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試試陽面法則,媽媽心安,孩子才安心

2024-03-02親子
在積極回應中長大的孩子才會安全感滿滿,不管別人和世界給予自己什麽,都能夠安然接納。因為他們從來不會覺得自己不幸,哪怕生活很艱難,遇到失敗和挫折,他們依然能從中發現讓自己滿足的東西。
本文刊於【中國婦女】雜誌
張眉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科研計畫主任,編譯著作有【100位媽媽談線上教育】(主編)和【標準化童年】(譯作)等
曾經讀過【家庭裏的心理學】一書,屢次被書中「陽面法則」這個概念點醒。在【道德經】裏,「陽面法則」意味著「生」和「長」,是看到生長的力量、呵護「生」和「長」的可能。
為什麽一些媽媽看到孩子對大人的要求有所延後,情緒就很容易被點燃和發作?是因為她們總先想到事情變壞的可能性。作者鯨歌說,在孩子養育中,媽媽心安,孩子才安心。心要怎樣才能安?這來源於我們對生命本身的生長性的信念,要明白孩子有向上向善的本能和潛力,這是育兒中根本的「信」。
「信」的代際傳遞
孩子的一點失誤和錯誤就輕易「引爆」我們,那是因為我們內心缺乏安全感,遇到問題只想最壞的結果,從而產生擔心和焦慮。
這種人很容易被辨識,最突出的特點莫過於他們心裏仿佛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不管別人說什麽、做什麽,都無法讓他們感到滿意。他們始終覺得自己不幸,世界也很糟糕;而別人都是罪魁禍首,自己則是不幸的受害者。這種人對外界的接納程度往往很低,傾向於用一種消極的、負面的,甚至是對抗的思維方式和世界互動,因此他們很難下定決心做選擇。他們總是用批評和挑剔的語氣來評價身邊的人和社會。同時,外在世界的一點變動就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和焦慮;他們通常過於關註眼前的事情,特別是小事,缺少對長遠目標的想象和執著。他們習慣於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控制,或者透過滔滔不絕的語言,或者透過對家裏物品的擺放、擦拭、收納等——一切都在掌控之下,才能讓他們感到安心和放心。
人們的行為模式往往源於幼年時期親子關系的影響。童年時期的想法與要求總是被父母延遲滿足,長期被父母否定,因此自信心被削弱,會傾向於接受自己「不行」「沒有辦法」「完蛋了」「死定了」「沒有希望了」。成年後,當遇到事情時,第一反應就是拒絕或者否認,總是會首先想到那些讓事情變壞的可能性。受過太多否定的人,他們也很難給他人真誠的支持和積極的回應。當出現情緒波動時,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習慣於用情緒回應世界,很難看清事情的本質而做出積極回應。
長期被否定的孩子出於本能,原本用於生長的能量,不得不用在和這些負面評價做鬥爭上。這種鬥爭可能是對外部世界的攻擊,也可能是向內的自我攻擊,或者可能是以回避的方式表現。他們中的一部份人成為秩序的破壞者,這種破壞表現在對人際關系或者社會秩序的破壞上,有時候還以對自己的破壞為表現形式。另一部份人則感到無力,進而逃避。「宅」和「躺平」是這種人最常見的行為表現:當他們用盡全力也無法掙脫這些負面評價和暗示的時候,自我放棄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而陽面法則意味著積極的回應和反饋,從孩子的每一種行為中看到孩子向上生長的努力和價值。有研究證實,父母積極的回應能夠給予兒童充分的安全感,讓他們更自信和松弛,從而使他們在成年後更傾向於使用建設性的情緒調節策略。
阿采是一位特別樂觀、安定的朋友,她提到小時候母親給了她無條件的即刻滿足,「如果我要吃包子、吃餃子,從來都沒讓我等到下一頓,都是立馬安排。」阿采說正因為母親給了她積極的回應,才讓她從小到大都非常「心安」,內心有「定」,不管外面的世界怎麽變化,她都明白,家庭永遠是最溫暖的港灣,從不焦躁和驚慌。
所以,在積極回應中長大的孩子才會安全感滿滿,不管別人和世界給予自己什麽,都能夠安然接納。因為他們從來不會覺得自己不幸,哪怕生活很艱難,遇到失敗和挫折,他們依然能從中發現讓自己滿足的東西。當他們成為父母後,也能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不會輕易因孩子的錯誤而大吼大叫,這就是育兒中根本的「信」的傳遞。
媽媽心安孩子才安心
我們不可能覆寫自己的童年,但可以續寫我們的孩子的童年篇章。怎樣做一個讓孩子安心的淡「定」的媽媽呢?首先,要保持對生命本身的生長性的信念。
在日常層面上,我們要相信,即使孩子角力破了皮,淘氣被老師批評,一次考試失敗,這些都沒什麽大不了,有了這個基本的認識,我們就不會糾結於一時一事的得失。對於孩子一生的長遠發展來說,這些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更重要的是孩子仍然擁有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如果有信心,我們就會想辦法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去挖掘他的潛力。如果沒有信心,我們就會過度擔心孩子,育兒行為就會演變成對孩子的控制,在這種心態下,我們會傾向於不斷向孩子灌輸各種外在的標準。
【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這裏的「為腹」,就是為了事情的本質;「為目」,就是事物表面的現象;情緒就是為目,就事論事,以及看到事情背後的動機和需求,才是真正的「腹」。
實踐經驗也是讓我們心安的重要來源。有過很多次成功實踐經驗的人,往往對掌控世界有著更強的信心,也更有「定」。
在過去將近7年的時間裏,我每個月都要組織一次讀書會。其間無數次遇到和場地、主講人等有關的各種不確定性,每一次不確定性都是很大的挑戰,讓我很多次都生出放棄的想法。這時,我總想起我導師的話,大約六年前因為突發事件,我在最慌亂的時候給他打電話,他對我說:「有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問題,只要是問題就一定有辦法解決。」 我將老師的話作為座右銘,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驗」過後,真的發現其實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解決的,根本不存在什麽解決不了的問題!主講人不參加沒有關系,人少也沒有關系,沒有場地也沒有關系,反正總是有辦法。
導師這句話背後有他自己的人生經驗作為支撐,他的定力來源於童年從父母家人身上得到的積極的正面反饋,來源於他從小就有機會獨立處理各種事情並獲得足夠的成功經驗。這些來自青少年時期的底氣和信心,成為他事業發展和影響、帶動學生及團隊的基礎。
擁有足夠多的成功經驗,能讓我們相信所有的問題都是有辦法解決的;或者,我們會相信在遇到下一個問題時,一樣會有辦法解決。不但相信自己遇到問題能夠解決,也傾向於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這就是信心的傳遞。一個相信自己力量的人,也會把這種對自己的信任轉移到別人身上。相反,那些從來沒有做過事情,或者缺少成功經驗的人,是不太能夠有能量去相信和推動幫助他人取得成功的。
因此,對於為人父母者,除了各種育兒技能技巧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努力使自己擁有直面不確定性的勇氣和信念,並且用一種活躍的積極的態度,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主動找到和獲得一種掌控感。
鯨歌老師在【家庭裏的心理學】一書中,認真地記錄和反思自己生活裏的每一件事,透過詳盡的記錄,「看見」了自己和女兒、丈夫和公婆,這樣的「看見」,使她獲得了一種定力,這樣的定力,幫助她影響和帶動家人,乃至我們這些千裏之外的陌生人。
這種定力給我帶來的影響是,我開始自覺地練習運用「陽面法則」來處理工作和生活,特別是在和孩子的關系上,除了比以往更加積極回應之外,我還主動提出在限定時間內讓孩子玩一會遊戲,孩子說被主動滿足的感覺真好呀,忍不住感嘆自己「好幸福」。當我問他為什麽?他答曰:「因為有一個通情達理的媽媽呀!」
文:張眉
來源:中國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