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亞太局勢不等人,殲20進入暴兵模式,中國空軍實力遠超美軍預料

2024-09-17軍情

美軍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自飛機套用於戰爭以來,美國參與的所有戰爭均占據制空權優勢,這也是美國自一戰以來「勝多負少」的重要原因。然而,如今美國在亞太地區正面臨著有史以來第一場沒有制空權的戰爭。在失去空中力量掩護的情況下,美國還能否贏得戰爭?

據美國記者雅連·斯普雷最近發文稱,中國正在迅速擴充空軍力量。近年來,中國空軍每年至少接收 240 架戰鬥機。在當今世界,擁有 100 多架戰鬥機即可被視為地區軍事強國。而許多國家的第四代戰鬥機甚至以個位數計算,中國每年接收 200 多架新型戰鬥機的速度,足以令西方國家驚恐地高喊「中國威脅論」。

當然,中國並非主動生產如此多戰鬥機。然而,當前亞太局勢緊迫,周邊國家紛紛擴軍備戰,而中國已被美國視為頭號戰略對手。在此情況下,中國需要盡快擁有能夠從亞太美軍手中奪取制空權的空中力量,以實作「能戰方能止戰」的目標。

而且盡管中國每年接收的新型戰鬥機數量眾多,但空軍編制並未顯著擴大。這是因為中國空軍在接收新戰機的同時,也在大量汰換殲-7、殲-8,以及早期的蘇-27、殲-11A 和殲-10A 戰鬥機,從而使空軍品質得到明顯提升。

美軍真正擔憂的是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過去 10 年是中國海軍「下餃子」的時代。短短 10 年間,中國生產了近 30 艘 052D 型驅逐艦、8 艘 055 型驅逐艦、2 艘航空母艦、4 艘兩棲攻擊艦。至於常規潛艇和護衛艦,其數量更是隔幾個月就會有變化,即便是資深軍迷也難以摸清這幾年中國究竟制造了多少艘常規潛艇和護衛艦。

隨著中國海軍每年新增艦艇噸位以十幾萬噸、二十多萬噸的速度增長,軍迷們曾戲稱中國每年下水的艦艇噸位相當於一個「法國海軍」。如今,輪到中國空軍「暴兵」了,現在是每年服役的兵力相當於一個中等軍事強國的空軍。

據美媒報道,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已將殲-20 的產量提升至每年 120 架,短短數年間,中國殲-20 戰鬥機數量或已超 300 架,成為當前世界產量最大的第五代重型戰鬥機。

然而,美國 F-22 戰鬥機原計劃生產 800 余架,後經美國國會一再削減,最終降至不足 200 架,且生產線已全面關停,相關配套生產大多也已倒閉,重新開機生產線的代價超出了國會的心理承受範圍,幾乎無望重新量產。

而 F-35 戰鬥機曾被美國寄予厚望,原計劃每年生產 156 架,其中美國軍隊每年采購 110 架。然而,由於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未能及時解決 F-35 出現的各種問題,且成本大幅上升,美國空軍不得不多次削減 F-35 的采購量,目前每年僅能獲得 48 架 F-35 戰鬥機。盡管美國空軍目前仍擁有五代機的數量優勢,但隨著殲-20 持續批次生產,以及殲-35 開始服役,未來 5 年內,中國的第五代戰鬥機數量將超過美國。

中國五代機不僅數量多,且效能優。未來 5 年,中國超 90%的五代機為雙發重型戰鬥機,而美國超 70%的五代機為單發戰鬥機。盡管 F-35 號稱擁有重型戰鬥機級別的起飛重量,但因設計存在先天短板,或為兼顧多用途效能,導致其對地攻擊力接近重型戰鬥機,空戰能力卻遜於同代重型戰鬥機。F-35 只能憑借隱身優勢欺負四代機,一旦被四代機近身,甚至很可能被反殺。前些年,美國空軍與德國空軍曾舉辦演習,美軍的 F-35A 在近距離格鬥科目中被德國的台風戰鬥機擊敗。

F-35 的氣動外形不利於高速飛行,即使裝備了強大的發動機,其最高飛行速度也僅為 1.6 馬赫。過低的速度使其無法像 F-22、殲-20 那樣利用巡航速度優勢「放風箏」,容易被四代機利用速度優勢近身。一旦被近身,即使 F-35 仍能保持 1:1 以上的交換比,對美軍來說也是得不償失的。

然而,F-22 盡管硬指標十分出色,但它的最初設計是為了在西歐與蘇聯空軍對抗,這使得 F-22 的航程較短,無法適應幅員遼闊的亞太作戰環境,以致美軍如今不得不為 F-22 研制具備雷達隱身效能的副油箱。

然而,F-22 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其航電架構設計於 20 世紀 90 年代,雖然在當下看來並不落伍,但也稱不上先進,與殲-20 相比有明顯差距。此外,F-22 的機載武器也不具優勢,唯一可能讓美軍略感欣慰的是,F-22 多了一門機炮,在近距離格鬥中,機炮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今時不同往日,空對空飛彈的命中率大幅提升,尤其是紅外制導空對空飛彈,只要在有效射程內發射,基本可視為發射即摧毀。現代化戰鬥機都力求率先釘選敵人並行射飛彈,機炮在空戰中的作用已微乎其微。目前的美國,幾乎找不到有效克制殲-20 的方法,原本還打算圍繞中國構建一個 F-35 包圍圈,以數量優勢壓制殲-20,然而美國未曾料到殲-20 的生產速度如此之快,數量現已反超 F-35。

殲-20 批次生產的同時,殲-16 的產量也相當可觀。據美國媒體報道,第 13 批次的殲-16 已開始交付,其數量超過 350 架。目前,中國已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四代半重型戰鬥機。此外,大量服役的殲-10B/C 戰鬥機也在列,中國已成為全世界四代半戰鬥機擁有量最多的國家。

與中國大量新型四代半戰鬥機服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目前進入了青黃不接的狀態。美國空軍現裝備的 F-15 和 F-16 戰鬥機,平均機齡已超過 30 年,未來 10 年將面臨大規模退休的浪潮。美國原本計劃利用 F-35 填補 F-15 和 F-16 退休後的編制空缺,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未能有效解決 F-35 面臨的各種問題,致使 F-35 的服役速度趕不上 F-15 和 F-16 的退休速度。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美國空軍不得不委托波音公司生產一批全新升級的 F-15EX 戰鬥機。然而,原本應在 2023 年服役的 F-15EX,直至目前僅勉強交付了 2 架。此外,波音公司生產的 F-15EX 被曝光存在品質問題,甚至一度被送回工廠進行重修。

這表明美國航空工業同樣遭受了制造業空心化的沖擊。即便波音是航空領域的巨頭,其產品品質和競爭力也明顯下降,無法像中國那樣迅速交付可靠的產品。

目前,美國面臨著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即中國在坦克、軍艦和戰鬥機等領域的產能已經全面超越美國,這使得美國在空中的領先優勢逐漸喪失。一旦這種優勢失去,要想恢復就會比登天還難。

美國雖具科技與雄厚資金,然其暴兵能力漸失,如太平洋戰爭之能。此因近年美國過於依賴美元,收割他國,動輒制造「美元潮汐」,加息吸他國熱錢,拖垮他國經濟,繼而抄底收購他國資產。

然而,加息對制造業的負面影響極大,會增加制造企業的貸款成本,使其失去活力,甚至主動裁員,將資金存入銀行獲取利息。因此,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美國對自身實施了「自殘」行為,將大部份制造業轉移到海外。事實上,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美國就逐漸失去了大規模擴軍的能力,多年來一直在吃冷戰時期的老本。當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這批工程師和工廠消失後,美國在軍工產能方面的弱點立即顯現出來。此前,美軍家底雄厚,人們並未察覺其一直在吃老本,直到現在與中國對比,人們才發現美國的軍工產能已如此之差,以至於美國需要與印度、日本簽訂合約,讓這些國家為其生產和維修軍艦。再過幾年,美國空軍說不定需要委托印度史坦航空公司為其維修戰鬥機。

雖然目前美國空軍規模仍具優勢,但已無法在亞太地區與中國爭奪制空權,這是因為美國無法將其全部戰鬥機集中於亞太地區,而中國卻可將大部份戰鬥機集中於東南沿海一帶。

此外,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航空基地皆處於解放軍中遠端飛彈的打擊範圍內。一旦沖突爆發,美軍將有大量戰鬥機毀於機場,僅剩一部份戰鬥機能夠執行任務。若在 10 年前,美國或許無需過分擔憂,因為那時美軍仍可憑借五代機的效能優勢,以 F-22 寡敵眾,僅靠少量 F-22 即可維持在亞太地區的空中優勢。

不過,當前中國的五代機和四代半戰機已大量列裝,僅靠少量 F-22 根本無法打破解放軍的空中優勢,這使美軍面臨近百年來首次出現的難題:在沒有空中優勢的情況下如何打仗?

即便在冷戰時期,美國面對蘇聯時在戰鬥機效能方面也擁有約半代的領先優勢。而如今面對解放軍,美國卻在戰鬥機方面處於數量與品質的雙重劣勢。據官方訊息,中國的殲-20 造價僅為 1.1 億美元,成飛大批生產殲-20 後,其造價還將進一步降低,甚至可能低於美國的 F-35 戰鬥機。若美國想與中國展開一場空中軍備競賽,大機率將是美國先被拖垮。

這致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態度由過去的咄咄逼人轉變為現今呼籲「維持現狀」,並多次表明「無意與中國發生沖突」。

中國海空軍的擴軍不僅展現了中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也標誌著中國人才培養體系的成熟。即便生產了如此多的軍艦和戰鬥機,中國仍有能力確保這些武器及時列裝並形成戰鬥力,每年僅相關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就數以千計。相較之下,日本近幾年新造的軍艦往往熱衷於強調自動化程度高,一艘大型軍艦僅需 200 多人即可正常執行。這看似充滿高科技,但實際上反映了日本人才培養體系的不足。由於無法為自衛隊培養足夠的海軍人才,日本只能在軍艦自動化方面下功夫。然而,戰爭並非兒戲,軍艦的損管和戰時各種突發意外情況都需要人力應對,絕非自動化能夠解決。

美國能在太平洋戰爭中獲勝,工廠持續生產軍艦和飛機是原因之一,美國社會能及時為這些軍艦和戰機配備水兵和飛行員也同樣重要。當日本的精銳飛行員消耗殆盡時,美國則大批培養出合格的飛行員,實作了對日本的碾壓。

如今的中國,正展現出類似的實力,而當今的美國,卻愈發像昔日的日本,各領域都漸顯力不從心。