加在4.5千克以內者)發生糖尿病的危險高4.5倍。
維持肥胖的時間越長,演變為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越高。
腹型肥胖者比下肢肥胖者更可能發生糖尿病。腰圍是腹型肥胖的指標。
肥胖有家族遺傳的傾向,也與飲食不合理、缺乏運動有關。
●肥胖引起2型糖尿病的機制
1.胰島素抵抗肥胖者本身存在著明顯的高胰島素血癥,而高胰島素血癥可以使胰島素與其受體的親和力降低,導致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引發胰島素抵抗。
2.糖耐量降低糖耐量降低是介於正常血糖水平胡糖尿病的一種中間狀態。清晨空腹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時後測定血糖,若血糖≥7.8毫莫耳/升,<11.1毫莫耳/升,可確診為糖耐量降低。糖耐量降低者體內胰島素受到了抵抗,正常量的胰島素難以肩負起維持正常血糖水平的重任。機體為了維持正常的血糖濃度,胰島必須加大胰島素的分泌量,以抵消胰島素的抵抗,結果導致高胰島素血癥。
上述兩種因素之間周而復始,形成惡性迴圈,終有一天不堪重負的胰島無法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機體糖代謝障礙,血糖持續升高,導致高血糖,進而發展為2型糖尿病。
註:肥胖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它常合並多種代謝危險因素。
●如何定義自己是否肥胖
判定肥胖的標準常用的簡便方法是:體重超過按身高計算的標準體重20%以上即認為是肥胖,其中,>10%為超重、20%~30%為輕度肥胖、30%~50%為中度肥胖、>50%以上為重度肥胖、>100%為病態肥胖。
【BMI】由於單純的體重測量並不能充分反映體內的脂肪含量,因此較多文獻中采用體重指數BMI來衡量。中國的標準是:24≤BMI<27.9為超重、BMI≥28為肥胖(見表1-1)。
【腰圍】是指腰部周徑的長度。目前公認腰圍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積(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簡單、實用的指標。腹部脂肪堆積的程度越高越容易導致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發生。
註:腰圍測量方法——讓受試者直立,兩腳分開30~40厘米,用一根沒有彈性、最小刻度為1公釐的軟尺放在右側腋中線髂脊(俗稱胯骨)上緣與最低肋骨下緣連線的中點(通常是腰部的天然最窄部位),沿水平方向圍繞腹部一周,緊貼而不壓迫皮膚,在正常呼氣末測量腰圍的長度,讀數精確至公釐。
【摘自體重單位為千克
表1-1
成人不同身高和體重BMI值
(
——註
:
,
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身高單位為米
)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年4月)
表1-2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的體重指數及腰圍界限值表
比如,王某,男性,體重指數為25,腰圍測得89厘米,那麽按照上表,在「體重指數」欄中找到「超重24~27.9」橫行,在「腰圍」欄中找到「男:85~95」縱行,兩者交集為「高」,意思就是王某患與肥胖相關疾病的危險性為高。
從表1-2中可以看出,體重指數越高、腰圍越大的人患相關疾病的危險性越高。
體脂肪含量:對於特殊群體,如肌肉很發達的運動員的BMI值可能很高,按上述標準屬於肥胖,但實際上並不肥胖;而對於處在衰老時期的老年人,即使BMI值在正常範圍內,也有可能是肥胖,這是因為他們的肌肉組織不斷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增多的脂肪。所以,對於特殊群體,選擇測定身體脂肪的百分含量的方法更為準確。目前市場上的體脂肪儀就可以測量體重和體脂肪含量。一般,男性>25%、女性>30%則可診斷為肥胖。
運動不足
體力活動或者體育鍛煉可增加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可改善糖代謝和脂代謝,降低胰島素抵抗。運動量不足最明顯的結果就是肥胖。人體脂肪堆積越來越多,使得胰島不堪重負,糖尿病就發生了。研究表明,一般腦力勞動者糖尿病患病率高於體力勞動者。運動不足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越是活動量不足,越不想活動,不僅怕活動,而且怕動腦,哈欠連綿,喜躺思睡。
精神壓力大
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會引起機體某些應激激素大量分泌,比如腎上腺素分泌過多,這些激素都是使血糖升高的激素,也是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如果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導致這些激素長期大量地釋放,勢必會造成內分泌代謝調節紊亂,引起血糖、血壓的持續增高,最終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工作壓力較大的人,往往飲食不規律。如果錯過了吃飯時間,就會在後面的加餐中攝入過多的熱量,導致血糖、血脂、激素水平突然增高,飯後又缺乏運動,血糖長時間不能恢復正常水平。長此以往,容易發生糖尿病。
感染
糖尿病與感染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兩組疾病。糖尿病患者容易患某些感染。而感
染又可引起或加重糖尿病。感染可使糖尿病癥狀明顯,病情加重,使原有的糖尿病不易控制。尤其是1型糖尿病的發病與病毒感染有密切的關系。某些1型糖尿病患者,是在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後發病的。其機制在於病毒進入人體後,直接侵害胰島β細胞,大量破壞β細胞,並且抑制β細胞的生長,從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缺乏,最終引發1型糖尿病。
妊娠
妊娠次數與糖尿病的發生有關。多次妊娠容易使遺傳因素較弱或者具有易感體質者發生糖尿病。妊娠期,母體會大量產生多種有益胎兒生長的激素,但是它們也可以阻斷母體的胰島素作用,引起胰島素抵抗,最終引發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特殊型別。確定妊娠後,若發現有各種程度的糖耐量減低或明顯的糖尿病癥狀,不論是否需用胰島素或僅使用飲食治療,也不論分娩後這一情況是否持續,均可認為是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系高危妊娠,它嚴重危害母嬰的健康,因此準媽媽要特別註意。
糖尿病通常會出現哪些先兆癥狀
當發現以下任一情況,再參考是否有病因存在,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沒有原因的反復出現口渴、喝水多;比平時小便次數增加;夜晚多次起來上廁所;感到疲倦、想睡覺或沒有精神;看東西不清楚或看燈時有「暈輪」;久治未愈的皮膚病(腳氣、濕疹、神經性皮炎等);不明原因的消瘦。
糖尿病的診斷
糖尿病診斷應該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否有糖尿病;第二是哪種型別的糖尿病;第三是有無糖尿病並行癥。中國執行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9年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新標準:有糖尿病癥狀者,如多飲、多尿、多食、消瘦,凡符合以下三條之一可診斷為糖尿病:
1.隨機(一天中任意時間)抽查血漿中血糖含量≥11.1毫莫耳/升。
2.空腹血漿血糖≥7.7毫莫耳/升。
3.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兩小時血漿血糖≥11.1毫莫耳/升。
無糖尿病癥狀者,有兩次血糖測定結果達到以上標準,則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1-3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表
註:「隨機血糖」表示任何時候,不考慮距上一餐的時間抽取的血糖,若無典型癥狀,應在不同日期再測一次,均超過上表標準,方可診斷為糖尿病。
一旦確診為糖尿病,掌握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很重要,從而便於監測自己的血糖,觀察治療效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預防或延緩並行癥的發生。
糖尿病診斷檢查計畫說明
●尿糖
正常人尿液中只含有微量葡萄糖,尿糖定性檢查呈陰性;當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時,尿糖定性呈陽性。因此,定期尿糖檢查是早期發現糖尿病的必要檢查計畫。通常情況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水平。需要提醒的是,尿糖有時與血糖並不完全一致。比如,患者有腎小動脈硬化等腎臟疾病時,腎糖閾降低,即使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陽性;妊娠期女性腎糖閾常降低,即使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陽性。輕微的高血糖患者也可能出現「尿液中未測出尿糖,血糖值卻偏高」的情況。因為通常情況下,血糖值超過160毫克/分升後,血液中的葡萄糖才會排放到尿液中。
●血糖
血糖檢查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
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時未進食任何食物,飲水除外),早餐前采血所測得的血糖值,主要反映的是人體基礎胰島素分泌功能。
測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采血,采血不吃早餐、不運動。如果空腹抽血的時間太晚,所測的血糖值很難真實反映患者的治療效果,其結果可能偏高或偏低。
餐後2小時血糖是進餐後2小時采血測得的血糖值,反映的是人體胰島細胞的儲備能力(進餐後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
空腹血糖在6.1~6.9毫莫耳/升為「空腹血糖受損」(IFG),餐後2小時血糖在
7.8~11.1毫莫耳/升為「糖耐量異常」(IGT),IFG和IGT屬於糖尿病前期,應高度重視並及早幹預以防發展成為糖尿病。
註:有些患者主要表現為餐後血糖高,而空腹血糖正常。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是全天的,因此需測餐後血糖才能真正了解病情。
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映平均2~3個月的血糖水平,≥6.0%可認為血糖偏高。
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OGTT對隱性糖尿病診斷有幫助。正常人一次食入大量葡萄糖後,血糖會暫時升高,2小時後即可恢復正常,這是人體的「耐糖現象」。具體檢查過程:葡萄糖耐量試驗前先測病人的空腹血糖,隨後再口服75克葡萄糖,分別在30分鐘、60分鐘、120分鐘抽血測血糖。
正常糖耐量:空腹血糖<6.1毫莫耳/升;口服葡萄糖30~60分鐘達高峰,峰值<11.1毫莫耳/升;120分鐘時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即<7.8毫莫耳/升,尿糖均為(-)。此種糖耐量曲線說明機體糖負荷的能力好。
糖尿病性糖耐量:空腹血糖≥7.0毫莫耳/升;峰時後延,常在1小時後出現,峰值≥11.1毫莫耳/升;120分鐘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即>7.8毫莫耳/升其中服糖後2小時的血糖水平是最重要的判斷指標。因此,在實際套用中亦可簡化OGTT,即只取空腹和服糖後2小時標本測定血糖值,一般認為2小時值是關鍵性的。
有些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或雖偏高但還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但若服糖後2小時血糖達到甚至超過11.1毫莫耳/升,可診斷為糖尿病,這部份病人若不做葡萄糖耐量試驗,就有可能被漏診。
尿微量白蛋白測定
尿微量白蛋白測定是比較靈敏發現早期腎損傷的指標。糖尿病患者易並行腎損害,如不及時發現和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尿毒癥。在早期糖尿病腎病階段,尿常規檢查常為陰性,只有透過尿微量白蛋白檢測方能發現。
尿酮體檢查
酮體是體內脂肪代謝的中間產物。尿中的酮體是三種不同成分的總稱,它們是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羥丁酸。正常情況下這些酮體產生極少,用一般的常規方法檢測不出,因此正常人酮體定性試驗為陰性。而糖尿病患者血糖嚴重升高時,會引起體內脂肪大量分解,導致酮癥酸中毒,此時,尿酮體檢查就為陽性。若疏忽這一點,病人不能及時發現和救治,可導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
第二章糖尿病慢性並行癥的防治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障礙性疾病,透過內分泌激素的作用,疾病會影響全身各器官。有些人患了糖尿病後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認為只是一般的慢性病,其實糖尿病對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而且這種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和沒有並行癥癥狀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註意定期做必要的檢查和堅持正確的治療,極易出現各種並行癥,包括急性並行癥、慢性並行癥。急性並行癥需要緊急治療,嚴重者需進行急救(詳細見後面章節講解)。本章節重點講解糖尿病的慢性並行癥。
糖尿病的慢性並行癥有哪些
大血管病變
●心臟病變
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絞痛)和糖尿病心肌病。
●腦血管病變
包括腦梗死(缺血性)及腦出血,可出現偏癱。
●下肢血管病變
糖尿病大血管病變表現為周圍血管病變,易發於下肢,當同時合並有神經病變時,易引發感染,導致下肢壞疽或發生潰瘍(糖尿病足),嚴重時需要截肢。
微血管病變
●糖尿病腎病
該病一般分5期,Ⅰ、Ⅱ期無癥狀,Ⅲ期為微量蛋白尿期,此期是治療與預防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階段,如不能逆轉則進入第Ⅳ期(大量蛋白尿、高血壓、水腫)和第Ⅴ期(終末期腎病、尿毒癥)。第Ⅴ期的治療方法為透析和腎移植。
●神經系統功能檢查
包括視網膜病變和白內障,是非創傷性致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神經病變
神經病變可累及外周神經和中樞神經,會影響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表現出相應的癥狀。
糖尿病的慢性並行癥對人體傷害較大,預防措施仍是控制好血糖,減緩病情發展,如果出現並行癥,就應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減少致殘率。
糖尿病性眼病的防治
糖尿病對眼睛的影響
糖尿病對眼睛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以涉及虹膜、瞳孔、晶狀體、視網膜、眼肌等,但主要是白內障和視網膜病變,其中最常見的、對視力影響最大的當屬視網膜病變,簡稱「糖網」。「糖網」是糖尿病患者較早遇到的並行癥之一。據統計,病程在5~10年以上的患者,眼底病變的發生率達50%以上,特別是在患者血糖失控的情況下發生的機率更大。隨著病程的延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已成為中老年患者致盲的最常見原因。據統計表明,糖尿病眼病患者的失明率是正常人的25倍。「糖網」目前在中國的發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糖尿病病程5年,視網膜病變明顯增多,病程10年以上患者69%~90%會發生視網膜病變。
為什麽「糖網」會有如此高的發病率呢?究其原因,最主要就是病變早期患者並無明顯的癥狀,等到發現時病變已經持續好多年了,而且很多患者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病變已不可逆轉。糖尿病傷害視網膜小血管,當病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則出現視力下降,眼底出現微血管瘤、滲出、出血、水腫等,如不及時治療會進一步惡化出現新生血管、玻璃體出血、血管纖維增殖、黃斑出血滲出水腫,繼而視網膜脫落、眼球萎縮、視力喪失。
糖尿病性眼病早期防治是關鍵
由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對眼部的損害是不可逆的,因此早期預防是治療本病的重要環節。病變早期采取措施、控制血糖,采用中醫活血化淤藥物改善微迴圈,可大大提高該病的治療效果。
定期進行眼底檢查
糖尿病眼底病變共分為6期,前3期為單純性,經過有效治療尚有可能好轉或恢復,後3期為增殖性,治療重點只能是控制病情的發展惡化,盡量保存視力。早期病變發生時沒有任何癥狀。即使眼底病變已經到了3~4期,導致視物障礙,患者仍然可能沒有明顯眼部的不適感覺。因此,早期去眼科就診,定期散瞳查眼底,是避免視力喪失的重要途徑。
1型糖尿病患者發病5年後應每年檢查1次,發現眼底有改變者,應半年做1次眼底檢查或遵醫囑。
2型糖尿病患者從發病起應每年檢查1次;如有眼部異常感覺,如視力減退、視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飛動,視物變形不穩定,雙眼的視力範圍縮小等,則應隨時到醫院檢查。
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如果糖尿病患者已經有了眼部的並行癥,必須遵循醫囑按時用藥並做必要的檢查,切不可隨意中斷檢查治療,那樣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對眼底病變已發展到中期的患者,應積極鼓勵他們改用胰島素治療,以獲得最佳療效,延緩病情的進展,甚至使其視網膜病變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維生素和血管活性藥物。
消除危險因素的影響
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素有:糖尿病病程長、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妊娠、腎病、吸煙、肥胖和遺傳等。要預防眼部病變,就要積極治療糖尿病,使血糖得到滿意的控制。同時,控制血壓、血脂,體形肥胖者一定要控制體重,盡量延緩糖尿病眼部病變的出現。
糖尿病合並心血管病的防治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並行癥之一,據統計70%~80%的糖尿病患者最後死於心血管並行癥或伴發病。糖尿病對女性患者心血管系統的損害尤為嚴重,冠心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心臟伴發病,中國住院糖尿病患者中,同時患冠心病率高達30%~38%,病死率也增高5~6倍。
糖尿病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機率明顯高於非糖尿病患者,超過1/3的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肌梗死時並無胸痛癥狀,稱為無痛性心肌梗死,因而不易被診斷,以致被延誤治療。此外,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異常,有30%~40%的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發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為非糖尿病者的2~4倍(男性)和4~8倍(女性)。
積極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機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是導致多個系統的組織和器官發生病理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並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血糖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首要任務。但是,應註意不是血糖越低越好,血糖過低更易導致心血管細胞損傷,一般保持空腹血糖在7毫莫耳/升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在10毫莫耳/升以下即可。
積極控制血脂
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狀態下,往往還伴有脂質代謝的紊亂,受損的動脈更容易受到脂質的沈積而發生粥樣硬化。動脈硬化如果累及冠狀動脈,就會出現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冠心病。因此,糖尿病患者飲食宜清淡低脂,一旦出現血脂增高,一定要積極透過藥物降脂。
積極改善血黏度
高血糖、高血脂易導致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呈高凝狀態,此時血流速度必然會慢,嚴重時可影響人體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如同時有血管內膜粗糙(動脈粥樣硬化),血小板就易聚集破裂形成血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如堵塞冠狀動脈,就會引起心肌梗死。
另外,心肌長期缺血缺氧也會導致心肌組織變性、心肌收縮無力,支配心臟的自主神經功能鈍化、喪失,患者就會出現心力衰竭或心律不整。
改善血黏度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飲水,因此,一旦飲水充足,體內水分得到補充,黏稠的血液便立刻被稀釋。比如,早晨起床後、三餐前、飯後1小時和睡覺前,飲水200毫升,最好是飲用20~25℃的白開水或淡茶水,其張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和細胞組織液,更易於機體吸收利用。
積極控制血壓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的重要誘因,也是可獨立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因素。高血壓要早檢查、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控制好血壓,可降低心臟負荷,減輕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腦供血,防止心腦血管病的發生。一般來說,血壓穩定在130/80公釐汞柱最為理想。
糖尿病合並高血壓的防治
心腦血管疾病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而高血糖和高血壓又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往往會合並行生高血壓。
中國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壓發生率比年齡匹配的非糖尿病人群約高2倍。
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高血壓的時間和表現不同。
1型糖尿病患者常於糖尿病患病數年後發生高血壓,常反映糖尿病腎病的進展。1型糖尿病患者最終有30%會並行高血壓。
2型糖尿病患者,常在診斷糖尿病同時甚至在發現糖尿病之前即可出現高血壓,有20%~60%的患者並行高血壓,其中,男、女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病率分別為40%和53%。2型糖尿病血糖越高,血壓也隨之升高,尤其是餐後血糖升高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胰島素抵抗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縮,血液迴圈阻力增高,血壓上升,高胰島素血癥可提高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使血容量增加,還可使血管壁增厚,彈力降低,導致血壓上升。由於兩病並存,互為影響,會加速心、腦、腎和視網膜病變的發生與發展。因此,加強糖尿病高血壓的防治研究,並積極的降壓治療十分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學會【關於高血壓處理指南】規定:凡是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都定位為高危或極度高危人群,一經發現,必須立即服用降壓藥治療,並將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120/80公釐汞柱)。美國糖尿病協會規定:糖尿病患者合並高血壓者,血壓要求降至<130/80公釐汞柱,若有尿蛋白>1.0克/24小時者,應將血壓降至<125/75公釐汞柱。總之,糖尿病合並高血壓者,降壓趨向更嚴格,以降低對心、腦、腎及眼底視網膜的損害。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壓的註意事項
1.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微量蛋白尿,必須盡早地采用降壓治療,以緩解腎臟壓力,促進腎功能的恢復,延緩病變進展。
2.降壓藥物種類較多,一定要在醫師的指導下,合理地選擇降壓藥物。
3.不要盲目追求降壓效果,要結合自身情況,以不出現明顯的不適為度,如胸悶、頭暈或蛋白尿增加,說明腎功能已受損。此時的血壓如果在150/90公釐汞柱以上,必須馬上降壓。
4.糖尿病合並高血壓的病情比較復雜,單純依賴於藥物治療,不是最佳治療方案,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來對待,「限鹽、減肥、戒煙、放松、運動」,是綜合防治糖尿病合並高血壓的重要基礎措施。
糖尿病患者如何選擇降壓藥
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是糖尿病患者首選的降壓藥物。這類降壓藥有苯那普利、依納普利、賴諾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其特點是:
1.有保護心臟、腎臟等重要器官的作用。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可以抑制軔脈平滑肌細胞增殖,延緩或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減輕或逆轉左心室肥厚及改善心肌功能的作用。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可以改善腎功能,減少尿蛋白排出量,不過藥物的用量應嚴格掌握,應根據患者的血肌酐水平決定如何使用這類藥物。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可以保護腎功能,對早期糖尿病合並腎病者,降低微量蛋白尿效果明顯,可延緩糖尿病性腎病患者腎功能惡化。
2.具有保鉀作用。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和排鉀利尿劑同時套用不需增加含鉀藥物或合用保鉀利尿劑。
3.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的安全範圍寬,不良反應較小。在血壓下降時,保持或增加重要器官心、腦、腎的血流灌註。
4.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既能降壓,又可提高肌肉和脂肪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且不影響糖和脂肪的代謝。
特別提示:套用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應註意的問題:雙側腎動脈狹窄或僅有單側腎動脈狹窄的病人,不宜套用;妊娠婦女不能套用;套用藥物時必須密切觀察尿蛋白的變化;防止高血鉀癥,特別是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易出現;有部份病人服用藥物後會出現咳嗽;不能突然停藥,突然的停用藥物會造成血壓反跳性升高。
合理聯用降壓藥才能取得好效果
臨床研究證明,並行高血壓的糖尿病患者有60%~70%的人服用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後,達不到理想的降壓效果,需要兩種以上降壓藥聯合套用,才能將血壓控制到理想標準。下面提供幾個聯合使用方案供參考:
1.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加鈣拮抗劑(長效或緩釋心痛定、伲福達、拜心通、絡活喜等)。
2.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加血管收縮素Ⅱ受體拮抗劑(如氯沙坦、厄貝沙坦等)。
3.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加血管收縮素Ⅱ受體拮抗劑加鈣拮抗劑。
4.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加鈣拮抗劑加小劑量噻嗪類利尿劑(如雙氫克尿噻12.5毫克)。
5.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加小劑量噻嗪類利尿劑加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如倍他樂克或氨酰心安等)。
6.固定復方制劑,如海捷亞(含氯沙坦、雙氫氯噻嗪)、北京降壓0號(含利血平、雙氫克尿噻、氨苯喋啶、雙肼屈嗪、利眠寧)等。
糖尿病合並高血壓患者降壓藥使用禁忌
糖尿病合並高血壓患者不要自己私自隨便服降壓藥,尤其不要選用普奈洛爾(心得安)、倍他樂克等屬於β受體阻滯劑的藥物。β受體阻滯劑不影響胰島素的降血糖作用,但對正在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使用β受體阻滯劑能延緩胰島素引起低血糖反應後的血糖恢復速度,即產生低血糖反應,故糖尿病患者或低血糖患者應慎用此類藥品。另外,β受體阻滯劑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影響脂質代謝,加重降糖藥引起的低血糖反應,甚至對心臟功能產生不利的影響。
在選用利尿劑時盡量不要服用雙氫克尿噻,以免引起血脂、血糖升高,利血平、可樂寧對糖尿病患者有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副作用,長期服用利血平或復方制劑,可誘發陰莖勃起功能障礙。
總之,糖尿病合並高血壓的患者一定要遵醫囑套用降壓藥物。同時,加強飲食、運動、改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血糖、血壓自我監護,綜合治療與護理才能達到改善遠期預後和保護機體重要器官功能的目標。
糖尿病性腎病的防治
糖尿病性腎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並行癥,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性腎病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變的一部份。高血糖導致腎小球高濾過的條件下,與腎某種轉換酶的作用,使腎小球基底膜糖蛋白合成增加並沈積,引起基底膜增厚和通透性改變,系膜內基膜樣物質增加。於是臨床出現蛋白尿、腎病症候群、高血壓以及腎功能不全。如果早期糖尿病腎病能被及時診斷,進行有效的幹預治療,則有希望阻止病情發展或延緩其發展速度;反之,一旦發展到臨床期糖尿病腎病或晚期糖尿病腎病,則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沈重的經濟負擔。
調查研究顯示,已發生腎臟病變的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倍增,且壽命明顯減短。
糖尿病腎病的發展過程
腎病的進展是漸進性的,一般分五期。
●腎病Ⅰ期和腎病Ⅱ期
腎病Ⅰ期為腎小球高濾過期,腎病Ⅱ期為正常白蛋白尿期。腎病Ⅰ期、Ⅱ期患者本人無自覺癥狀,常規尿檢很難發現。即使尿檢時存在微量白蛋白,腎小球的功能也基本正常,患者不會有任何異常感覺。
●腎病Ⅲ期
腎病Ⅲ期為早期糖尿病腎病、微量白蛋白尿期。Ⅲ期的糖尿病腎病病人,可以消除微量蛋白尿,逆轉至Ⅱ期甚至是Ⅰ期。
●腎病Ⅳ期
腎病Ⅳ期為臨床糖尿病腎病或顯性糖尿病腎病期,此時腎功能幾乎喪失,出現持續性蛋白尿、腎小球濾過率明顯下降等癥狀。
●腎病V期
腎病V期是腎功能衰竭的末期,由於腎功能基本完全衰竭,必須依靠人工透析來維持患者生命。
從Ⅲ期發展至腎功能衰竭狀態需數年時間,發展至末期又需要幾年時間。從開始發病算起病程可長達30年。一般不會急性發病、惡化。
當患有糖尿病腎病時,只有在Ⅲ期之前可透過恰當的治療,消除微量蛋白尿,逆轉至Ⅱ期甚至是Ⅰ期。因此,糖尿病腎病的治療重在早期治療,應根據需要及時進行微量白蛋白尿檢,同時,也說明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尤為重要。
目前,對於糖尿病腎病有效的治療應在前三期。在這三期中,中西醫結合治療有明顯優勢。
定期監測微量尿蛋白是及早診斷糖尿病腎病的重要手段
微量蛋白尿是早期糖尿病腎病診斷和防治的重要指標。微量蛋白尿是尿中白蛋白的排出量高於正常人水平,但又低於用常規尿蛋白檢測的方法所能檢出的水平。若患者出現微量蛋白尿應該在6個月中反復再查2次。如果均顯示有微量蛋白尿,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成立,並應給予積極的治療。
一般來說,病史在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微量蛋白尿測定。由於2型糖尿病大多起病隱匿,很難確定患者確切的發病日期,所以,一旦診斷為2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測定應被列為常規檢查計畫定期檢測。微量蛋白尿的出現預示著糖尿病患者將在一定時間內發展為臨床期糖尿病腎病。微量蛋白尿不僅是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重要依據,而且還能反映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的廣泛性。
長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高血糖是引起腎病的重要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堅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盡可能使三大物質代謝恢復正常。血糖控制好了,可以使腎臟的早期病變恢復。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註意減少蛋白質攝入量,不僅可以減少尿蛋白的排出量,對腎功能不全也非常有利。一般糖尿病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不超過30~40克。應選用優質蛋白質,如牛奶、雞蛋、肉類。
積極治療高血壓
長期的血壓增高會導致腎小球動脈的肌內膜增厚及腎小球動脈玻璃樣變,使血管腔狹窄造成堵塞,引起腎小球缺血,造成腎臟細胞損傷或壞死,引起腎臟功能障礙。
糖尿病患者並行高血壓時,治療高血壓比治療高血糖更為重要,盡量要使血壓下降到120/80公釐汞柱,但兩者要同時進行。一旦患者血壓控制下來,尿蛋白排出也會隨之減少,而且也可以使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改善腎功能。
目前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張腎病時選用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該制劑透過抑制血管收縮素I變成血管收縮素Ⅱ,使機體內水鈉瀦留減少,血管擴張,外周阻力降低,從而使血壓下降,同時對心臟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另外,使腎小球供血改善,減輕了腎小球進行性損害,改善了腎功能。
糖尿病合並神經病變的防治
神經病變是各種糖尿病並行癥中最容易出現的病癥,也是最早出現並會對全身造成影響的病變。病變的發生主要同血糖值、病史有關。在診斷確定1年內約有10%的患者合並神經病變,患病時間超過25年的糖尿病患者,神經病變的發生率則高達50%。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分類
糖尿病神經病變可分為末梢神經病病變、自主神經病變、運動神經病變等多種型別。不但使患者殘疾率、病死率大大提高,而且給治療、護理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視。如果患者出現腿腳無力、皮膚疼痛、感覺減退甚至消失的癥狀,就很可能是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當然,神經病變累及的器官、組織較多,表現會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末梢神經病變
末梢神經分布於人體各部位,按其功能可分為感覺神經末梢和運動神經末梢兩類。感覺神經末梢具有感受冷、熱、痛、觸等功能。當患者出現末梢神經病變時,會對上述刺激變得過敏或者不敏感。有時候即使沒有外界刺激,也會感到疼痛、發冷、發熱、麻痹,癥狀程度不一。末梢神經病變患者需要特別註意的是疼痛感覺的消失或減弱,因為這有可能導致糖尿病足。
●自主神經病變
由軀體神經分化、發展形成,功能上獨立的神經系統,特別是具有不受意誌支配的自主活動,因此,被命名為自主神經系統,另外也稱不隨意神經系統或植物性神經系統。自主神經是支配人體的消化器官、心臟、排尿系統等與人的意識無關的自主工作群組織的神經。相應地,當自主神經出現病變時會導致相應組織、器官的功能整體降低。例如嚴重的便秘、腹瀉、心律異常、排尿功能障礙、勃起功能障礙等都屬於典型的癥狀。當心律異常時甚至還可能造成猝死。與末梢神經病變相比,自主神經病變患者出現的癥狀更容易與其他病因混淆,從而難以發現病變的存在,所以更要多加註意。
●運動神經病變
在末梢神經病變的同時,腦中樞發出的「肌肉運動」指令傳遞給末梢神經的運動神經也同樣會受到損害。只是發病比例不如末梢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那麽高。運動神經功能主要是產生和控制身體的運動和緊張。當運動神經受到損害時,不僅會影響肌肉協調運動,而且會導致肌肉力量下降、肌肉萎縮、收縮無力、無法自主站起。如果面部肌肉或眼球運動肌肉產生麻痹,可能會出現面部歪斜、斜眼。
●常見神經病變及癥狀
異常出汗:天氣炎熱或吃飯時頭頸部大量出汗,甚至大汗淋漓,然而下半身卻無汗。
體位性低血壓:突然站立時腦部血壓變化,易產生暈眩、頭暈。
胃腸病變:消化功能不良,有嘔吐、惡心感,食欲不振。常出現胃排空遲緩、糖尿病性腹瀉與便秘,有的糖尿病患者表現頑固性腹瀉或便秘等。
膀胱病變:即使膀胱內有尿也無尿意,無法排尿,排尿不盡,可發生尿失禁。
生殖系統:男性糖尿病患者出現性功能勃起障礙的發生率較高,同時男性患者因膀胱內括約肌松弛,可致逆行射精,故常導致不育。女性患者可出現月經紊亂,可致不孕。
手足麻痹、疼痛:手指、腳趾尖感覺麻痹,或者手腳感覺發冷。
痙攣:小腿肌肉容易出現痙攣,而且在放松或睡眠時比運動時更容易出現。
面部神經麻痹:無法良好進食、嘴角歪斜、流口水等癥狀。
眼肌麻痹:眼睛運動肌肉麻痹,出現對眼癥狀。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早期治療和預防
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的主要特點就是病程越長,治療起來越困難。因此,早預防、早發現是治療的首要任務。
●神經系統功能檢查
一般來說,糖尿病發生神經病變的患者都會有自覺癥狀,但仍有一部份病變患者沒有自覺癥狀。因此,醫生除了詢問患者,還會根據情況進行神經功能檢查,來確認是否存在神經病變,判斷是否發病。最常用的檢查方式是檢查膝腱、跟腱反射是否正常。除此之外,末梢神經功能檢查包括運動神經傳遞速度檢查、感覺神經傳遞速度檢查、觸覺、痛覺、溫度感覺檢查、振動感覺檢查等。在自主神經功能方面,應根據需要檢查消化道、心血管系統、膀胱功能等是否存在異常。
●應嚴格控制血糖
這是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關鍵和基礎。治療時,要求血糖穩定在理想水平,若口服降糖藥不能使血糖降至滿意的水平,必要時可註射胰島素。
●藥物防治
出現末梢神經病變者,可以使用改善局部微迴圈的藥物,以促進損傷的神經組織修復,比如選用凱時註射液(一種新型的前列腺素E的脂微球制劑)10微克靜脈註射,每日2次,連續使用2~3周,麻木、刺痛等癥狀多可明顯緩解。也可以使用一些神經營養藥物,如肌內註射、口服甲基維生素B2或彌可保等。
如果患者出現胃動力下降,日常飲食應少量多次,並配合套用胃動力藥物治療,如胃復安、嗎丁啉或西沙比利等。
如果患者出現頑固性腹瀉,可用次碳酸鉍、復方苯乙哌啶、易蒙停等止瀉藥,也可用中藥附子理中丸等藥物。
如果患者出現無法排尿(膀胱尿瀦留),用中醫按摩手法,用掌指部,在病人膀胱前壁、底部輕柔按壓數十次,能增強膀胱平滑肌收縮功能,常可促使排尿。也可以均勻用力點壓關元、氣海、中極等穴位,同時囑患者用力,使尿被逼出。
對於尿瀦留時間較短,膀胱充盈不嚴重的患者可以熱敷恥骨上膀胱區及會陰,常有很好的療效。癥狀較重患者可用氨甲酰膽堿0.25毫克皮下註射,必要時留置導尿。
如果患者出現體位性低血壓,日常活動應註意動作要緩慢,避免猛起身、猛站立。
●註意生活細節,減少損傷發生
糖尿病患者神經感覺相對遲鈍,因此,每天睡覺前仔細檢查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尤其是四肢,若失真傷或感染問題應及時處理,不要延誤。清晨起床後要仔細檢查鞋子,確信鞋內沒有異物後再穿,不要穿拖鞋、高跟鞋,盡量穿鞋底松軟、透氣性較好的運動鞋。
若糖尿病患者是從事較易受到傷害的工作,如煉鋼、裝卸或焊接等工種時,更要註意自我保護,以免皮膚暴露部位或者身體受力部位受到傷害而無知覺。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