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帶孩子旅行回來,小朋友們給你帶來過哪些「意想不到」旅行感受?

2024-07-10親子

在親子旅行中,觀察孩子遇到的「認知沖突」真的充滿意外,很有意思!

你會發現,他們怎麽用自己已經有的舊經驗去解釋和理解在旅行中遇到的新東西,以及這些「新東西」如何在旅行中被他們「吸收消化」,形成對世界的新認識。

比如在剛回來的呼倫貝爾之旅中,剛抵達草原的時候,我發現雖然之前孩子在課文、圖書、新聞、紀錄片等各個渠道都接觸過「草原」這個詞,甚至在聊天的時候描述得像模像樣。

但在真正的草原上撒過歡後,孩子之前紙面上的「草原」概念好像又破碎了起來。

比如他並沒有從地理概念上理解草原,而是把草原理解為「很大很大很大的草地」。所以當置身草原的時候,他開始疑惑:草原和「很大很大的只長草的地」有什麽不同,草原到底是什麽。

這是我聽到我家一年級的孩子,和另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在車上閑聊,討論「南京有沒有草原」時發現的。

過程大意如下,我用「一」代表一年級孩子,「三」代表三年級孩子:

三:你也是第一次來草原嗎?
一:我在南京也見過草原。
三:不可能,你在南京哪裏見的草原?
一:XX公園裏,沒有這裏這麽大。
三:哈哈哈,那是草坪,草坪是人工種的。草原很大的,能看到地平線,是天然的。
一:那我去XX湖騎車時,有很大的,也不是人種的,很大很大繞一圈有100多公裏,你也能看到地平線。

他說的是南京石臼湖枯水期的時候,這片被稱為「草海」,可見面積之大。不過在豐水期的時候,會被水淹沒,成為湖的一部份。

草比草原還高…

三年級的孩子可能沒去過這裏,但看我家孩子信誓旦旦的樣子,便換了一個角度來繼續「辯論」:

三:就算再大也不是草原,你看外面,草原有牛羊。
一:……

雖然我家孩子欲言又止沒接話,但我差點兒沒笑出聲來,那次還真有牛羊,牛也是十幾頭一群的,周圍老鄉放去吃草的。

三年級的孩子又補充了一個地域角度,但沒想到偏偏出行前我們看了點兒關於草原的視訊……

三:內蒙古的才叫草原,內蒙古大草原。
一:可是電視裏說新疆也有草原啊,別的地方也有,我沒記住。

三年級的孩子也蒙了,扭頭問他爸爸:「爸爸,什麽是草原啊。」

正睡得迷迷糊糊的爸爸給出了經典的回答:「嗯,外面就是草原,你已經在草原了。」

一年級的孩子還很難從地形、氣候與土壤特點、生態系等角度去理解草原,他對「草原」的理解從自己熟悉的「草坪」"長草的地」這些舊經驗開始是很正常的。

「草原」這個新東西,和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有什麽不同呢?知道了這些不同,是不是就在一點點豐富著關於草原的概念呢?

  • 如果是大小,多大才是草原。
  • 如果看天然野生,為什麽前面的草海不算草原。
  • 如果是只長草不長樹,偏偏這裏靠近草原與興安嶺森林過渡的地區,還真不是一棵沒有。
  • 兩個孩子爭論的結果如何呢?沒想到最後兩人竟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地達成了一致。

    三:反正就是這樣的,就這樣的才叫草原。
    一:對,就是這樣的,這種是大草原。

    雖然我並不知道兩人最後關於「草原」有了哪些和之前不一樣的認識,

    隨著他們不斷成長與學習,相信在關於草原的理解上,會逐漸更加豐富和具體。

    這次旅行源於「偷聽」小朋友們談話,帶來的感受是:

    不管是這兩個孩子,還是同行的其它孩子。不管是我的親子旅行,或是你的親子旅行。不管是小學生,還是幼稚園的孩子,他們一定在旅行中有很多這樣的時刻:

  • 有一些新的體驗,新的資訊,新的疑問,
  • 嘗試用自己知道的去解釋這些問題,
  • 發現和自己知道的解釋不通,產生「沖突」,
  • 想要解決認知的沖突,於是嘗試加工這些新的體驗,獲得的新的資訊,努力形成新的理解。
  • 給我的啟發是:

    帶孩子「看世界」的親子之旅,如果能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多傾聽孩子的表達,多理解孩子的想法,發現這些孩子主動提問、思考、尋找答案的「契機」,並在旅行中或旅行後給出更多的支持(比如幫助他搜尋關於草原的更多資訊),

    那麽即使帶孩子旅行回來了,「看世界」之後的那股力量也能讓孩子繼續「行路」吧。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