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悟透這5句,你的人生便能好起來

2024-09-14親子

經典童話【柳林風聲】中的主角蛤蟆,抑郁了。朋友們推薦他做心理咨詢。

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咨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 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作為一名家庭教育咨詢師,很多朋友在困境中連線我的時候也會有類似的發問。

老師,我的孩子躺平**年了,還能去到學校嗎?我們的夫妻關系冰凍三尺了,還有救嗎?

我失眠焦慮多年、嚴重抑郁了,還可以走出來嗎?
......

我的回答是:當然可以好起來的,我也是從這樣的困境中好起來的。

有一個前提是,你要開始做出改變。

是些什麽樣的改變呢?我想改變的核心就是「找到自己」。

兩年前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感覺讀的似懂非懂,收獲甚微。

最近重讀,發現這本書看上去通俗易懂,實際蘊含著無數的智慧,其中便有關於自我的核心主題。

今天,明熙摘錄與之相關的5句經典語錄,分享給大家:

01

必須完成的事情,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

蛤蟆第一次去找蒼鷺咨詢師,是在好友河鼠、鼴鼠、獾的一連串電話聯絡、約定日期、施壓懇求之後,才勉為其難的答應,並去到咨詢室的。

蒼鷺醫生一眼看穿蛤蟆想得到幫助,目的是為了讓他的朋友們高興,於是便問蛤蟆誰將付咨詢的費用。

當蛤蟆說「獾會處理好」的時候,蒼鷺醫生建議他們將這次會談試作體驗,完成後便結束咨詢。

蛤蟆為此很憤怒。

蒼鷺醫生說:「這並不是錢的問題,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們而咨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這讓蛤蟆意識到,他得為自己的咨詢擔起責任來。他想,或許,他真的能夠靠自己摸索出擺脫痛苦的辦法來。

這是他從第這次的咨詢中悟出的道理:
必須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02

不是發自內心的東西
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蛤蟆第一次去到蒼鷺醫生咨詢室時,兩人坐下後,等來的是久久的沈默。

後來是蛤蟆按捺不住開口說了第一句話:「你不打算告訴我該做些什麽嗎?」

顯然,在蛤蟆的認知裏,做咨詢就是一個等待被告知,被建議,給方案,然後自己聽話照做的過程。

就像醫生把個脈,開個方,然後拿回去吃完,就藥到病除的那種。

然而咨詢並不是這樣,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是合作的關系,這意味著不管咨詢中發生什麽,蛤蟆都是主動的參與者。

這和他原告打算坐等受教的態度相去甚遠。

這就是心理咨詢的特點,咨詢師始終圍繞來訪者困惑的問題進入深入探討,連線到內心。

喚醒心的沈睡,帶來心的覺醒,挖掘心的渴望,再回歸現實重建生活。

聽過這樣一句話:

「只有內心深處的渴望,才能點燃改變之火;外在的壓力和驅使,終究難以持久。」

深以為然。

只有內心的覺醒和成長,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03

能幫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這一點我在與很多育兒路上的媽媽們交流的過程中有諸多的感觸。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痛苦了,我們會說,我想改變,我要成長,一轉頭,問題過去了,便全然忘了,未見行動了.......

可實際上,問題從來都沒有過去,只是累積在那裏,等待下一次大問題的來臨......

我們忘記了痛苦時候的想法,承諾,遲遲不邁出新的行動,還在埋怨境況為什麽愈演愈烈。

我們期待著孩子能自己好,伴侶能幫忙,別人能給一劑解藥。


可等到了時光飛逝、忘眼欲穿,等來的只是更深的窘境,更糟的關系,最多的疲累。

誰痛苦誰改變。

有朋友說痛苦的又不止是我,可痛苦的也不止是他。

誰改變,誰受益。

當你主動擔起自我負責的責任時,你的改變才是肉眼可見的。

04

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麽感受
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

當蛤蟆理解到蒼鷺醫生說「憤怒的人是故意憤怒」的時候,他的神情很是憂慮。

當蒼鷺醫生說感受是由自己選擇的時候,他打斷了蒼鷺,「沒有一個正常人會‘選擇’去感受悲傷或痛苦。這完全說不通。」

他很不能相信人們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這很正常。

如果有人跟你說,痛苦只是你的選擇,你會覺得怎樣?大機率會憤怒?

其實這也是我在去年國慶在鄭州伏羲山的線下課上,我最喜歡的身心靈導師說的一個觀點。

我當時聽了也是為之一震,就像被電到了一樣。

她說:「痛和苦是兩回事,很多時候我們痛卻並不覺得苦,有時候我們是覺得苦,因而越發覺得痛了。

其實我們可以把痛和苦分開,我們可以在痛的時候不選擇'苦'的感受,在苦的時候不選擇放大'痛'的感覺。」

當然,要接受「自己選擇了自己的感受」這一點很難。

但當有朝一日, 我們能接受的時候,內在生命綻放的力量也會因此而噴發。

05

成長的本質就是
要減少並最終打破這樣的依賴關系
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在生活中,你是一個果敢的人嗎?面對選擇時,你會不會猶豫不決?做決定前,你會不會不斷的尋找身邊人給自己建議?

當第一次面見蒼鷺醫生的蛤蟆,被問到是否決定好了要開啟長程咨詢時,蛤蟆下意識的希望朋友河鼠能在身邊,想問問他,「鼠兒,你覺得我該怎麽做?」

這是他慣用的方式。

因為這麽一問, 責任就從他的肩頭缷下了。

我們從小到大習慣了向父母、老師、朋友詢問建議,我們害怕犯錯,想獲得他們的支持,同時 也收獲了能依賴的安全感

也把自己人生的決定權交給了別人。

實際上,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生活,別人的建議也只能出於他個人的自我經驗和認知,你會發現你向不同的人詢問,往往會有不同的意見。

相當於你主動找來各種束縛加諸於心中,然後,你茫然,拉扯,更加的猶豫不決。

要知道,
沒有人能替代你生活。

面對人生的各種困難,最好的態度就是:
打破心中依賴,走出舒適區,勇敢接受挑戰。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收獲成長,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寫在最後

人的一生會面臨無數個煩惱,既然有人能各個擊破,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我們也要鼓起勇氣問問自己,我為什麽不可以。

當你找到自己,拿出主動承擔自己生活責任的態度。

便能一步一腳印,一步一歡喜。人生便能好一點,再好一點,悄悄然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請記得,
我們人生的唯一負責人,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