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到現在都整整一年啦,這場起初被看成大人揍小孩的仗,因為烏克蘭頑強抵抗,還有美國等西方國家幫忙,徹底變成了一團糟。
當下,這戰爭都打了一年多啦,還瞧不見結束的盼頭。並且呀,這場在東歐的戰爭差不多把所有國家都給卷進去了,就連南亞的巴基史坦也沒跑掉。
據巴基史坦的對頭印度講,上個月,巴基史坦政府透過波蘭的港口,給烏克蘭送去了 159 箱彈藥還有其他一些軍用的東西。
這類新聞可不是頭一回。要知道,俄烏戰爭開打後,說巴基史坦給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的訊息常常能在報上瞧見。巴基史坦援助烏克蘭這事的新聞,差不多在整個俄烏戰爭期間都有。
再者說,巴基史坦跟烏克蘭那可是實打實有著深厚的合作根基。要知道,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那會兒,烏克蘭就和巴基史坦展開了密切的軍事合作。
據大概的估算,過去這 30 年,烏克蘭跟巴基史坦簽的軍火合約總價差不多有 16 億美元那麽多。這數目對不咋富裕的巴基史坦來說,可真是大得很吶。沒多長時間之前,巴基史坦又和烏克蘭弄成了軍火合約,烏克蘭要用 8560 萬美元幫巴基史坦修 T-80ud 機隊。
巴基史坦軍援烏克蘭的訊息老是傳來,那這是不是就表明巴基史坦在俄烏這場戰爭裏,選了站烏克蘭那頭呢?
雖說巴基史坦不承認這回事,在原則性的事兒上,巴基史坦政府也挺謹慎。可歷史跟現狀都明擺著,在俄烏這倆對頭當中,巴基史坦跟烏克蘭更近乎,傾向也更突出。
這明顯跟中國的立場完全不一樣。中國呢,沒在這兩國裏挑邊站,不過比起被美國和歐洲國家拿來當槍使的烏克蘭,中國跟俄羅斯的關系要更近乎一些。
誰都知道,俄烏戰爭可不是單純的東歐兩國鬧矛盾,慢慢變成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撐腰下打壓俄羅斯的戰爭。
巴基史坦在中國一直被叫做「巴鐵」,這說法本來就意味著中巴友誼像鐵一樣牢固。在中國外交處境艱難,周邊到處是美國盟友的情況下,跟中國挨著的巴基史坦是中國少數幾個關系鐵交情好的國家。
如今啊,碰上激烈的俄烏沖突這檔子事兒,巴基史坦好像要往烏克蘭和美國那邊靠,咱們的「巴鐵」難道不鐵啦?
其實呀,用不著這麽敏感!好多人一說起巴基史坦,首先想到的就是好朋友、鐵哥們兒。但好多人都不曉得,在跟咱中國建立良好關系之前,巴基史坦那可是正兒八經的美國盟友呢。
就算是在中巴關系頂好的那些時候,巴基史坦也沒扔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處好關系的想法,一直盼著能再當美國的盟友。
誰都知道,巴基史坦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跟印度、緬甸啥的一塊,原本都屬於英屬印度殖民地的一部份。1947 年,連著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實力越來越不行的英國,只好舍棄了這塊被稱為英國女王皇冠上最耀眼明珠的地方。
可您瞧瞧,印度這地兒,原本就不過是被英國殖民者硬湊到一塊兒,給安了個名字罷了,不管是過去還是當下,壓根兒就不是個統一的國家。
英屬印度,那文化、宗教、政治、民族啥的情況復雜得不得了,內部矛盾激烈得很,再加上英國佬祖傳的「攪屎埋雷」招數。結果呢,在英國的操持下,英屬印度給分成了幾塊,當中最主要的就是印度和巴基史坦。
因為印度和巴基史坦的分界線主要是依著宗教信仰來劃分的,加上英國心懷鬼胎,所以巴基史坦和印度自打獨立那會,就有了特別深的矛盾。戰爭在獨立一開始就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最後是印度占了克什米爾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結束的。
不止這樣,懂地圖的人都清楚,印巴雖說分開治理,可實際上印度占的地方大多了,再者,它占的地多數還是土地肥、自然資源多的地界兒。
可巴基史坦得到的地兒,不是人多得要命的東巴,就是大片荒漠的西巴。
得說啊,打從獨立那時起,巴基史坦在國土大小、人口多少、經濟咋樣、政治狀況、軍事力量這些方面,全都比印度差得老遠,差距老大了。這就是好幾次印巴打仗,巴基史坦老是處於劣勢的根本緣由。
再者說,對巴基史坦來講,它遭遇的風險可不只是「處於劣勢」。那野心勃勃的印度,老是以英屬印度的接班人自居,成天想著把巴基史坦還有南亞次大陸的其他國家給滅掉,把南亞給統一嘍。這就意味著,巴基史坦隨時都有可能被印度給亡國。
就這麽個情形,實力差別老大了、還沒法改變狀況的巴基史坦,只得把眼神轉向海外,想著找找能給支持的盟友。
在那個時候啊,有這樣的本事和心思的,那肯定得是兩大超級大國,一個是資本主義陣營的頭頭美國,另一個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頭兒蘇聯。
雖說巴基史坦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也沒啥偏見。可巴基史坦有意,蘇聯卻瞧不上它。
要我說呀,比起印度來,巴基史坦的弱點那可太突出啦!它既沒印度那份潛力,也沒印度那種實力,就連港口都比不上印度的好。
那可不,面對巴基史坦的主動靠攏,蘇聯根本沒搭理,扭頭就去拉攏號稱社會主義國家的印度了,蘇聯和印度那陣子關系可熱乎啦。就連如今印度跟俄羅斯關系不錯,也是從蘇聯那時候延續下來的。
蘇聯瞧不上,巴基史坦只得把目光轉向美國。倒黴喲,一開始美國也瞧不上這個又窮又土還不是同教的國家。並且,美國跟蘇聯有一樣的擔心——和巴基史坦結盟,肯定會把印度給得罪嘍。
美國跟蘇聯想法竟一樣,起初呢,美國也去拉攏潛力大、實力強的印度。可誰能想到,心高氣傲的印度最後把美國給拒絕啦——就因為美國不光援助,還想在印度那旮旯建駐軍和基地。
拉攏印度沒成,美國還得在南亞次大陸弄軍事基地,找盟友。這南亞次大陸跟蘇聯中亞地區挨著呢,美國要圍堵蘇聯,就得把這兒的缺口堵上。
就這麽個情形,美國沒法子了,只好退一步找上了巴基史坦,嘿,這可正合巴基史坦的心思。沒多久美軍就在巴基史坦弄起了軍事基地,巴基史坦呢,也順了心意成了美國的盟友,拿到了美援。
所以呀,在巴基史坦變成中國的「巴鐵」之前呢,實際上跟美國的關系更親近,一直是美國的鐵哥們兒。1955 年的時候,巴基史坦還跟美國簽了【共同防禦援助法案】,前前後後從美國那得了上百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所以啊,在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子,中國和巴基史坦的關系著實是挺冷淡的。
那巴基史坦啥時候跟咱中國關系好起來的呢?得從 1962 年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那會兒說起。當時中國經濟困難得很,外部環境那也是糟糕透頂。
就在這麽個情形裏頭,印度在邊境線上挑釁咱中國,想趁機使壞,這就逼得中國沒法再忍,打了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仗,中國在環境和物資條件差得要命的狀況下,把侵略的印軍打得屁滾尿流。
一直讓印度欺負得慘兮兮的巴基史坦,一下子就覺得「我來我也能行」。這不,趁著印度被中國教訓,巴基史坦就打算把克什米爾地區奪回來,第二次印巴戰爭就這麽開打了。可印度打不過中國,打巴基史坦卻還是手拿把掐,穩穩當當。
可當巴基史坦被印度打得稀裏嘩啦的時候,作為巴基史坦盟友的美國,楞是一動不動,一點兒有力的援助都沒給巴基史坦。這把巴基史坦給失望壞了,加上中國這時候送來溫暖,巴基史坦很快就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而且關系熱乎得很快。
跟中國關系不錯,那肯定就意味著跟美國關系要變糟啦。當時呢,巴基史坦因為印度搞核武器,自己也開始研制原子彈,可美國一個勁兒給巴基史坦的核武器研制施壓,結果啊,美巴關系一下子就糟糕透了。反過來呢,因為有共同的對頭——印度在,中國和巴基史坦的關系那是越來越鐵。
當然啦,巴基史坦跟中國的關系是越發好了,可這並不代表巴基史坦就不想跟有錢有實力的美國處好關系。
可這機會很快就有了。1979 年,蘇聯猛地派兵去了阿富汗。都知道,俄國人向來對出海口特別狂熱。
不過呢,俄國這國家,雖說地盤兒最大,可出海口的情況可不咋地。在歐洲那塊兒,被波羅的海跟黑海給攔住了,遠東這邊呢,不但遠得很,條件又差,還被日本列島給擋著。北冰洋上的港口,那環境糟糕得呀,說起來都讓人想哭!
得這麽說哈,如果蘇聯占了阿富汗還接著朝南走,經過巴基史坦,那俄國人就能得著他們好幾百年來心心念念的溫暖出海口啦。
再者,這港口在印度洋呢,能大大改善蘇聯的戰略環境。可這樣的狀況,美國顯然受不了哇。
所以啊,就因為正好在蘇聯南下印度洋的必走之路上,這地理位置讓巴基史坦又有了能被美國利用的價值。於是美巴關系又熱乎起來,美國不光重新開啟在巴基史坦的軍事基地,還又大規模支援起巴基史坦了。
那當然啦,美巴的蜜月期沒撐多久。蘇聯一解體,巴基史坦就又沒價值了。後來呢,美國打阿富汗戰爭,巴基史坦憑著地理位置又得了美國援助,可本拉登在巴基史坦被美軍抓住後,兩邊關系又變糟啦。
您瞧瞧,就美國和巴基史坦這關系的高高低低,由於巴基史坦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科技,連軍事實力這些方面都全方位落後,在美巴關系裏頭,巴基史坦壓根就沒啥討價還價的資本。
要是利用價值高了,美巴關系就變好;要是利用價值低了,關系立馬就冷下來。對巴基史坦來說,能選的不多:跟美國這個世界頭號大國處好關系,既能得到好多援助,還能把外部環境大大改善。
所以呀,巴基史坦一直想著跟美國搞好關系,可這得看美國樂不樂意。
美巴關系向來都靠利益撐著,中巴關系說到底也差不多。中國和巴基史坦的關系能一直不錯,還被叫做巴鐵,說到底,就是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
中巴友誼一直都在,不光是因為印度這個跟中國有領土糾紛的對頭,還有呢,對中東油氣資源需求挺大的中國,為了不被馬六甲海峽給牽制住,一直想著能借道巴基史坦,從那進口油氣資源。
這又一次清楚地表明巴基史坦對咱中國很重要,而且咱還租了巴基史坦的瓜達爾港呢,這些情況都說明巴基史坦對中國太重要啦!
那當然啦,巴基史坦也缺不了中國。為啥這麽說呢?一方面,巴基史坦跟印度的實力差得太多啦,這導致巴基史坦在沖突裏老是吃虧,克什米爾的問題更是沒法子解決,所以巴基史坦急著要中國來幫忙。
所以呀,跟咱互利共贏的巴鐵,往後要是利益有變,可能也會「分道揚鑣」,這再正常不過啦,真沒必要為此就玻璃心,覺得受傷。
要說巴基史坦在俄烏沖突上的立場,那純粹是人家巴基史坦自家的事兒。巴基史坦是個獨立的國家,當然有權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站,像咱們外人,根本就沒資格說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