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上旬,奈及利亞防長穆罕默德·巴達魯·阿布巴卡爾來華參加香山論壇的時候,參觀了咱們國家的好多防務企業,還看了防務展,展台上有個運-20 的模型,這其實也沒啥新鮮的,不過模型旁邊的「運-20BE」型號名稱倒是挺引人註意的。
咱對外軍貿這方面,都知道帶「E」是啥意思,像殲-10CE、HQ-16FE、052DE 這些出口型號都有「E」,這字母是「Export」的縮寫。運-20BE 這型號一公開,那就意味著咱不光允許運-20 出口,還準許帶渦扇-20 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運-20B 出口啦。
其實啊,這也不是運-20 第一次在防務展上露面了,就說今年上半年的阿布達比防務展吧,還有剛剛閉幕的杜拜航空展,運-20 的模型都在那兒參展呢,但這次倒是「運-20BE」型號頭回公開亮相。
運-20 出口,可不是擺擺樣子哦,這可是實實在在要推進的工作呢!
這比拿模型參展可強多了,你猜怎麽著,去年 8 月底,空軍直接派運-20 運輸機去奧地利參加「空中力量-2022」航展了,這可是這機型頭一回飛歐洲腹地參加國際防務展呢!
這次航展是在采爾特韋格機場舉辦的,這地方離咱中國西部可遠了,有五千多公裏呢!運-20 飛過去得十多個小時。這次任務不光是要展示運-20 的遠航程優勢,還得途徑好幾個國家的領空。這意味著運-20 完全符合國際民航組織的 RVSM 標準,要是沒達到這標準,飛機就只能在 8850 米的空域飛,那可就發揮不出大型運輸機的遠航程優勢啦!
RVSM 標準就是讓飛機多飛兩層,這樣航路就不堵了,效率也提高了,地面延誤也減少了。具體來說,就是要求飛機透過精確的高度測量,保證飛機和地面、飛機和飛機之間的高度差,這樣就能讓好多飛機在不同高度層飛了。
嘿,你聽說了嗎?運-20 這兩年老執行跨國運輸任務,這說明它肯定是配了高級的高度測量裝置和自動駕駛系統啦!
嘿,你知道嗎,單機遠航程飛行,還得能準時準點降落在數千公裏之外的陌生機場,這對導航系統的要求可高了去了!
那架運-20,在當時參展的各國飛機中,是最大的,也是最新的,穩穩當當地站在奧地利「空中力量-2022 航展」現場的正中間。
老外曾質疑:這是中國造的?不會是歐洲組裝的吧?難道是飛過來的?飛行員笑答:「中國制造,我們自己飛過來的!」
嘿,你知道嗎,現在那運-20可是老忙啦,成天飛呀飛的。這都成了咱國家展示實力、擔當責任的一張名片啦!你看,它的足跡遍布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大家都見識到了運-20 的厲害啦!
運-20 都忙著出口了,自己國內夠用嗎?
嘿,你知道嗎?運-20 這大家夥自打 2016 年 7 月 6 號交付列裝以來,都已經過去 7 年多啦!這交付總量眼看著就快接近百架了。雖說各個運輸機單位的裝備量還沒到飽和的程度,但你得想想生產和換裝的周期啊。就算按照現在的生產速度推進,到 2030 年,運-20 的裝備量也該飽和了。那運-20 生產線咋辦呢?
到時候要是有出口的需求,產線就能繼續開著,還能賺一大筆錢,然後就能給國內軍工輸血了,這就得提前把出口的事安排好,早點宣傳,早點把訂單拿回來,這樣才能好好規劃後面的生產任務。
嘿,你還得想想啊,如果後面要搞運-20 更大的戰略運輸機計畫,那得給新飛機留點兒換裝空間吧!
運-20B 真厲害,渦扇-20 加快生產。
運-20A 用 D-30KP-2 發動機,展示了中國航空工業的能耐,讓咱國家的大型飛機工程系統整合設計與制造能力上了個台階,也剛好能滿足現階段的裝備需求。不過,這也就是個過渡而已。
現在,換裝了渦扇-20 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運-20B 已經開始服役了,而且還在加緊進行實戰實訓。這型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比運-20A 的 179 噸增加到了 220 噸級,運力也從 55 噸提升到了 66 噸,這都得歸功於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耗油低的優勢呀!
以前運-20A 的年產量為啥在 12 到 14 架之間晃悠呢?主要是受限於 D-30KP-2 發動機供應量少。現在渦扇-20 服役了,國產大型運輸機終於進入動力自由時代啦,這就意味著運-20 的產能要進一步提升啦!
這得放多少啊?拿 C-17 運輸機來說,過去它能年產 24 架,現在得根據實戰任務的需要,預估運-20B 的生產速度會越來越快啦。
嘿,你知道為啥說以前運-20 的產能受限是因為動力不足嗎?這從運-20 機體制造的神速就能看出來啦!
運-20立項到首飛 5 年,首飛到服役 3 年,一共才 8 年。C-17 立項到首飛 14 年,伊爾-76 立項到首飛 11 年,這倆要是算上試飛時間,那就更難看了。
運-20 為何能「五年首飛,八年交付」呢?這全靠全數位化設計呀!各參研單位在同一個數位樣機、同一套設計基準下,那設計速度快得嘞!協調起來也輕松得很!你猜怎麽著,全數位化方案一用,設計周期直接縮短了 40%!
運-20 在生產方面實作了全數位化制造、裝配和檢測,數位化機加零件占比達到了 90%,跟全數位化設計簡直是一脈相承啊!
運-20 牛著呢,機身蒙皮鉆孔都實作自動化了,重點關鍵部位都能自動鉆孔!在總裝車間大部件對接區,有自動制孔裝置,機身對接後,它能繞著機身 360 度自動鉆孔。這要是人工幹,效率沒保障,關鍵是有些部位人工還夠不著,得用專門的輔助裝置。統計過,這裝置鉆孔 100 萬個,錯誤率是零!
嘿!這自動制孔效率簡直了!一個人就能幹六七個人的活,一分鐘能鉆出七八個孔來!哪還用得著六七個人工環節啊,直接一次成型!
嘿!你知道嗎?現在對接大部件,過去七八個人得幹一個月,現在有了自動化裝置幫忙,兩三個人一天就能幹完!
運-20 的機翼老厲害了,特別是那個超臨界機翼,賊先進!它的前緣是圓鈍的,上翼面比傳統機翼平多了,氣流到了前緣速度加得少,而且平的上表面讓氣流速度變化也不大。同時下翼面後緣還有反凹,上下一起使勁,能把高亞音速飛行時的激波阻力給降下來。
這超臨界機翼的生產,要是用傳統模式,那可太難了!你想想,那復雜的翼面構型,讓機翼各個部位的尺寸控制變得超級困難。所以啊,就得用先進的測量裝置,在生產環節就把機翼的相關功能給完整驗證了。這就創新出了「模組化交付」模式,生產好的機翼部件直接就能交付總裝,快速對接,大部份問題都能在模組化生產階段給消滅了,這就能讓飛機總裝的速度更快啦!
飛機制造和船舶建造其實有點像,它們都是透過改變總裝方式來提高生產效率。比如,傳統的飛機制造用的是「固定式站位裝配」,船舶建造用的是「塔式建造法」,效率都不咋高。後來飛機制造領域搞了個「脈動式生產線」,船舶建造領域則搞了個「分段總裝建造」,這倆新辦法都是透過模組化生產制造來實作的。
運-20 在生產制造時用的是脈動生產線,這跟固定式 站位老一套的搭積木似的總裝飛機可不一樣,脈動生產線能同時設多個裝配站位,一層一層地來,像搭積木似的模組化交付總裝,這種模式既有傳統站位裝配的特點,也有連續流動生產的特征。
大型運輸機產線那可是全方位聚焦高效率總裝制造啊,各個裝配站位之間還有智慧移動機器人協助,就連一些特殊崗位人員,都配有外骨骼輔助裝配呢!
運-20 這機體,本來生產速度就已經是世界同型別飛機裏的尖子生了,現在渦扇-20 一上,它直接進入動力自由時代,那叫一個「如魚得水」!以後的生產速度,主要就看需求啦!
加緊推進運-20 往外運,這機會太難得了!
現如今,C-17 運輸機早就停產了,就算想重新開機也沒戲,A-400M 運輸機運力才 40 噸,就一胖中型運輸機,伊爾-476 倒是換了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但綜合效能還是不如運-20,價格還貴,更要命的是產量超低,8 年才打算交付 14 架,這還不如運-20 沒加速生產前一年的產量。
你這要求可真夠高的,我都有點擔心自己完成不了。不過,我還是想試試,畢竟這是個挑戰嘛!你就等著看我的表現吧!
運-20 的買家,不管是朋友還是敵人,都得爭取!朋友要交好,敵人更要拿下!畢竟,像運-20 這種戰略裝備,一旦出口,賺的可不止是單機的錢,還有幾十年的維護維修保養利潤呢!這還是看得見的好處,還有更多說不清道不明的依賴價值呢!只要運-20 一裝備,哪怕是敵人,也能變成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