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中國已成珊瑚保護最嚴國家,保護者們都做了什麽?

2024-08-25社會
探訪南海珊瑚群
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它對於海洋環境和海洋動物多樣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珊瑚礁被稱為「海底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雖然僅占海洋面積的0.25%,卻有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依賴其生存。
近年來,中國大大加強對珊瑚礁的保護力度。保護和恢復珊瑚礁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其中又存在怎樣的困難?全球珊瑚礁的健康狀況整體如何?是否存在突破性解決方案,能夠長期保護珊瑚礁?
英國觀察員高睿來到了海南省的文昌和三亞,跟隨從事珊瑚保護的工作人員親身水下感受珊瑚監測工作和種植珊瑚的過程,同時聽聽這些珊瑚保護者們的故事與分享。本期【近觀中國】帶您探訪南海珊瑚群。
文昌水下拍珊瑚
這是高睿第一次來到文昌,他眼前的這片海域是中國在1980年代就成立的銅鼓嶺自然保育區,這裏的珊瑚礁種類非常豐富,有一百多種。在這兒,他見到了自然資源部海南生態監測中心的核心成員時小軍。
自然資源部南海生態中心的主要職責之一是開展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工作。近期,時小軍和團隊都在進行南海珊瑚礁的生態監測工作, 接下來,他將帶著高睿親自進行水下作業,看看珊瑚在海底過得怎麽樣。
兩人首先需要乘坐快艇到達海上的母船。在海上長時間作業,需要一艘母船作為中樞和後盾,為隊員們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種支持。
No.1
參觀母船
船上的「幹」實驗室中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相機以及GPS定位裝置,高睿從沒有一次性見過這麽多GoPro。這些裝置主要是用來進行水下拍攝的。
時小軍向高睿展示了過去拍攝的一些錄像內容。這些影像明顯比高睿在很多自媒體視訊中看到的內容有更多視角,他很好奇監測團隊是如何用完全一樣的裝置拍出不同的視訊效果?
時小軍(自然資源部南海生態中心 高級工程師):「我們對每一種生物的拍攝方法都不一樣。比如我們拍攝魚類,盡量要平視,對著前方,手一直往前推。但是如果是拍珊瑚,我們就要垂直向下,看下面珊瑚的情況。」
除了「幹」實驗室,為了及時監測水質,母船上還設有「濕」實驗室以及生活區。
簡單休整後,高睿跟著時小軍和他的隊友,前往第一個珊瑚監測點,開始今天的重頭戲——水下監測作業。
No.2
水下作業
下水之前,時小軍和高睿介紹了一些註意事項並檢查了相關裝置。此次作業,時小軍負責主要的監測工作,同時還配備有一名專業助手周老師,他會進行輔助拍照並負責周圍環境觀測(突發危險、急流等)以及相關安全工作。完整而專業的團隊配置,讓高睿安全感滿滿,同時也有一種油然而生的嚴肅感,這並不是一次潛水遊玩,而是一項科研工作。
時小軍覺得自己的工作並沒有多麽特殊,珊瑚監測主要是拍照和錄像,聽起來雲淡風輕,感覺就像旅客拍照一樣輕松。但下水後,高睿意識到這種拍攝並不簡單。
高睿:「他們專註地沿著50公尺的樣帶,註意力非常集中。從A點遊到B點,能看得出來,他們已經操作過幾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時老師和周老師合作熟練默契,確保了科研過程和拍攝內容的準確和穩定。」
高睿:「 我們看到了純綠色、紅色還有很多棕色的珊瑚,同時到處都能看到珊瑚蟲。它們在水流中遊動,與大海共生,很有意思。它們也很好地覆蓋了海底的巖石,盡管鋪設的樣帶只有50公尺,但它並不是平鋪在海底的,也不是筆直地展開,而是沿著海底巖石上上下下。」
三亞海裏種珊瑚
現在的旅遊勝地海南,曾經荒涼貧瘠,直到1988年海南省正式建省後,真正的開發才隨之展開。
但在此之前,已經有科研人員意識到需要保護南海周邊的海洋環境,特別是珊瑚。在那些困難的日子裏,他們嘗試各種保護方法,甚至是自己種植珊瑚。30年過去了,那些1980年代就來到這裏的科研人員,現在在做什麽?
高睿來到了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 ,這是一所在2003年建立的非營利性民間機構,透過承擔科研計畫申請經費來支撐運轉。
研究所的創立者陳宏,帶著高睿參觀了研究所內收藏的一些珊瑚。
陳宏(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我們中國保護珊瑚的物種已經接近500多種。而且這種保護在全世界來說,中國是最嚴格的。比如東南亞有一些國家,它們的珊瑚保護是出於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的保護,而中國不單單是限制國際間的貿易,在國內更是絕對禁止珊瑚貿易,在這個角度上,中國的保護力度是最大的。」
年近花甲的陳宏是溫州人,1987年就來到三亞,是國內最早一批鉆研珊瑚種植的專業人士。從1990年代起,他就在西沙鴨公島、陵水、鳳凰島等地試驗育種,針對珊瑚的無性繁殖方法等課題,有獨到、深入的研究。 由於常年下水,他的右腿關節炎也愈發嚴重。
近期,台風打壞了一些珊瑚,陳宏正在進行補種。
高睿看到的是陳宏所研制的第四代苗床。這一代的苗床有床腿,清晰地劃為2平米見方,無需增加其他重物,僅依靠自身重量就可沈入海底。如果不是親自探訪,高睿很難想象一朵兩公分的小苗就能變成幾十株的珊瑚苗。
截至目前,陳宏和團隊在三亞鳳凰島種植珊瑚已超過70萬株,繁殖後代超過200萬株。機會難得,高睿跟著陳宏親自下水種了一次珊瑚。
高睿:「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一顆一顆釘子,一株一株珊瑚,要種遍整個大海,這是不可想象的。工作量巨大,耗時、耗力、耗錢、耗氧氣,哪怕只是算算,也知道價效比有多低,收益有多小。」
而就是這樣的工作,陳宏卻默默幹了幾十年。
陳宏:「2014年的時候,我們要去西沙種珊瑚,就在網上發貼文招募研究誌願者,好多人投簡歷過來,我們要了四個人。當時,西沙條件非常艱苦,我們就住在人家屋檐下,也沒有水和電。後來要到了一個破爛的房子,只有墻壁,沒有屋頂,我們就拿油布把它蓋起來,在那裏就做實驗,我們都是住帳篷。大概20天時間,那些學生就待不住了。有一天,他們終於等到了一條漁船,要回海南島了,他們連招呼都沒打趕緊就跑掉了,我就成光桿司令了。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在西沙種珊瑚。」
這次的探訪後,高睿非常直觀地感受到的了珊瑚保護工作和海洋保護工作的不易。珊瑚保護者們還有怎樣的經歷和故事?高睿還有哪些體驗?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註本期【近觀中國】。
制片人:張小玲
編導:楊曉婷
編輯:於二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