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禦風
俄烏沖突的爆發,讓承平已久的歐洲人似乎有些草木皆兵,一有點風吹草動,就繃緊了神經,對俄羅斯如此,對萬裏之外的中國也是如此。
據俄羅斯衛星網12月22日訊息,被扣在卡特加特海峽超過一個月的中國貨輪「伊鵬三號」,已經重新啟航離開波羅的海。這也標誌著鬧得沸沸揚揚的「波羅的海電纜被切斷」事件,終於告一段落。
據悉,11月17日,連線德國、芬蘭和立陶宛、瑞典的兩條海底電纜被切斷,歐洲國家將矛頭對準了「伊鵬三號」,指責中國船只故意下錨拖行了超過160公裏,連續割斷了兩條海底電纜,造成了周邊多國通訊故障。隨後從11月19日開始,「伊鵬三號」就被扣押在丹麥附近的公海,德國和丹麥海軍守在周邊海域,對其進行嚴密監視。
隨後,瑞典等國要求登船檢查,以查清中國船只是否是導致海底電纜被切斷的「兇手」。對此中方當然表示了合作態度,但是相關國家派什麽人、派多少人上船,以及檢查的細節問題卻需要達成共識。換句話說,在沒有任何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歐洲國家憑什麽登上中國船只「檢查」,他們會不會暗中動手腳?這些都是不能排除的可能性。
在中國和歐洲國家進行了幾個星期的激烈討論後,最終由中國自己派出調查小組登船檢查,相關歐洲國家可以派人,但是必須以觀察員的身份登船,最終,
來自瑞典、德國、芬蘭和丹麥四國的代表隨同中方代表登船「觀察」。
顯而易見,此次檢查並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處,
歐洲國家也不得不放開封鎖線,任由洗脫了嫌疑的中國船只起錨,光明正大地離開波羅的海。
據外媒報道,近期就此事多次指責中國、跳得最高的瑞典代表被排除在外,以至於瑞典外長公開「喊冤」:中國船只就這麽走了,這實在令人震驚。
對於中國和歐洲此次外交賽局,立陶宛等反華國家對結果很不滿意, 尤其是立陶宛,作為被切斷電纜的相關方,卻沒有被中方允許登船,連觀察員都沒當成,這顯然和該國近年來的反華政策有很大關系 ,無能狂暴的立陶宛外長宣稱此事「下不為例」,要完善相關規則采取行動,阻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絲毫不提中國貨船被扣押了一個多月的巨大經濟損失,無恥嘴臉可見一斑。
但無論這些國家如何上躥下跳,也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 當今的世道已經變了,不再是歐美西方國家隨意拿捏中國的時候了,20年的「銀河號事件」也決不能再重演。 有足夠的實力做後盾,中國外交官才能有底氣維護中國利益,最終贏得了這次外交賽局,穩妥處置了此次危機事件。
從另一角度來看,
中國在此次電纜被切斷事件中的表現,也和俄羅斯形成鮮明對比。
同樣是在波羅的海,2022年「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斷,西方國家立即開動宣傳機器,將矛頭對準了俄羅斯,雖然就連歐洲國家都心知肚明,此次爆炸事件肯定不賴普亭,但也不妨礙西方對俄口誅筆伐,直接將莫斯科排除在了調查團之外,根本不給俄羅斯自證清白的機會,一頂一頂的大帽子,全扣在了俄羅斯頭上。
但是類似的事件,歐洲對待中國就不敢這麽「顛倒黑白」,這背後也反映出中俄實力的此消彼長,舉個簡單的例子, 在蘇聯時期,歐洲國家敢這麽對俄羅斯玩橫的嗎? 如今俄羅斯實力大不如前,又深陷俄烏沖突和西方撕破臉,因此連立陶宛之類的歐洲小國,都能蹬鼻子上臉,讓俄羅斯打也不是,罵也不是。
(資料圖:外交部發言人毛寧)
還有重要一點,就是中國的外交軟實力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夠牢牢主導調查行程,和歐洲國家密切溝通,最終用外交手段為中國船只證明了「清白之身」,這一點, 也是崇尚武力的「戰鬥民族」需要好好學習一下的,暴力並非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有足夠的實力做後盾,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