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危機總理」梅克爾,她是普亭和西方世界溝通的橋梁

2021-09-26體育

本刊記者/曹然


2021年7月22日,梅克爾在德國柏林。圖/IC
「告別之旅」的最後一站,梅克爾選擇了巴黎。

9月16日,梅克爾到訪愛麗舍宮,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共進工作晚餐。沒有輕松的話別,兩人談論了氣候變遷問題、對華政策、歐盟未來,以及最新的阿富汗危機。

67歲的梅克爾擔任德國總理已長達16年,被稱為「危機總理」。三年前,她決定放棄參加今年9月26日的聯邦議會選舉。按照程式,這也意味著放棄了連任總理的機會。梅克爾說,她會休息一段時間,不接受任何工作。

「這個時代動蕩不安,歐盟連續遭遇難民危機、烏克蘭危機、歐元危機、脫歐危機、新冠疫情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梅克爾的主要傾向就是穩中求進,希望歐洲在波濤海浪之中不要分裂沈淪。」德國波昂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終身講座教授辜學武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辜學武認為,梅克爾並非強勢的領導者,卻以審慎、親切的獨特作風基本實作了目標。但梅克爾也留有遺憾。會見馬克龍時,她剛從巴爾幹半島回來。最近七年,柏林一直力推歐盟向巴爾幹地區「東擴」,但在法國等成員國的阻撓下未果。9月14日在貝爾格勒,梅克爾依依不舍地說,塞爾維亞等國加入歐盟「符合歐盟的地緣戰略利益」。

歐美主串流媒體將梅克爾視為普亭和西方世界溝通的橋梁,以及「川普周期西方世界的領袖」。不過,哈貝馬斯等一些德國知識分子則批評,在推動歐洲一體化方面,梅克爾做得還不夠。

「從未有退步的時刻」

2005年, 51歲的物理學博士梅克爾成為德國新一屆聯合政府的總理。德國媒體將她稱為「三重外來者」:女性、科學家、東德人。每個標簽,都從未屬於總理府的主人。


2005年11月22日,梅克爾宣誓就任德國聯邦政府總理。圖/視覺中國
當時德國剛建立「二戰」後的第一個移民制度體系,土耳其剛開始入歐談判,這兩個問題在未來十余年困擾歐洲。此外,歐盟憲法也面臨「死亡」:在歐元區和歐洲人權體系落地後,歐盟25國領導人於2004年10月簽署【歐盟憲法條約】,但在次年的國內公投中,法國、荷蘭民眾都反對「歐洲憲法」。自400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以來,基於該和約誕生的現代主權理論約束了國際合作的邊界,人們對超國家政治實體表示懷疑。

梅克爾提出了「政治聯盟」的替代方案,將歐盟解釋為一個靈活的政治框架,各國透過讓渡部份主權換取共同利益,但每一個政府都能透過復雜的一票否決機制直接影響「政治聯盟」的決策。

這個方案的突破性,主要體現在梅克爾的執行力上。2007年伊始,德國成為歐盟輪值主席國。3月,全體成員國政府透過【柏林宣言】,約定在年內簽署「歐洲憲法」的替代性條約。12月,【裏斯本條約】如期形成,如今歐盟的決策體系及入歐、脫歐程式正式建立。

身為談判主持人,梅克爾並不認同條約在關鍵爭議上語焉不詳的文本細節。【裏斯本條約】實施僅一年,德法政府就釋出了一份倡議修訂條約的宣言。條約草案按照英國等國提出的要求進行了調整,甚至為了安撫波蘭政府在最後時刻增加了一個歐洲法院的波蘭人常設職位。但正如梅克爾後來強調的,對於當時沒有統一法律框架、沒有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的歐盟而言,「【裏斯本條約】對歐洲的穩定有重要作用」。

這是梅克爾解決的第一個危機。條約落地的過程中,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按照【明鏡】周刊的說法,梅克爾隨後的執政期經歷了和歐洲命運息息相關的 「七大戰役」:2010年開始的歐元區債務危機;2015年的難民危機和隨之而起的本土反恐難題;2016年到2020年的「川普周期」;2016年開始的英國脫歐行程;與俄羅斯關聯甚密的喬治亞和烏克蘭危機;以及跨越其任期的土耳其入歐問題。

梅克爾為何能在危機中「常勝」?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政治學教授齊勒爾指出,難點不是【裏斯本條約】談判中的那些妥協,而是如何確保所有妥協都符合德國的利益。梅克爾上台前,作為「二戰」戰敗國的德國在歐洲一體化決策中一直有妥協的傳統,梅克爾的政壇恩師、前總理科爾回憶,德國政府往往把「在先權」讓給法國,有時德國原創的想法也是交給法國提出。

從德國國內政壇來看,梅克爾16年組閣都是聯合政府,深知妥協之道。出任總理之初,梅克爾領導的第一大黨和聯合執政的第二大黨票數相差無幾,她無權自己決定內閣人選。而在出任總理之前,梅克爾也是內閣中排名靠後的婦女部長和環境部長。

前財政部長施泰恩布呂克說,梅克爾在決策中過於小心謹慎,可能和年輕時在東歐的生活經歷有關。英國前首相柴契爾、特蕾莎·梅在學校裏愛爭第一,坐車也要坐頭排,梅克爾則寧願坐在教室中間。遊泳課上,梅克爾全程坐在岸邊,直到最後才入水。

2005年釋出的首份施政說明中,梅克爾首次提出「基於德國利益的外交和歐洲政策」。物理學家出身的她精於計算,透過民意調查決定政策取向。德國媒體統計,總理辦公室平均每年要委托民調機構進行150多項政策民調。

十年後,對德國民意的判斷能力決定了梅克爾是否還能繼續執政。面對難民潮,一些歐盟成員國準備關閉歐盟內部邊境,人道危機即將在歐洲心臟地帶爆發,梅克爾必須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做出決定。「我們能做到,」在歐盟內部沒有達成一致、沒有同聯合政府充分商議的情況下,梅克爾決定「接納難民數量不設上限」。此後的半年,超過一百萬途經中東、北非、巴爾幹地區的難民湧入德國。

梅克爾後來承認,當時政府未準備好應對這麽多難民。一系列治安事件由此發生。2017年大選中,反對接納難民的極右翼選擇黨首次參選就獲得12.6%的得票,一躍成為議會第三大黨。但另一方面,執政聯盟依然得到53%的選民支持,只有約4%的原支持者轉向選擇黨。2020年的民調顯示,60%的德國人認為政府很好地應對了難民危機。

「不管有沒有難民危機,德國社會中所謂的極右勢力、新納粹分子、排外的力量,總是有10%左右的支持者,這是一個‘基本盤’。」辜學武指出,考慮到大多數人支持接納難民的立場,如果梅克爾當時做出相反的決斷,才會真的導致執政危機。

齊勒爾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德國知識分子常指責梅克爾過於關註一個個具體危機,而不是為歐盟的未來繪制藍圖,但梅克爾在應對危機時始終有一條主線:在捍衛德國利益的前提下,增強歐盟自身的競爭力。


2014年7月6日,梅克爾存取中國期間,在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考察。圖/中新
梅克爾的歐洲顧問邁耶-蘭德魯特分析了歐盟成員國讓渡給布魯塞爾的主權以及各國政府保有的權力,發現導致歐債危機等問題的制度缺陷都出現在國家層面。此後,梅克爾常在公開演講中參照一組數據:歐洲有世界人口的7%,經濟產出的25%,社會福利支出的50%。而她的幕僚們則更明確地將矛頭指向負債累累的南歐高福利國家。

蘭德魯特向梅克爾提供了兩種選擇方案:要麽重新開機憲制行程,透過「歐洲聯邦」獲取更多的政策決定權,要麽透過歐盟的框架迫使「制度落後國家」改革。梅克爾選擇了後者。她力推歐盟於2012年引入新的財政規則,想獲得債務救濟的成員國政府必須學習德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改革措施,以削減預算赤字和進行結構性改革來換取德國政府的援助。

在此之外,梅克爾堅決反對歐洲債券構想或任何將歐盟成員國債務共同化的主張。直到新冠疫情的到來改變了她的思路,同意讓渡金融主權,用德國的信用為歐盟債券背書。

梅克爾的最新決策在德國引發了激烈爭議,成為本次選舉的熱門話題。齊勒爾指出,這反映著德國社會的「歐洲觀」逐漸發生變化。以往占主導地位的「情感效忠」和「歷史包袱」仍在,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經濟學和國家安全視角看待德國與歐盟利益的分歧之處。

「梅克爾的歐洲政策,總體上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因為歐盟的嘗試是史無前例的。」辜學武說,從促成【裏斯本條約】簽署到讓渡金融主權,16年來梅克爾的政策調整「從未有退步的時刻」,一直朝著一個更加一體化、成員國讓渡主權更多的歐盟小步邁進。

「歐洲的靈魂是寬容」

「當時,我看到了正在建立的墻,」2013年2月,梅克爾在慕尼黑安全對話會上回憶起修建柏林墻時的景象,那時她只有7歲。梅克爾接著說,那時沒有人認為應該為了保護東德人的自由而進行軍事幹預,但她「理解這一點,因為這是現實評估,這種幹預不會導致成功」。

參加那次慕安會的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後來回憶稱,當時梅克爾對他很失望。面對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沖突危機,拜登試圖遊說歐洲各國在軍事上援助烏克蘭,但梅克爾否決了這個提議,然後用柏林墻的故事解釋她的理由。

「歐洲的靈魂是寬容,」在另一次演講中,梅克爾說,「我們花了幾個世紀的時間才明白這一點。在此之前,我們彼此迫害,將各自的國家毀於一旦。」

在東德長大的梅克爾熟悉德國和俄羅斯在歷史、移民和能源問題上的微妙關系。她會說俄語,曾在德國從事克格勃工作的普亭會說德語,兩人在會晤時都曾使用對方的語言,以確保沒有誤解。美國媒體稱,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梅克爾每年打給凱瑞姆林宮的電話,比打給白宮的更多。梅克爾因而被視為普亭與西方世界溝通的橋梁,同時似乎享有某種特權,可以直言不諱地批評普亭,甚至主動中斷和莫斯科的聯系,而俄羅斯領導人依然對她表示尊敬。

而在另一邊,當美國總統拜登今年6月存取歐洲時,梅克爾拒絕在對俄、對華政策上與美方保持一致。白宮人員披露,在G7峰會的最後一晚,梅克爾依然與拜登討論聯合聲明的措辭,以期減少對中國和俄羅斯的攻擊。

在辜學武看來,這才是梅克爾繼任者最難以學習的內容:在「大環境都一樣」的情況下,梅克爾以自己獨特的處世之道和廣闊的政治視野,獲得不同性格、不同年齡段的世界主要國家領導人的「一致尊敬」,從而實作自己的外交目的。

2021年7月,梅克爾成為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第一位存取白宮的歐洲領導人。拜登稱她為「偉大的朋友,我的私人朋友,也是美國的朋友」。梅克爾表示珍視與拜登的友誼,並感謝美國在「二戰」後對德國的援建,但她未在俄德天然氣管道「北溪二號」計畫等問題上做出讓步。

美國媒體認為,梅克爾能在歷任美國總統那裏維護德國和歐洲的利益,是因為她和美國政治人物不同,從不把自己的私人生活帶入工作,因而能和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


2021年8月20日,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總統普亭(左)歡迎到訪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梅克爾當天在與俄總統普亭會談後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表示,這是她的「告別存取」。圖/美聯
私下裏,梅克爾愛聽歌劇,年輕時熱愛披頭四和滾石樂隊,愛看東德老電影【保羅和寶拉的傳奇】。電影描述了一成不變的辦公室官僚生活被婚外情打破。梅克爾稱不認同這樣的愛情,但被影片中真實生活和詩意的結合所震撼。

在國際舞台上,不論受到怎樣的攻擊,梅克爾從不粗暴回應。【經濟學人】指出,梅克爾認為攻擊是針對她的工作而非她個人,憤怒是一種浪費的情緒,她只冷靜地闡述事實。即使在普亭放出他的拉布拉多犬接近怕狗的梅克爾,梅克爾也只是對下屬說:「他需要這樣做,以證明他的強大。」

辜學武則指出,除了利用德國和歐盟在國際社會中的特殊地位外,梅克爾個人的行事風格有兩個特點:對西方國家不掩飾自己的真實主張,坦率溝通;對非西方國家則從不采取說教的方式,而是透過「自我反思」式的話語,引導對方領導人接受德國和歐洲的立場、價值觀。

梅克爾在基民盟的接班人拉舍特也主張和俄羅斯保持「互相理解」,但相比梅克爾,拉舍特更樂於出現在公眾面前,常在自己的媒體專欄上直接批評其他政治人物,言辭激烈。

另一方面,隨著拜登執政後美國「重返歐洲」,德國新政府的自主外交空間也愈發有限。當前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重點是戰略自主,擁有核武器的法國政府主張歐洲逐步脫離在國防領域對美國的依賴,但梅克爾在任內始終抵制這一動議,以維護和華盛頓的軍事同盟關系。

在梅克爾離任前夕,德國左翼政黨和極右翼政黨都試圖改變她保守漸進的外交和歐洲政策。身為已卸任的基民盟領導人,梅克爾明確反對聯合執政的社民黨同左翼政黨形成同一個政治陣營,卻無法改變民調中社民黨總理候選人肖爾茨領先基民盟的拉舍特的局面。

不過,分析人士對德國未來的外交和歐洲政策多表示樂觀。辜學武認為,即使不能說梅克爾重塑了德國社會對歐洲的看法,至少她維護了大多數德國人對歐洲一體化的積極態度。肖爾茨之所以在聯邦議會選舉進入沖刺階段時民調領先,正是因為他長期擔任梅克爾的內閣副手,在選舉中將自己扮成「梅克爾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