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咱國家著手改造前蘇聯的航母瓦良格號,那時候好多西方國家瞧不上這事兒,說咱中國沒啥相關技術,買這玩意兒就跟買了堆廢鐵似的。
其中頂重要的,是艦載機的起降本事,這對航母戰鬥力有直接影響。那影響艦載機起降的關鍵技術呢,是攔阻索,沒了這根「繩兒」,飛機就沒法在航母上著陸了。
當時遼寧號眼瞅著要下水了,可攔阻索沒個影兒,打算向美俄那些國家買,結果他們要價高得離譜。誰能想到呢,才 120 天,咱中國自己的攔阻索就有了。
攔阻索到底有啥高科技呢?咱國家的民營企業咋就能在這麽短時間裏造出合格的東西來呢?
【攔阻索有多難造?】
1916 年,英國人最先整出了航母的初步樣子,然而有個事兒把他們給難住了,就是飛機咋能安全落下來。
在陸地上,飛機能在跑道上滑行個一兩公裏,把速度緩緩降下來。可在航母上呢,就算到了今天,最長的甲板也超不過 350 米,這距離壓根兒就不夠飛機降落時滑行的。要是飛機停不下來,那只能往海裏沖了。
要是艦載機從航母起飛後,跑去陸地上降落,那航母遠海作戰的功能就沒了,連普通軍艦都比不上,所以,搞定飛機降落這事變成了航母研發的關鍵。
後來,美國跟英國持續開展技術交流,想著用一根「繩索」,等飛機落到航母甲板時,把飛機套住,不讓它再往前滑。經過多次試驗,總算搞出了航母攔阻索的技術。
雖說攔阻索的原理不復雜,可對這裝置的要求可不低,得能承受住特別大的拉力,還得有充分的柔韌性才行。
當下艦載機的重量大體都在二十噸往上,在降落的時候,速度依舊能達到每小時二百公裏往上,由此產生的拉力能有上百噸。
現代航母上的攔阻索能使飛機在短短 3 秒內停下,所以對其材料和工藝的要求是特別高的。
拿美國當下的 Mk7Ⅲ型攔阻索系統來說,從外表瞅就是一根金屬繩,可要是把它拆開,就能知道其構造特別繁雜。
它裏邊有6股鋼絲繩,每一股鋼絲繩是把12根主鋼絲、12根中等大小的鋼絲以及6根呈三角形排列的細鋼絲扭在一起形成的,芯兒是油浸過的麻纖維或者聚酯纖維。
要保證飛機不出差錯,現今世界上的航母通常會裝 4 到 6 道攔阻索,每道間隔 12 米,就算這樣,由於攔阻索有問題引發的事故還是常常出現。
2003 年,在美國的華盛頓號航母上,有一架大王峰 F - 18 戰鬥機,它在降落的時候,碰上攔阻索斷了,然後這飛機就直接往海裏沖去了。
飛行員跳傘保命了,可飛機在甲板上滑的時候,機翼把甲板毀得挺嚴重,還讓 14 個地勤受了傷。
2016年,在艾森豪號航母上,一架預警機也碰上了攔阻索斷裂的事兒,飛行員把飛機成功拉起了,可那斷裂的攔阻索就跟要命的鋼鞭似的,把8個工作人員的雙腿給掃斷了。
像俄羅斯等其他有航母的國家,差不多都出現過類似的事故,每次這種事故都帶來很大損失。要知道,攔阻索對艦載機太重要了,品質一定得好。
那時候咱國家還造不出攔阻索呢,那遼寧號的攔阻索問題咋整啊?
【中國遭遇漫天要價】
因為制造攔阻索的技術特別難,所以在遼寧號下水前,那時候全世界就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這三個國家能制造攔阻索。
美國航母上自家產的攔阻索,一根就得150萬美元呢,一艘航母得配4根,那可就是600萬美元啦。
再者說,攔阻索可不是能長久使用的玩意兒,差不多一根用個100次,就得換新的,沒人敢在艦載機的安全問題上馬虎,這也就是說,艦載機每降落一回,就得花1.5萬美元。
美國現有11艘航母,要是每天每艘航母起降110架次,那一年就得差不多6億美元呢!可實際上比這數還多得多。
甭管多貴,咱國家要想讓航母具備戰鬥力,那攔阻索是少不了的。可當中國打算從國外購進攔阻索時,對方卻獅子大開口,胡亂要價。
美國自己用一根是150萬美元,可賣給盟友時價格就得翻倍。就拿法國來說,美國向其要價300萬美元。
咱國家找美國買攔阻索,美國可好,一根就敢要一千萬美元,四根就得四千萬美元,這擺明了就是不想賣,故意弄個天價出來。再說英國,向來跟美國一個鼻孔出氣。
蘇聯解體讓俄羅斯大傷元氣,想造攔阻索對他們來說困難不小。那時咱國家打算從俄羅斯引進這技術,可最後沒成。
中國再三考慮後覺得,要是搞航母,那攔阻索這技術必須得咱自己掌握。
要是從美國那兒當「冤大頭」進口東西,雖說會被狠宰一筆,但起碼還能買到。可要是真打起仗來咋辦呢?
再者說,攔阻索屬於「消耗品」,用一回就少一回。以後中國要是有多艘航母了,光在這一項上就得耗費大量資金,咋算都不合算。
一番討論後,中國軍方打算發動民間力量,瞧瞧國內有沒有企業能把攔阻索的問題解決,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一場招標就此展開。
【當「黑科技」成為「黑色幽默」】
咱國家在1985年的時候從澳洲那兒買了一艘輕型航母,叫「墨爾本號」,這航母上有些報廢的、斷開的攔阻索。
技術人員拿到一些樣品,測了攔阻索的技術參數,然後依據這個,對國內企業搞公開招標。
2012 年,軍方把國內差不多所有纜繩制造企業都給召集起來了,把航母攔阻索的數據公開,鼓動大家大膽創新,使勁攻克難關,一定得把這項技術給突破了。
參與競標的有個河北保定的公司,是巨力索具集團,這是家民營上市企業,搞各類索具及相關產品好多年了,還參與過不少大型計畫,在行業裏挺有名氣的。
他們的技術人員拿到航母攔阻索的參數後,越瞧越覺著眼熟。一番對比下來,才曉得他們以前生產過的一個東西,跟軍方給的技術參數差不多能對上,而且他們生產的那產品效能好像還更勝一籌呢。
巨力集團趕忙跟軍方溝通,講你們所需的這產品,我們好像生產過,倉柯瑞當下還存著幾千根現貨呢,要不先拉些走做個測試,瞧瞧是不是你們想要的那種。
軍方聯系人聽完直接傻了眼,這航母攔阻索可是被美國狠敲竹杠的!全球就三個國家能造出來。
現在有個國內的公司表示,他們倉柯瑞放著幾千根呢,這啥情況啊!
軍方火速拿來樣品做測試,一測發現技術參數確實達標,接著在陸地上對艦載機展開測試,沒想到3秒鐘就把飛機停下了,這可把大夥都驚到了,巨力集團咋就有制造航母攔阻索的本事呢?
得說是美國那邊起的頭,在 2002 年的時候,有個美國的公司找上巨力集團,要他們制造一種特別的索具,那各項參數的要求特別嚴格。
這種索具的質地特別,用的材料得單獨冶煉,開一回爐,起碼得產出幾千根,可美國公司要的量不多,一次只要幾百根,所以巨力集團不太願意接這單生意。
不過美國公司給出了每根40萬美元的報價,還承諾把庫存產品都包攬下來,並且會付高額定金。
得知道,2002 年的時候,40 萬美元那可不是個小數位,既然甲方樂意掏錢,那沒啥好說的,開幹!
技術人員反復做實驗測試,巨力集團總算造出了能讓美國客戶稱心的產品,於是雙方就這麽合作了差不多十年。
那時候巨力集團還問過,美國人拿這些索具幹啥使,人家回答說安在機場周邊,要是飛機沖出跑道了能攔一下,再往下問人家就不肯說了。
巨力集團哪能想到,這竟然是航母上的攔阻索呢,那美國公司為啥讓中國的企業來制造呢?其實就是為了掙錢唄。
美國軍方采購,一根的價格是150萬,最底層的承包商呢,供貨價大概能有70萬美元上下。
可美國國內生產的成本老高了,所以就找上了中國的公司,就算花40萬美元去收購,那也比他們在自己國內生產來得合算。
靠著巨力集團供應的大量貨源,中國以其為依據展開多次調整試驗,持續最佳化產品,歷經4個月,終於在2012年讓遼寧號成功下水。
後來,山東號與福建號的攔阻索都完成了國產化。巨力集團的供貨價格呢,就比成本高一點點,他們表示,得為國家的國防事業出把力。
中國航母攔阻索的誕生方式挺讓人意外,甚至有點黑色幽默的感覺,不過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表明,中國制造業的整體實力在持續增強,這實力不光是產能的增加,關鍵是技術水平也提高了。
咱國家正在攻克越來越多那些曾讓西方國家得意的技術,這些技術肯定會加快中國產業升級的速度,讓中國制造變得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