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小屁孩日記】:搞笑日常全記錄,簡直就是兩個男孩家庭的真實寫照

2023-11-23親子

作為兩個男孩的媽媽,我給他們買過很多書。而我剛翻開這套【小屁孩日記】的時候,不由發出感嘆「啊?這是啥?!這玩意兒寶子會喜歡?」而當我給我家兩個男寶看了之後,他兩迅速進入劇情,連帶著我一起喜歡上了這套讓人爆笑的【小屁孩日記】,它成了我們仨這段時間的最愛。

【小屁孩日記】到底是怎樣一套神奇的書呢?

一、【小屁孩日記】:超真實反映男孩成長軌跡

【小屁孩日記】 作者是傑夫·金尼。原著【Diary of a Wimpy Kid】最初在網路上連載,2007年出版後,一直風靡全美。這套書已經被轉譯成25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Wimpy Kid熱,還被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Fox2000)買下版權,並被拍攝成電影。

【小屁孩日記】 主要講了一個小男孩秘密的成長糗事。這個小男孩叫格雷,他善良、叛逆、愛玩,盡管認為自己是個大人了,但他本質還是個小屁孩,滿腦子鬼點子。我們小時候也這樣,一身反骨,現在的小男孩也這樣,各種叛逆,大人不讓做什麽偏要做,自己的想法特多。

格雷也這樣啊,就像【小屁孩日記·哥哥法則】中,老爸叫格雷去參加遊泳隊。格雷想逃課,想到了方法,他去遊泳隊訓練,先下水遊幾圈,過一會兒申請上洗手間,然後躲在裏面,等訓練結束之後再出來。但是男廁所的問題只有4度,在裏面的溫度超級低。格雷又想到一個方法,用衛生紙把自己裹起來。有點搞笑又有點欠揍。

這種鬼點子多了去了了,也正是這樣,格雷才像一個活生生的小孩,而不是我們想象出來的那種乖乖的、按照樣版長成的小孩。我想,也正因為這樣,才會收到孩子喜歡吧。

二、解密孩子為何愛讀【小屁孩日記】的3大原因

1.日記體讀起來特別輕松流暢,不枯燥

【小屁孩日記】不管從語言風格還是形式上,讓人感覺這妥妥是一本日記。先上圖大家感受一下:


整套書的編排形式,是按照寫日記的習慣編排的,一開啟書,孩子就會看到類似「九月」「星期一」的字樣,這樣的日記開頭,就會感覺是小屁孩在寫自己遇到的事和心路歷程。字型不是正式的宋體,而是隨意的手寫體,而且仔細看,會看見有很多橫線,像寫在橫格日記本一樣。

【小屁孩日記】每一篇都像在記流水賬,會先寫上日期,然後就開始講起最近發生的趣事,比如老爸叫我去遊泳啊之類的,老弟最近又作了什麽妖啊。整體的語言風格是透過第一人稱敘述的,這個人就是格雷。他對家人的稱呼也很好玩,叫「老爸」「老媽」,非常口語化,而不是書面語言「爸爸」「媽媽」,看起來非常有生活氣息,特接地氣,讀起來就很滑稽。

2.圖文搭配,頁面不單調

全書都是圖文搭配的形式,圖片也是日記內容,互相配合講述一個搞笑的故事。而且每個人物雖然只是寥寥幾筆畫出來,但特點特別鮮明,一眼就能看出誰是誰。原來我覺得我家2歲多的弟弟看不懂這套書,但事實證明我想多了,二包子弟弟完全能看懂圖上誰是誰,估計他也能看懂這些圖上的人在做什麽,只需要我輔助性地給他讀一點故事情節。


對於6歲多的哥哥來說,他主要還是聽故事情節,看圖反而是輔助。但這種圖文結合的講故事的方式,真的很吸引孩子的註意力。

3.內容貼近孩子生活,增加代入感

小屁孩的生活玩耍和想法,基本上百分之八十地還原一個頑皮孩子的日常,我家哥哥就特別有同感,特別是看到跟弟弟矛盾,或者揍弟弟的時候,簡直就是他兩的日常。

他也會像小屁孩格雷那樣,交到自己的朋友,在學校有自己的同學,把自己的弟弟帶給同學或者朋友看,然後弟弟妥妥淪為哥哥們的高級玩具。

讀了【小屁孩日記】之後,會這讓孩子覺得,「哎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會有很強的代入感。也會產生好感,急不可待想看到更多小屁孩的生活趣事。

因為內容契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小屁孩格雷的所見所想,就是孩子的所見所想。兩人神同步,所以孩子會覺得小屁孩格雷就是自己的知心好友。他也會超級喜歡這套書。

三、家長必看:讀【小屁孩日記】讓孩子變成「壞孩子」?

小屁孩這個名字,讓一些家長擔心這本書會不會教孩子學壞。但從我自己和孩子讀書的經歷來看,這是多慮了。

【小屁孩日記】中的小屁孩,只是有一些調皮倔強的個性,這正是正常孩子的寫照。他的頑皮舉動也沒有超出孩子的日常範圍,而是以幽默詼諧的筆觸描繪,帶給孩子歡樂。

更重要的是,每當小屁孩格雷是一個非常有愛心而且溫暖的孩子。比如在【小屁孩日記·哥哥法則】中,格雷的哥哥羅德瑞克因為「跳舞老媽」事件被譏笑。而羅德瑞克又要參加科學展,如果沒法交差的話就要被學校掃地出門了。格雷毫不猶豫地施以援手,有什麽辦法呢,「好歹他是我哥哥啊」。

除了調皮,小屁孩格雷還展現出熱愛生活的好奇心、樂觀勇敢的品格等多種健康正能量,這都會成為孩子的積極影響。所以,家長其實不必擔心。【小屁孩日記】的育兒價值遠高於頑皮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希望孩子在快樂中成長,這本書絕對應該納入考慮之列,作為孩子的課外讀物。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