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52個「山水工程」穩步推進

2024-09-03社會
在河北白洋澱,保定市白洋澱上遊山水工程與「十三五」期間實施的雄安新區山水工程有效銜接,接力重建「華北明珠」的「綠色屏障」;
在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東部湟水流域山水工程將最佳化國土空間格局,發揮湟水流域生態最大潛力,為青藏高原生態修復、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提供示範引領;
在山西呂梁,黃河重點生態區呂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融合黃河「幾字彎」治理攻堅戰,科學開展植樹造林和草地修復,穩步推進沙化土地治理。
第一財經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十三五」以來,自然資源部會同相關部門指導各地穩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在支撐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被業內人士稱為「山水工程」,其任務就是遵循自然生態系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統籌部署、多措並舉,整合整合相關資金和政策,對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遊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完成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
「‘山水工程’積極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著力以高水平保護修復支撐高品質發展。」上述負責人說。
府河是白洋澱入澱河流中常年有水的三條主要河流之一。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環境氣候的變化,府河水量逐漸減少,輸入白洋澱的水流多為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廠的尾水。
雄安新區設立後,盡管河北省和相關市縣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對白洋澱上遊流域進行治理,但經府河流向白洋澱的水質仍難達標。改善白洋澱水質,關鍵是把住白洋澱水質的「入口關」。
【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明確,在統籌城水林田澱系統治理基礎上,在河流入澱口等區域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形成白洋澱生態緩沖區,構建生態屏障。總投資6.17億元的雄安新區山水工程-府河河口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應運而生。
白洋澱景觀。攝影/章軻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府河河口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水質凈化工程、引退水工程、生態修復及景觀工程、濕地配套工程及物聯網工程等。水質凈化工程占地3.8平方公裏,是目前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功能性人工濕地。工程采用近自然生態治汙模式,特別是1.31平方公裏的水生植物塘,栽植了30多種適宜性水生植物,形成近自然水生生物群落,進一步降低水中的汙染物,使水質達標後回流主河道。
如今,在河流入澱口建立的人工濕地,構建起了一道生態屏障,就像在河口加裝了「濾芯」,入澱水質凈化程度明顯提升。
多年來,受自然補水量不斷減少、水生植物生長和上遊農業面源汙染等因素影響,內蒙古烏梁素海水面面積出現萎縮,水體富營養化較為嚴重,生態功能退化。烏梁素海的汙染問題廣受關註,第一財經也做了多次報道。
總投資50.86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分為「七個子工程」,包括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工程、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水土保持與植被修復工程、河湖連通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農田面源及城鎮點源汙染治理工程、烏梁素海湖體水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生態環境物聯網建設與管理支撐工程等,開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該工程對蘆葦等水生植物造成的內源汙染,開展資源化利用,引入社會資本,生產家居制品重要基礎材料——環保無醛蘆葦刨花板。計畫達標投產後,每年可消耗烏梁素海蘆葦8萬多噸,周邊500公裏內的蘆葦可全部消耗掉,年產15萬立方刨花板。目前,烏梁素海湖區整體水質已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局部區域水質達到Ⅳ類標準。
帶動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第一財經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以山水工程等國家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為抓手,中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已實作由單一要素向系統治理轉變,由工程措施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由末端治理向全鏈條管理轉變,由單純依靠財政向多元化投入轉變的四個轉變。
秦嶺是中國的「中央水塔」和「生物基因庫」,也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近年來,秦嶺北麓山前中部區域作為城市建成區與秦嶺北麓之間的生態緩沖帶,受農業生產生活等人為影響,水源涵養功能薄弱、水土保持能力局部發生退化,以林地和濕地為主要組成部份的動植物生境不斷遭受破壞,導致山前動植物多樣性功能受損。
2022年7月,陜西省投資50.42億元,實施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計畫,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提升等6類工程35個子計畫。工程采用「明渠+暗管」相結合的方式,構築生態溝渠,連通濕地水域。生態修復降低了森林火險和洪水等災害隱患,初步估算,山洪災害產生的破壞程度將降低30%以上,挽回災害造成的直接損失270萬元/年。
秦嶺國家植物園景觀。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山水工程」的實施還帶動了「生態+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計畫區王莽街道的萬畝桃園、古稻田等文化旅遊興起,僅「桃花節」就接待遊客40余萬人次,增加約20%。
計畫實施前,因為耕地土質差(沙壤土為主)、有機質含量較低等,保水能力較差,計畫區耕地小麥畝產量僅有300斤/年,玉米畝產400斤/年左右。透過土地綜合整治,在2024年5-6月抽樣調查顯示,計畫區耕地畝產已達900斤左右,預計玉米畝產可達1100斤,計畫範圍內合計增加產值約2880.36萬元。
此外,計畫實施以來,承建單位聘用當地群眾112人實施工程,人均月平均薪資6000元,群眾直接受益537.6萬元;計畫實施後,承建單位仍聘用部份當地群眾作為計畫養護人員,開展苗木澆水看護、林地鋤草、耕地配肥等。
自然資源部介紹,目前,秦嶺北麓已完成生態修復面積2.88萬公頃,修復河道542公裏。植被覆蓋度顯著上升,近3年平均植被固碳量達620萬噸,水源涵養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有效提升。秦嶺陜西段超過99%的區域,被評為生態狀況「優」「優良」等級。
向多元化投入轉變
生態修復工程通常資金投入大、計畫周期長、投資風險高、社會資本的投入和參與性不高。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成為各地面臨的一道坎。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從中央政府層面,中央財政獎補資金對於「山水工程」的實施發揮了關鍵作用。【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辦法】規定,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采取計畫法分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總投資10億元-20億元(不含20億元)的計畫獎補5億元;工程總投資20億元-50億元(不含50億元)的計畫獎補10億元;工程總投資50億元及以上的計畫獎補20億元。
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透過競爭性評審公開擇優確定支持計畫,目前已完成「十四五」期間全部計畫選拔。
錢江源山水工程位於「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中的南方丘陵山地帶。該區域既是水環境汙染、土壤侵蝕高度敏感地區,也是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持、風景名勝資源保護重要的地區,境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達51%以上,生態環境十分敏感,生態地位極為重要。
前些年,該區域農村內因缺乏有效的汙水處理和垃圾管理措施導致汙水泛濫,河道因挖砂船活動頻繁而遭受破壞,因過度砍伐,山體植被受損。當地創新資金政策,透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計畫建設,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
錢江源山水工程子計畫浙江省開化縣下淤村村域級系統生態修復計畫共投資9589萬元,均為地方財政資金及其他資金,其中社會資本3523萬元。
福建閩江流域景觀。攝影/章軻
閩江流域是中國11個具有全球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之一,同時對台灣海峽近海生態環境影響大。前些年,當地存在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農業生態功能退化,河道支流部份區段水質差、堰塘水質富營養化等問題。
福建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計畫總投資約120.91億元(含中央資金20億元)。在實施常上湖生態保護修復示範計畫時,當地引入社會資本對重點生態區位森林資源進行贖買,對贖買後的生態公益林進行改造提升,成功破解了林權所有者和生態建設的利益沖突,實作了「生態得保護,林農得利益」的雙贏目標。
北京、江西等地客商在常口村發展臍橙種植等現代農業,建設了600余畝視訊可追溯現代臍橙園。當地以常口村臍橙種植基地為改革試點,將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戶土地經營權量化為「地票(耕地)」,村民每畝耕地保底年收入有600元。
縣政府與省旅遊集團簽訂森林康養休閑旅遊計畫投資合作協定,在計畫區域內合作建設總投資6億元,打造「大武夷」全域生態旅遊目的地產品,年接待遊客約5萬人次。
村民以閑置住宅換取「房票」,地面建築物與構築物由村鎮股份合作經濟聯社或引進投資方統一綜合利用,開展文旅康養民宿等經營,農戶以「房票」入股,獲得租金和分紅收益。以村民孫桂英為例,其老房子改造為擂茶體驗館,入股常口村文旅計畫後,其票面價值為17.2萬元,入股20年,相當於一個月有700多元收入。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