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研究稱 2023 年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地球正走向「未知領域」,哪些原因導致如此高溫?

2023-06-19新聞

引言

這才哪到哪啊?

搞不好明年也會說:「2024年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我們回頭看看去年發生了什麽?

看了上面這些文字,我就問你一句:去年,它不熱嗎?

那是不是每年媒體都要炒作「史上最熱」?

倒也不是。

其實地球整體上正在往「越來越熱」的道路上高歌猛進!

那這是什麽原因呢?

1.眾所周知,全球暖化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 WMO )釋出的【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表明,2021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較工業化之前的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七個最暖年份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個十年都比前一個十年更暖;最近2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01℃。長序列氣候觀測資料和再分析數據集綜合分析表明:全球暖化趨勢仍在持續。

1850-2022年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距平歷年變化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蘇聯就有人提出大量的事實,證明20~40年代北大西洋及歐洲地區氣候變暖,但當時未贏得廣泛的關註。直到1979年的國際氣候大會,「全球暖化」才得到學界普遍的重視,並拿到台面上討論。現在,我們認為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溫室瓦斯的加速排放,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罪魁禍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評估報告指出,二氧化碳濃度加倍時,全球約升溫1.8~4.0℃。

2.中國變暖,強於全球

我們要註意,全球暖化與局部區域變暖是不同的,全年氣溫距平與夏季氣溫、極端高溫也是不一樣的。全球暖化,實際上是全球大量測站氣溫基於統計意義上的均值的波動上升。具體到不同區域,不同的季節和月份,會有更復雜多變的情況。

那麽具體到中國又是怎樣的呢?

一張圖就能說明問題:

近30天全國平均氣溫距平圖

上圖中大部份地區均為紅黃等暖色,根據圖例氣溫距平為正值,也就意味著最近一個月全國大部份區域比當地多年同期平均氣溫要高。

把時間尺度拉長,再看看下面兩張圖片,可以看出中國氣溫變化是波動上升的,其線性傾向比全球的高,比東亞的低。

1901~2022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升高0.16 ℃,高於同期全球平均升溫水平。2022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0.92℃,為20世紀初以來的三個最暖年份之一。1901年以來的10個最暖年份中,有9個出現在21世紀。

同時, 中國極端高溫事件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明顯增多,極端低溫發生的頻次卻顯著減少。

中國季風氣候顯著,海洋、陸面,青藏高原的動力熱力變化,大氣濤動,極冰變化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中國的氣候。

3.聖嬰,助紂為虐

2023年7月4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網站釋出聲明稱,聖嬰現象七年來首次在熱帶太平洋出現。聖嬰是赤道東太平洋海區海溫持續性異常上升的現象,與反聖嬰現象交替出現,並稱為ENSO。不過聖嬰也分等級,分為弱、中、強、超強,四個等第,從今年開始,拉尼娜轉為聖嬰,雖然第一年可能不會太強,但聖嬰總歸來說是暖事件,到2027年左右,全球大部份地區氣溫還將進一步升高。

聖嬰是西班牙語中「聖嬰」的意思,這個小娃娃,脾氣可真夠差!雖然發生的位置在赤道東太平洋海洋,但其破壞力和影響力足以「攪動」全球。它會使得本來炎熱幹燥的秘魯沿岸沙漠突降暴雨,讓本來高溫多雨的東澳洲和印尼等地變得幹旱少雨火災頻發,還可能影響台風生成的位置。聖嬰產生的局部氣候變遷,還能透過大氣圈的能量迴圈,進一步影響更大範圍的區域,包括人口稠密的北半球中緯度地區。

聖嬰是全球最強的氣候訊號,當強聖嬰現象出現時,往往全球各地的極端天氣也隨之而來。比如97~98年強聖嬰出現,98年夏季中國長江流域就出現大洪水。2016年成為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的一年,也與當年的聖嬰現象有關。

4. 未來氣候,不可捉摸

在全球暖化的基礎上,聖嬰又來火上澆油,自然讓這個夏天全球大部份區域沒有好果子吃。具體到中國,現在是南方濕熱、北方幹熱,能緩解南方沿海高溫幹旱天氣的,只能仰仗台風了。而之前六月和七月初這波高溫,出現了南北倒置的現象,上海30℃,北京卻40℃,這是因為半個月前,南方還是在梅雨季節,陰雨天氣削弱了太陽放射線,而北方此時被高壓脊控制,天氣晴好,加上北方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使得在北方太陽可以「加班加點」把大地烤得更熱、更幹。

接下來可以預測的8月內,南方迎來伏旱,氣溫會反超北方。考慮到台風的影響,會不會再創新高不好說,但一定會在中國南方個別區域出現持續不會太久的極高溫天氣。

而且,一般來說,聖嬰現象出現的第一年往往不是特別強,明年我們可能會迎來一個更熱的夏天。正如前文所說,未來的地球局部地區的極端天氣將會出現得更加頻繁,迎來不可捉摸的天氣「亂紀元」。

5. 我們要如何應對極端高溫,盡可能避免中暑發生?

樹懶式生活,主打一個節能減排

像我這種易出汗的體質,最怕大夏天出門,如果穿一件淺色的襯衫,太陽下走幾步路,沒多久就能濕出一幅「世界地圖」。所以,酷夏我盡可能蟄伏在家,減少外出,如需外出,則註意避開高溫時段。

一天當中,太陽放射線最強時段為當地正午十二時,此時太陽曬在身上燙燙的,但氣溫還不是最高,大約到午後兩點,地面把近地面的大氣烤的很熱,這時候達到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段。一天當中這段時間盡量待在室內。

樹懶是節能的典範,它們能以每天160卡路裏的消耗繼續生存

在空調房間,空調溫度最好控制在26℃,讓室內外溫差最好不要超過8℃,既低碳又健康。關閉不必要的燈和電器,每一個光源和電源也都是熱源。朝陽的窗戶關閉窗簾,避免陽光直射,也能保持室內相對涼爽,減少能耗。

出門帶對的水,隨時「噸噸噸」

但是,夏天只在家躲著也不實際。拿我自己來說,作為一名地理老師,平時工作比較忙,只有到了暑假才有整塊兒的時間能讓我四處走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暑假也是親子遊、研學旅行的好時機,我還要帶孩子們出去旅遊,開開眼界。

還有外賣員、快遞小哥、導遊、環衛工人、建築工人……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頂著烈日穿梭於城市的各個角落,汗流浹背在工作,社會要正常運轉,不可能人人都待在空調房裏。

大家在高溫環境下活動時,身體為維持恒定體溫,就會大量出汗散熱,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適時休息、及時補水,而且最好是選擇科學配比電解質的水源。為什麽呢?我們可以從文獻中了解汗液的成分。

文獻數據來源:Baker L.B., Wolfe A.S. (2020)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Determining Eccrine Sweat Composition. Eur J Appl Physiol. 120:719-752.

汗液中包含多種電解質,而這其中,鈉是汗液中遺失的最主要的電解質。鈉主要存在於細胞外液,對維持體內水量恒定、調節細胞外滲透壓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當人體遺失鈉過多時,細胞外液的鈉含量降低,使水進入細胞,細胞內鉀濃度被稀釋,細胞外液容量下降。這時,當飲用含鈉的飲料,血鈉濃度會增加,進而刺激腎對水的重吸收,從而減少尿液的排出,因此,及時補充電解質有助於攝入的液體在身體中存留。

我最近這段時間,很喜歡的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是佳得樂。它就含有的科學配比電解質,600毫升一瓶的飲料,電解質含量高達300-420毫克,可以很好地協助電解質平衡,另外含有的食用葡萄糖成分還能迅速補充能量,彌補出汗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維持體液代謝平衡。

所有在如今這個隨時就突破40度的高溫夏天,只要出門,我習慣從冰箱中取出一瓶佳得樂隨身攜帶,口感清爽柔順,隨時隨地解渴,還有藍莓、橙、檸檬、西柚四種口味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

我家孩子不習慣很多氣的飲料,感覺太辣,反而青睞佳得樂那種順滑的口感,每次跳繩、打球後滿頭大汗,也喜歡開啟一瓶噸噸噸。給家人入口的飲品可馬虎不得,佳得樂作為電解質專家,已經有58年歷史,喜歡關註運動賽事的朋友肯定不會陌生,其專業度和科學性還是值得信賴的。

科學防曬,對自己好一點

防暑防曬,由內而外。不僅要及時科學補水,還要從物理上和陽光隔斷。戶外活動建議戴遮陽帽,穿淺色衣服,從下圖中,可以看出顏色越深的衣服越吸熱(呈波長較長的紅色)。

防曬衣穿起來,防曬霜塗起來,我覺得防曬不應該是女士們的專利,無論性別,長期暴露在陽光下,人們的皮膚都會受到損傷。尤其是長時間在戶外工作的人們,還有本身皮膚較白較嫩的人,可以將防曬霜與遮陽傘、遮陽帽、防曬衣等產品結合使用,防曬效果更佳。

不管怎樣,高溫天氣在戶外的時候,一旦感覺到頭暈不舒服,我們都需要立刻停止手上的活動,到陰涼處休息、及時補水,雖然中暑不算大病,但厲害了也是要命的難受!

高溫席卷,環球同此炎熱。但我們也無需焦慮恐慌,心中有數,科學應對,有句老話說得好:心靜自然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