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項由中國新聞網發起的關於「家裏誰負責帶娃」的調查。
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原以為「大多數」會是「爺爺奶奶」組合,沒想到調查結果卻顯示:有43.9%的家庭由姥姥照顧孩子,而奶奶帶娃的比例僅為14.7%!
看完這組數據後,我進行了調研,發現周圍由姥姥姥爺帶娃的家庭確實占了大多數。不僅如此,還註意到一個更有趣的現象:大部份姥姥在帶娃到3歲左右後,便「功成身退」!之後要麽是小兩口自己接手,要麽是爺爺奶奶「截胡」接管。
在網上也看到過類似的討論,有人提出質疑:姥姥辛辛苦苦帶了三年,等孩子稍微好帶一些,奶奶們就出來「截胡」,這是為什麽呢?
特意調研了身邊帶孩子的姥姥們,發現她們幫忙帶娃的理由幾乎如出一轍,而奶奶在孩子3歲時「截胡」的現象也有其背後的原因。
為什麽姥姥會選擇帶最難帶的頭三年?
每位當媽的都明白,帶孩子的前三年是最為艱難的,尤其當你面對一個「高需求寶寶」時,這三年幾乎成了對人性的極限考驗。
嬰兒時期,夜裏每隔三小時便醒一次,白天睡覺稍一放下就醒。且不說只能抱著睡,再加上寶寶長痱子、得鵝口瘡、乳糖不耐受等問題,真是讓人身心俱疲。
等孩子再大一些,抵抗力依然較弱,稍有不慎就可能感冒發燒不說,學會走路後更需要隨時有人看護。
一旦視線離開,就可能出現磕碰情況。更何況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安全意識,監護人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帶孩子已是十分不易,但說起為何「千裏迢迢」來到北京幫忙,姥姥們的回答卻格外暖人心窩。
首先,姥姥心疼初為人母的寶媽
姥姥們也是為人母者,深知新手媽媽初為人母時的手足無措與慌亂。作為母親,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甚至更上一層樓呢?因此,一旦有機會,媽媽們總會盡己所能地托舉自己的孩子,這便是母愛的真諦。
樓下琪琪的姥姥說:「我女兒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還得收拾家務、照顧孩子。我沒來之前,她每天都頂著黑眼圈去上班,哪個當媽的能不心疼呢?所以我趕緊過來,能多幫她帶一會兒,就能讓她輕松一點。」
的確,可憐天下父母心。即使女兒已為人母,有了自己的家庭,在母親眼中,她依然是那個愛撒嬌、賣萌的小丫頭,總是跟在身後喊著「媽媽」。
母親的本能使得姥姥們既心疼女兒的辛勞,又甘願為她們傾盡一切。
此外,姥姥對女兒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口味都了如指掌。盡管生孩子是大多數女性的人生歷程之一,但畢竟也是一場不大不小的手術。
如果在坐月子或哺乳期沒有得到良好恢復,未來也可能對媽媽們的健康產生影響。
相比與婆婆相處的拘謹,大多數媽媽還是更希望姥姥能陪在身邊。畢竟親媽更了解自己的喜好,也更懂得如何與女兒相處,因此姥姥的陪伴顯得理所當然。
此外,姥姥擔心女兒與婆婆相處不和
當了媽媽的人都明白,生娃後的前三年,不僅要適應新身份的轉變,還要應對手忙腳亂的日常,真的是讓人極易感到壓抑。因此,寶媽們在產後的頭三年普遍會變得格外敏感!
如今,大多數婆婆都十分明理,待媳婦兒如同親生女兒般關愛。然而我們都清楚,婆婆與媳婦之間本無情感依存的基礎,僅是因一個共同親近的男人,才不得不成為一家人。
兩代人在生活習慣和相處方式上難免會有一些隔閡。而且,當女人們聚在一起時,容易產生各種想法,時間一久,家庭矛盾自然會隨之出現。
如果把姥姥接過來帶娃,她不僅會幫忙照顧孩子,還會更關註媽媽的身體健康,關心自己的女兒月子坐得是否順利、平時休息得好不好。
即使媽媽和姥姥鬧了矛盾吵了架,兩人深厚的「母女情」依然支撐著她們,不會真正翻臉。哪怕今天吵得面紅耳赤,明天也依然能夠重歸於好。
因此,姥姥的到來實際上在女兒與婆婆之間可能產生的矛盾中起到了調和作用,同時也為女兒爭取了一個與婆婆相處的緩沖時間。
最終,由於愛屋及烏,姥姥對孩子更加疼愛
1980年,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喪子家庭」展開了一項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孩子夭折後,家中長輩中最為悲痛的是外祖母,其次是外祖父和祖母。
盡管這項研究未直接表明姥姥對孩子的疼愛程度,但也從側面印證了:家中最疼愛孩子的老人正是姥姥!
因此,從關愛孩子的角度來看,姥姥自然也會伸出援手。
相比之下,奶奶們也非常疼愛孩子,但她們仍會將一部份心思放在兒子身上。
小區裏有位媽媽曾抱怨說,她的婆婆只有在丈夫在家的時候才會下廚做美味的飯菜,一旦丈夫出差,就開始馬虎應付。丈夫在家的時候,婆婆做的全是她兒子喜歡的菜,從來沒有詢問過孫子想吃什麽!
奶奶「半路攔截」自有緣由
盡管姥姥們對媽媽充滿憐惜,但大多數姥姥還是會在孩子三歲左右選擇結束。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我仔細詢問了幾位姥姥,發現她們的想法無非集中在以下三點:
首先,他們認為經過三年的支持,女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育兒經驗,孩子也逐漸長大,可以準備上幼稚園了。這個小家庭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他們自己的生活,因此在這個時候得體地結束,實際上是對小家庭最好的保護。
其次,我們的社會依然是一個較為強勢的「父系社會」。姥姥若長期住在女兒家,盡管女兒可能並無不適之感,但多少還是會面臨一些輿論壓力。
畢竟在我們的文化認知中,大多數人仍然更傾向於認為奶奶和孩子才屬於自家人,而姥姥則更像是「親戚」。
其三,姥姥們擔心,若與女兒同住時間過長,可能會讓奶奶產生些許不適,使得女兒處於兩難的境地。
因此,大多數姥姥往往在孩子大約三歲的時候,選擇適時結束。姥姥的離開意味著奶奶不得不承擔起照顧的責任。
畢竟年輕人有各自的工作,雙方的老人只能盡力減少對他們的影響。
對於奶奶來說,這種帶孩子的方式多少有些無奈:盡管付出了不少力氣,卻還要遭受「半路截胡」的調侃。
奶奶們並非不願意帶孩子的前三年,但現實情況是,她們畢竟沒有和兒媳婦共同生活過,生活習慣上難免有差異,擔心會引發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比如,年輕人有些懶散、愛睡懶覺,親媽罵幾句也就解氣了,可是婆婆能隨便說一句嗎?
再加上如今年輕人在育兒方面各有主張,老人有時看不慣,親媽可以說,但婆婆呢,敢說嗎?
所以,你看,從奶奶的角度來說,這種被迫的「截胡」也是無奈之舉。
好在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為了過好日子,因此不論是奶奶帶還是姥姥帶,我們年輕人也就盡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吧,你說是嗎?
你家孩子3歲前是由誰照顧的?對於姥姥照顧到3歲後被奶奶「截胡」的現象,你有什麽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