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冒出的第一個念頭是「要是讓爸媽知道就慘了」還是「我需要馬上告訴爸爸媽媽這件事,請他們幫忙」?
這兩者的差別,決定了孩子在成長之路上,會不會經常向父母傾訴心聲,會不會在需要的時候向父母求助,會不會願意與父母分享真實想法。
這考驗的就是孩子與大人之間的信任關系。
通常,孩子會透過父母的言行舉止感受、衡量自己的重要性。
當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僅停留在學習上,孩子可能會誤解父母只關心成績,而不是他本人。
當父母在物質上慷慨,卻疏於陪伴,與孩子缺乏精神和心理層面的交流,孩子會離父母越來越遠。
即使父母陪伴在孩子身邊,卻時時在刷手機,這樣的父母也得不到孩子完全的信任。
扼殺信任的另一個兇手是父母對子女的不信任。
當孩子需要理解和支持時,卻只從父母這裏得到指責、批評、嘮叨、質疑……他當然也會越逃越遠。
所以,要得到孩子的信任,父母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傾聽孩子。
家長耐心的傾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共情,孩子會更願意表達困境。
傾聽中要註意幾點:
(1)全神貫註;(2)用「嗯」「哦」「…這樣啊」回應孩子的感受;(3)說出孩子的感受,但不要簡單重復孩子的話。
整個過程不要評論、批評或提任何建議。
父母對孩子有效的傾聽和溝通技巧,家長可以按這本美國家庭教育的溝通聖經學習起來,書裏全是可以實操的幹活和案例。
2.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家長不要輕易許諾,容易喪失權威。
一旦許諾,一定要說到做到。
如果逼不得已,實在不能兌現諾言,那就和孩子商量備選方案,或讓孩子提建議,用行動告訴孩子,諾言會遲到,但不會缺席,父母值得信任。
3、讓孩子感受到「我」很重要。
一是用心陪伴孩子,特別是身心合一高品質的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二是堅持反復告訴孩子,我愛你,不管你遇到什麽樣糟糕的事情,都可以告訴父母,這比自己一個人獨自承擔要更好。爸爸媽媽跟你保證,我們不會推開你,我們會跟你一起面對。
三是用行動讓孩子感受到接納和包容,給孩子「報憂」和說真話的底氣,讓孩子明白,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麽,父母都會接住他。
平時對待孩子的錯誤要更加包容。不要讓怒火把孩子給嚇壞。
如果父母總是表現得怒不可遏,那麽就會強化孩子對父母發怒的恐懼,這讓孩子以後做事更不敢尋求家長的幫助。
孩子每一次犯錯,只要大人合理引導,他們就能得到一個經驗或一個教訓,這些經驗教訓最終都會變成孩子成長的養分。
孩子不是非要打罵才能記住教訓,有時候,父母的理解和友善,也能讓孩子從錯誤中學會成長。
關心孩子時,切忌說反話、言不由衷的狠話。孩子受傷了,父母心疼得要命,但說出來的卻是:「你活該!」,如果是關心或者心疼孩子,那就直接表達關心和心疼。 愛的語言如果用錯了,孩子是感受不到的。
給孩子「報憂」的勇氣,意味著:
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包容,他才會在困難的時候,投入父母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