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內籃球運動員太早進行專項訓練了。
有人問,進行專項訓練難道不是越早越好嗎?
當然,越早打籃球越好,可以磨練基本功。但太早只打籃球,不太好。
國內的籃球選材,很多都是青少年看到好苗子,然後選入專業隊練籃球。
籃球這個運動,是有特定運動規律的,所需要運用的肌肉群,也有特定性。過早地進行籃球專項訓教,會導致球員在青少年時期(打造身體素質的黃金時期),缺少對整體身體素質的提升。可能打籃球運用得多的肌群,協調角度就被強化。而一些用不太到的肌群就被忽視了。
所以你會發現我們國家的很多大個子運動員,協調性和核心力量欠缺,因為從小到大的籃球訓教,用不到這些。
我們國家的很多小個子球員,身體單薄,因為從小到大的比賽環境,對此沒有要求。
在看國外運動員,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幾乎熱愛各種運動。
(20220917補充,小將趙維倫在義大利出了打籃球還打專業的水球,對上肢力量,協調性,呼吸能力能額外強化,在水裏還能保護膝關節。這就叫專業!而且是他為了提升籃球水準,主動選擇水球運動的,國內很多球員連愛好籃球都談不上吧)
往往是有多種運動愛好的球員,發展得好。除了打籃球,同時打橄欖球,打排球,踢足球,遊泳,打手球,還有打高爾夫的。因為各種不同運動對人體的需求,不同,綜合身體素質得以全面提升。包括青少年時期足夠大的運動量,直接強化了球員的身體素質。
等到成年了,更多cba球員已經缺乏針對性的身體強化的條件了。(包括體能,肌肉,還有飲食的規劃。)
沒有好的身體素質打底,到了成年想練,都練不成塊兒。我舉幾個例子。
首先是鄒雨宸,屬於國內不錯的大個子了。在八一出道的時候,就感覺他沒啥肌肉線條。大傷過後,感覺就更胖了。圓圓的。按理說,運動員的運動量這麽大,為什麽cba還是有很多一眼看去就體脂率很高的球員(內線)。類似的還有原來也是八一的雷蒙。付豪。王哲林這兩年也胖了。
有些身材適中的內線,也沒有肌肉形狀。大鳥和胡金秋算好的了。現在國內叫上名字的內線,劉傳興,淘汗林,沒一個身形好的。
魔鬼精肉人就荔枝佬一個人,而且他年紀還這麽大了。當年看到李慕豪的時候真的驚艷,感覺下一個經肉人就是他了,可惜他壓根就不會打籃球。
年輕一輩就沒有一個好好練身體的嗎?連張震麟這種身體都能稱得上是勁爆了?!金金也沒有很好的肌肉線條啊其實。
當然,職業球員,肯定有力量,有肌肉。但是在肌肉外面掛著一層脂肪。肯定會影響運動效率的吧。
這種身材,加上缺乏合理的協調性訓練,就導致這些內線就很笨重,異常笨重。約基奇也胖,但是他的協調性是頂級的(有數據測量約老師跳得不高,但他彈速是頂級的。而且他選秀後沒有直接打nba,而是用一年去針對性地提升了身體)。
看看nba裏面,我就不舉天生魔鬼肌肉小喬丹這樣的例子了。就舉一個當年比較一般的球員是怎麽成長的。就我們熟悉的卡佩拉。當時在火箭身材其實也一般,順位沒有很高,也沒有很強的能力。但這兩年在老鷹,傷停一年後回來,那個膀子!看得我羨慕。籃板王也是收入囊中。
cba球員的另一個極端就是不長肉。周琦去NBA好像長了點,回cba以後好像又沒了。
稍微有點名堂的外線球員不長肉的特別多。趙巖昊,孫銘輝,胡明軒(他體質在7%左右)。這種身體又承受不了高強度的對抗,總受傷。周琦就不說了,回cba不怎麽受傷是因為他壓根不怎麽對抗。孫銘輝最明顯,沖擊型打法,後果就是一身的傷。
cba裏面,身體素質好的真不多。集對抗,協調,力量於一身的,鳳毛麟角。這真的能單純的歸因為人種差異嗎?我也不要求像黑人那樣肌肉棒子。但是起碼的合適的身材的保持總得有吧。真沒見過你哪個職業聯賽裏有這麽多身材一般的球員的。
當然身體素質的提升這個事情除了運動員自己。還有飲食因素,還有訓練方法。
吃東西,咱們的球員好像確實不講究。雞蛋灌餅那是極端例子了。不過我在微博看過季後賽期間,兩個隊的球員一起出去吃燒烤的?還微博發出來。
劉翔當年在莘莊訓練基地的「特竈」,很多人都看過紀錄片都了解,就是每噸吃什麽都有規劃。事實證明,極限的身體是需要靠極端的飲食自律打造的。cba球星們掙得都不少了,請個專門的飲食專家,配個廚子不難吧?
還有訓練方法我感覺確實差距大。柯瑞剛進聯盟,習慣性崴腳。後來訓練師發現是因為柯瑞臀腿肌肉不夠穩定,導致腳踝也不穩定。柯瑞針對心地練過屁股。後來習慣性崴腳這毛病就沒了。
不管是球員個人自律性,還是科學訓練方法,訓練師,咱們的球員都太匱乏了。帶著這幅身材,也能打cba,甚至還能打得不錯,能賺大錢。球員們就更沒有提升身體素質的意願了。
可是在cba吃得開。一到國際賽場上,即便遇到歐美白人球員,人家看起來白白笨笨的。一上場人家比你塊大的,比你還靈活,還要快。人家比你瘦的,力量比你還大,對抗碾壓你。怎麽打?
一切技術都是建立在身體之上的。
籃球這項運動,身體素質決定了你在什麽層次打球。而技術水平決定了你在這個層次打得怎麽樣。
物質決定意識,基礎設施決定上層建築。
好好練身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