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耶魯教授揭露殘酷真相:童年被嚴重透支的孩子,很難形成健全人格

2024-10-20親子

童年在個人的人生經歷裏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時期。

一個人童年的經歷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其往後的人生方向起到極大的決定作用。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艾爾弗雷德·阿德勒也曾表示: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滋養,不幸的人得用一輩子去療愈童年的傷。」

這就能看出童年有多重要啦。

然而一個人的童年到底會是啥樣呢

這可不是個體自己能說了算的事兒,甚至常常自己根本決定不了。

在未成年人的生活裏,他們的大多生活和想法都被父母左右著。

在中國,這種情況更為嚴重,咱的文化裏有長幼秩序和尊卑禮儀,這就使得代際關系肯定得由長輩說了算。

甚至好多人成年了,還會被這種影響給波及到。

另外,伴隨時代不斷進步

如今的未成年人在其他方面也承受著挺大壓力。

一個很顯著的點在於不少未成年人在學業上受到「內卷化」的沖擊

——跟一些 80 後還有 90 後的童年比起來,他們的童年沒什麽憂愁,自由自在

在課余時候,基本上是靠各種娛樂活動讓自己的童年變得快樂又多彩。

但當下的未成年人,特別是校園裏的學生,他們多數的課余時間都被各類跟課業有關的東西給占了。

咱甚至能講,在當下未成年人的生活裏

這種生活節奏被當作合理的「教育」來看待。

那這種觀念到底對不對呢?

在教育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及觀念差別挺明顯的,而且這種理念也一直隨著時代變化而改變著。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教育的概念還遠遠尚未產生的時候,

其實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把必要的生存手段和方式透過口口相傳的形式一代一代延續下去,以此來保證族群和文明的延續。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我們觀念的變化,

教育慢慢變成了提高個人在社會中競爭能力的重要辦法。

教育可以從好多方面改變個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做法。

在現代社會,個體在社會中立足,受教育水平成了重要的資本,正因如此,當下的教育行業高度產業化了。

在國內好多家長看來,教育的重要性不再是對未成年人人生的塑造過程了,而變成了最後的那一張文憑。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這種觀念的出現也就促成了所謂的「孔乙己的長衫」

——大夥都清楚學歷很重要

卻不曉得咋去恰當平衡未成年人生活裏的教育與該得到的快樂。

從國際上現有的一般文化環境裏培養出來的人才素質,也能體現這一點:

在世界各國的學生裏,像中國學生這樣的東亞學生,讓人印象特別深的是他們特別勤奮努力,學習能力還很強。

但在整個科研環境與成果方面,老是比不過西方國家。

除了評價體系本身帶著西方的視角外,「為啥中國教育體系裏很難出人才」也成了個長期存在的問題。

這兩個現象的對比,從側面表明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教育觀念的不同。實際上,要解決這些問題,多數教育創業者都得琢磨一個事兒:

自己現在幹這行是不是還沒忘了初心?教育本身是不是還照著最初的想法來?

教育部去年釋出的【2022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表明:

全國總共有各級各類的學校五十一萬八千五百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的在校生有二億九千三百萬人,專任教師一千八百八十萬三千六百人。

在2021年「雙減」政策施行後,差不多有1000萬左右的教育從業者,他們來自各類課外補習機構,都面臨著失業。

這些搞教育的人在平常工作裏能不能守住教育的基本理念呢?那些參加教育活動的未成年人是不是正在過這樣的日子呢?

想必多數未成年人和他們的家長心裏都明白。

就像前面說的,社會發展起來後,好多人都看重教育最後的結果,這樣一來,肯定就會把教育的真正意思給理解錯了。

咱都清楚,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別挺明顯的,而且像實用主義這類思潮是從西方來的。

不過起碼在當下的教育行程裏,我們的走向變得更具實用主義傾向——家長更願意讓孩子去學習。

他們覺得「有用」的,或是能讓教育及考試體系裏成績得以提升的內容;

那些真正能塑造個人性格和心性,從長遠看對個人成長有很大影響的科目,常常被家長認為「沒啥用」。

另外,在課堂教學裏,西方人更註重激發和喚醒學生自己的心性,而不是單純地進行灌輸式教學。

但在咱中國的好多課堂裏,有應試教育體系,還有傳統儒家思想裏「學而時習之」的教育觀念

沒錯,好多課堂上就是把現有的知識內容反復講,為的是讓學生在這反復的過程裏,把固定的知識點理解得更透,掌握得更牢,這樣就能考個好分數。

這種差異是由常見的文化傳統與國情造就的,可最終實實在在地讓國內不少學生在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方面比同齡人強。

然而,創造力以及吸收新事物的能力常常不太好。

不過對好多未成年人來說,隨著年紀變大、閱歷變多,他們會越來越覺得人生和生活不像考試那樣容易。

好多充滿未知和隨機的考驗,不像那些有固定解法的試題好對付,這時候,更關鍵的是得能隨機應變,還得有解決問題的新點子。

其實從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國家跟教育部門在宏觀層面做了不少改變,以此來處理當下的教育問題。

不管是中招考試搞「分流」,還是推行「雙減」,它們的出發點都是不錯的。

不過說到底,在教育理念的把控方面,得記住激發比說教來得更關鍵。

與其給人魚,不如教給人捕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