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好苗子或者好教練都只是表象,
核心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足球和相關產業。
歸根結底要搞清楚一點:
足球的理念到底是什麽 ?
要解決中國足球的問題,首先要解決中國人對於足球的理念這一根植於思想的鋼印問題。
從中國人固有的理念來看: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其余與讀書不相幹的,無論是體育、唱歌、遊戲或者其它,統統都是「玩物喪誌」。在一片連「玩」都不被允許的土壤之中,足球如何發展?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裏,搞體育的都是成績不好的,是應該被看不起的,體現在國家隊層面上,一旦輸球,輿論上就是「白斬雞」、「海參」這種肆無忌憚甚至洋洋得意的網暴——作為一名家長,哪怕願意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去踢球,又有多少看到能夠看到自己的孩子被稱作「小海參」而無動於衷?
從現代足球的教育理念來看,
足球在社會中的責任不僅僅是培養足球運動員,更是培養他們的人格。人才發展是人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足球的發展 。
FIFA全球足球發展主管艾爾塞納·溫格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
我們需要牢記一點:一個球員的發展不一定是線性的。所以,
在培養足球的苗子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去普及足球文化——足球的青訓目的並不僅僅是讓孩子成為職業運動員,而是從足球中鍛煉身體、享受快樂、懂得什麽叫做團隊精神。
每個球員在不同年齡段學習到的技巧不懂,卻有一個相同點:
如何成為更好的一個人
當然,
青訓的發展不僅依托觀念上的轉變,更依托足球產業的發達程度。
除了可以犧牲一切為國家隊服務的思想之外,中國足球乃至中國體育的大問題,又恰恰在於消費習慣上——從整體上來說,商業運動作為消費的一環,占比並不高。
這就造成了當下看到的踢球搞不好根本吃不飽飯的現狀。
而這種本就不利於職業聯賽發展的消費習慣遇到當下的消費降級,恐怕足球產業會更加萎縮。
所以,我認為,中國足球青訓的問題,
並不在於好教練和好苗子的缺失,
而在於如何培養出好的教練和尋找到好的苗子。
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理念下,
實在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