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紅孩子」到了中學更易出現心理疾病?專家:學生和家長要以平常心對待每一次掌聲

2024-03-05親子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寧
「那些在小學階段拿了很多獎(全國、全省榮譽)的‘紅孩子’,上了高中以後學業成績跟不上,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實驗中學黨委書記全漢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今年將履職重點聚焦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基於「紅孩子」現象,他建議適度取消小學生的重大榮譽,「因為這種過重的榮譽會成為他們過重的精神負擔」。
近日,「紅孩子」現象在家長群中討論熱烈,記者也采訪了中學心理老師,他們建議學生和家長要以平常心對待每一次榮譽和掌聲,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葆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
熱議
孩子各種評優爭章,意義何在?
家長許女士發現,最近兩天,家長群裏對「紅孩子」現象討論很激烈,不少家長也感到困惑,到底學校發通知下來讓學生參加各種爭章活動有沒有意義?大女兒已經讀初二的許女士經歷過孩子小升初,她認為,這些所謂「紅孩子」的評選對於孩子升學來說並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這些確實是加分項,但是必須在語文、數學、英語成績有保證的基礎上才有用。也就是說,這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孩子的學習成績才是基本」。
許女士表示,如果在評選各種爭章活動的過程中都是孩子自己自覺自願並且積極去參與和爭取的,這對孩子的能力提升確實非常有幫助,「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評上這些獎,會親自參與幫孩子整理材料、做簡歷等,即使孩子因此被評上了,也只是個虛名,因為都是家長在折騰,孩子並沒有從中收獲什麽」。
家長王女士則表示,孩子如果在小學階段獲得了過多鮮花和掌聲,會讓其對自身的認識不夠清晰,「孩子要走的路很長,荊棘滿途中點綴些許精彩往往才是人生常態,哪怕不從人的一生這麽長遠的角度來看,光是基礎教育階段,從小學到高中就有12年,這也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如果當成‘馬拉松’,在小學階段跑在前面,到了初高中階段也未必有‘體力’繼續保持領先。」王女士認為,王安石寫的【傷仲永】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是因為這是孩子成長的規律,確實是部份孩子的真實寫照,「仲永的結局是泯然眾人矣,在現在看來還是好事,起碼他只是變成個正常人了,但我們現實中很多孩子出現了心理疾病,這個結局更加悲慘。我覺得家長確實要好好反思‘紅孩子’現象,在小學時不要過於強調孩子要多麽出類拔萃。」
分析
「紅孩子」現象成因復雜,社會要引起重視
「紅孩子」現象指的是有些孩子在小學階段表現出色,但到了初高中後卻逐漸失去了光環。針對這種現象,廣東實驗中學白雲校區高中部學生處負責人、中學心理學正高級教師藍敏在接受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復雜多樣,涉及學生個體特質、家庭教育、教育體制以及社會價值觀等多個方面。」
藍敏表示,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到不同階段的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存在差異。「小學階段的學習更多依賴於基本的註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而隨著年級的提高,初、高中教育則要求學生具備更高層次的學習能力,如分析、綜合、評價、審美等能力。如果學生從小學到初高中沒有註重培養高階學習能力,便可能出現成績下滑的現象。」
藍敏強調,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智慧結構和發展節奏。「有的孩子可能在年幼時學業成績突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同樣優秀。相反,有些看似平凡的孩子可能在社交、情緒、體育藝術等領域有著非凡的才能,只是這些能力可能在某些學校的評價體系中相對被弱化。」
藍敏建議,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要進行正確的引導,「我們需要保持平常心,認識到孩子的某一方面優勢並不意味著全面優秀。我們應鼓勵孩子們尊重他人,學會欣賞同學們在不同領域的優點,培養寬容和尊重的品質。同時,學校和家庭都應倡導多元成才的觀念,不應僅僅以學業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
藍敏呼籲,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媒體和社會力量應該發揮其作用,共同呼籲和推動教育體制的改革。「透過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找到價值和位置,從而降低整個社會的焦慮值,讓孩子們遠離厭學和失落的情緒。」
名詞解釋
「紅孩子」現象指的是有些孩子在小學階段表現出色,但到了初高中後卻逐漸失去了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